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外音乐故事集锦 >> 外国音乐故事 >> 文章正文
电影中的莫扎特音乐            【字体:
电影中的莫扎特音乐
作者:王敬波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4

       在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界拉开了规模非同寻常的“莫扎特年”纪念活动的帷幕。书店里醒目地陈列着各种莫扎特的传记和难以计数的、由许许多多著名指挥家、演奏家诠释的录音带和激光唱片,这些书籍和CD即将进入千家万户。在莫扎特的出生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从1月27日他的诞生日开始,至他的忌日12月6日为止,在长达313天的时间内将把莫扎特有案可查的全部626部作品上演一遍,仅在今年夏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就将上演他的全部22部歌剧。但这似乎仅仅是文化界的事,是少数高雅的或者故作高雅的人士的事。时代在变,人在变,音乐的潮流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当大街小巷充斥着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肖邦》的时候,还有多少人在用心聆听莫扎特?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 

  I tell you,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 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 little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and for the briefest of moments - every last man at Shawshank felt free. 

  这是被广大影迷称之为无冕之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的画外音,画面中是一段长长的镜头:主人公安迪不顾典狱长的威胁将门反锁,用扩音器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三幕中伯爵夫人和苏珊娜著名的二重唱《晚风轻拂树林》传遍整个监狱,镜头摇移到屋外,从由肖申克监狱下而上直到犯人的放风区上空的俯拍,当音乐回荡在监狱上空的时候,包括犯人和狱警在内的所有人都静立着,有一种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仅仅是为了音乐而存在的感动,整个监狱俨然是个神圣的教堂,相信不管你是否喜欢歌剧,甚至是否喜欢听音乐,看到这一段你一定会感动——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 

  正如安迪的朋友瑞德旁白说的那样,虽然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刻意去聆听,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莫扎特音乐的存在。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大师们,在需要表达强烈的内心情感,撩拨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时,总是一次又一次借助莫扎特的音乐,就如《海上钢琴师》那样,虽然全片音乐都是以爵士音乐为主体,但在开头和结尾需要表达强烈内心情感时,仍然用的是莫扎特音乐。 

  《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巅峰之作,剧中有太多足以流传万世的唱段,加上曲折缠绕的剧情发展,最后塑造出了一部颂扬爱情伟大的杰作。仅《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这段著名的二重唱就被多次引用,科恩兄弟的经典黑色电影《不在场的男人》中运用了这段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兄弟俩的怪诞黑色风格;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火柴人》里也同样运用到了这个二重唱;歌剧中著名的序曲也被很多人用过,最有名的是《落跑的新娘》里的运用,这个主题和歌剧类似的电影运用这个序曲再也合适不过了。路易·马勒的晚期名作《五月傻瓜》以清新温柔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其中也运用到了其中的凯鲁比诺的小咏叹调《爱情的烦恼》。 

  说到莫扎特的音乐与电影之间的联系,最早可以追述到1930年的德国经典电影《蓝天使》中,这部由约瑟夫·冯·斯登堡自导自演的作品在电影史上享有无上经典的地位,尤其是他和当时叱咤一时的女明星玛丽·黛德丽的合作成为了荧幕上最早的导演与演员完美拍档。约瑟夫·冯·斯登堡扮演一名中学教师,因为到夜总会调查班上学生的放荡生活,竟然疯狂地爱上了一名歌女,经过教师的苦苦追求,她终于嫁给了他,而他的前途也因此被毁。最后,她对他产生厌倦,复出演唱,他却孤独地在他以前任教的教室倒下。无数影评人都趋之若骛地探讨这部爱情先锋之作,但却几乎很少人注意到在电影片末的音乐运用,那就是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唱段在帕帕独有的幽默中哀伤的唱道:吃的喝的都有,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多的是,就是没有一个爱上我。此处的运用显然是和老教授的心境是相照应的。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当时有声电影才刚刚问世不久,在电影的片尾就能如此契合的结合歌剧来表达电影的主题实属不易,由此可见导演的独巨匠心。 

  《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不久才完成,《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个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像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在《蓝天使》的影响之下,后继导演也开始注意到莫扎特音乐的巨大潜力,纷纷开始效法。而在《魔笛》上动足了脑筋的作品还有不少。例如1948年马克斯·奥菲斯改编茨威格小说的经典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运用了《魔笛》的选段,1975年美国大导演伍迪·艾伦的影片《爱与死》中运用了它的序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意大利电影《午夜守门人》,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讲述了一名二战时期的军妓和一个纳粹军官在二战后再次意外相遇,两人在一系列痛苦的回忆和爱情的纠葛中双双走向灭亡的故事,看后叫人不禁连打寒颤,电影中的音乐运用也应值得我们留意品味。因为剧中的女主角的丈夫是一名指挥家,而他一直疏于妻子的感情。导致最终悲剧的原因是他所忙于排练的歌剧《魔笛》,而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魔笛》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有关爱情的崇高力量,纵然有万般磨难只要有坚定不移的爱情作为精神支柱,那么黑暗必将过去,而影片中所反映的却恰好是这个歌剧主题的背面,或许导演这样安排就是刻意的,在光明的背后总有午夜守门人在地狱守侯着无知生命的光临。 

  “新德国电影运动四杰”中,赫尔佐格是最具哲学家气质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是明显的“主题先行”的产物,极其风格化。他总是选择一些人类生活经验和文明的理解力之外的人物或事件,放在一种与人类经验保持距离的极端境况下,反省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1974年,他根据欧洲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欧洲之谜”的加斯·赫伯事件拍摄的影片《加斯·赫伯之谜》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影片也是借用莫扎特的《魔笛》中的咏叹调作为开头和结尾,寓意及其深刻。 

  影片的引子部分是一组平静、舒缓、安详的长镜头,看起来和电影毫无关系:平静的河面,一叶小舟轻轻荡过,泛起涟漪,一个少女朦胧的面容慢慢化作河边洗衣的老年妇女,人的一生从年轻到衰老,就像这样,平静而安详,多么美好!但是,导演一开始就给影片加进了一个不和谐的因素。随着影片的开始,莫扎特《魔笛》中塔米诺王子误入夜后黑暗森林时的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就在这平静、安详的画面中缭绕着,挥之不去,当咏叹调唱到一半时,音乐、画面戛然而止,接着进入正片。

文章录入:ludwig    责任编辑:ludwig 
  • 上一篇文章: 音乐、爱与友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