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师自修园地 >> 文章正文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应用 ——《十面埋伏》            【字体: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应用 ——《十面埋伏》
作者:徐坤    文章来源: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31

 

        从事普通音乐教学已有十余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发现自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迷茫,感觉找不到方向了,曾有过不想当老的念头,问题出在哪儿了?有时去听几节公开课想去取取经,但发现公开课完全是老师的表演课,音乐老师又唱又是跳又是弹,个人素质不可挑剔,而学生则是老师的配角、老师的陪衬,完全由老师摆布。一节课热热闹闹结束了,再问学生原来这些课在平时已排练了多遍,感觉有点失望.有时翻翻杂志也曾看过有关奥尔夫、柯伊达、达尔克洛斯国际先进的三种音乐教学法的介绍,于是尝试着在音乐教学中去运用,但发现操作起来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这学期我有幸成为李坦娜老师的一名学员,她不仅在教学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而且老师的教学精神重新唤起了我对音乐教学的热情,每上完一节课后都想马上回到课堂上进行实践.在本学期我收获最大的,那就是如何用奥尔夫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上的就是欣赏课,不论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还是对年龄较大的中学生,传统的优秀音乐作品都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地分析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我想是不是他们受现代的流行音乐影响在听觉上排斥传统音乐。通过《十面埋伏》、《拨弦》、肖邦的乐曲……这些课例,我终于明白了不是学生不爱学,而是老师不会教。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是介绍乐曲作者、初听、分段

欣赏、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感觉、复听全曲、教师总结(往往就是将乐曲的解说照本宣科的说一遍),偶尔也想别出心裁,比如用打击乐为音乐配伴奏,但苦于条件有限,找不到那么多的打击乐器,也就只好放弃。在这种形式的欣赏课中,老师讲的疲惫,学生听的疲倦根本谈不上激情、兴趣。在上过《十面埋伏》这一课后,使我感到思路豁然开朗。当我走进教室时眼前是大大小小的纸盒纸箱,酸奶盒子居然也拿到课堂上来了,这在平时早把它当废品扔掉了,这到底与音乐有什么关系?我带着这样的疑问等待着上课。

   (一)探索:李老师让我们一人拿一个纸箱然后按纸箱大小分组围成半圆形坐好。接下来李老师拿一个大纸箱站在中间,‘她首先让我们每个人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箱发出声音,同学们在很好的创造性氛围中,,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下,互相启发,搞出许多新花样来,有的去拍,有的用手摩擦、有的手指甲去挠,果然同样的纸箱却发出不同的音色,到最后李老师用我们想象不到的方法,其实也是用最简单的动作在纸箱上作起了示范,我想这大概就是奥尔夫提到的“原本性音乐”吧,就是这种寻找适于开端的、富于创造可能性的、而且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作教具,开始其教学的。

      (二)引导:老师告诉我们几个固定的节奏型,用不同体积的纸盒的不同部位去敲击,我们都迫不及待的尝试起来,在老师风趣的指挥下,我们开始了节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说一个字,我们只是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手势作着不同的音响处理一一快、慢、渐强、渐弱、休止。突然发现原来这些生活中的废弃品可以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根本不亚于那些昂贵的专业打击乐器。在这一环节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奥尔夫不仅仅而这种服从又是充分发挥个性投入的服从,即在指挥的“领导”下充满了主动精神地去表现自己地那部分内容,还有与别人的合作,该响的时候要敢于“出来”,不该突出时要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他人融合得当。

      (三)主题:李老师将本课的主题《十面埋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知识,很快同学们将这乐曲的历史背景及表现内容补充完整,我脑子里对那些早已模糊的记忆重新变的清晰了。接着老师放《十面埋伏》的音乐,让我们去听一听刚才练习的节奏分别出现在哪个乐段里。我们都静静的听着,唯恐落掉一个音符。说实在的,以前也曾给学生欣赏过这首器乐曲,但从来没有象这样用心去听、去感受。该分析乐曲结构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没有说这首曲子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而是和同学们共同讨论,接着老师将乐曲的结构写出来:

列营一出征一十面埋伏~小战~大战一楚歌一得胜回营

作为一名全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她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奥尔夫“以人为本”的精髓所在。

     (四)创编:老师把我们分成两组用纸箱将《十面埋伏》表现出来,有了前面老师的铺垫,我们很快就用纸箱的不同音效将故事按乐段编好了,轮到小组表演了,我们发现第一组的同学比我们编的更成功,小组成员都有点灰心,在表演完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她让另一组学生为我们的编排提优点,在听完他们的回答后,我们也重新找回了自信,原来自己还是不错的。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在节奏、协调、合作、表现能力、探索都得到了训练。奥尔夫的目的就是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为一体的“原本”的音乐,找回属于自身最可贵的本能。一学期即将结束,但李老师的奥尔夫教学中每一个课例都使我受益匪浅,而且老师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奥尔夫教学原理为我们的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我相信在以后的音乐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鼓曲演唱大师与21世纪的曲艺音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