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师自修园地 >> 文章正文
音乐教学中要处理好这样几对关系            【字体:
音乐教学中要处理好这样几对关系
作者:金亚文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2

作者金亚文资料: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高级编辑,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7日第6版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以及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美术、舞蹈、戏剧等领域的问题,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使音乐教学内容成了点缀和陪衬,有悖于音乐教育的属性。这不仅使音乐本体淹没在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拓展中,而且有可能局部地、甚至是全局性地改变音乐课的学科性质,逐渐削弱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甚至使音乐学科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学科特征作为其存在的支撑点,也就是说,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这是正确实施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基础。

  如果把视野再打开些,我们会发现音乐教学忽视音乐本体的现象尚不止这些,比如只重视兴趣、态度的培养,轻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只重视形式、方法的丰富,轻视音乐内容的学习;只重视教学媒体演示、操作,轻视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等等,这几重几轻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诸多关系。

  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不能单纯强调情感、态度或知识、技能等某一方面,而割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只关注兴趣的激发,而忽视音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能在课堂中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避乐谱的学习,回避演唱、演奏技能上的练习和指导。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同一些教师缺乏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关。这部分教师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析、处理和整合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善于在人文主题中提炼知识,不善于在单元结构中整合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渗透知识。我们说,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并非否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要将二者人为地对立起来。“知识与技能”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只是“怎样教”的问题。因此,正确认识音乐知识技能在学科中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对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回避。

  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许多音乐课的教学目标都不够清晰,备课时缺乏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教学内容过杂、过乱,知识无序,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脱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活动缺乏目的性,固着于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并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因为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在音乐课程目标上,而音乐课程目标则具体地体现在音乐教学目标上,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与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紧密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丰富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现代媒体与传统手段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运用无处不在的今天,多媒体走进课堂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多媒体毕竟只是用来辅助音乐教学的,如果盲目依赖多媒体,不论什么类型、内容的课,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岂不是本末倒置?比如教师运用语言可以达到的效果,却设计成多媒体文字;教师能够现场进行的范唱却要录制成光盘在电脑中播放;课本上印得清清楚楚的歌谱却扫描制成课件,等等。这种过度依赖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件之中,还割裂了音乐课堂特有的情感纽带,使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音乐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产物,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音乐教师应学会适应这一过程,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诸多关系,这是把音乐新课程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保证。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音乐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参考2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