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学叙事专区 >> 文章正文
由一首流行歌曲引发的教学思考            【字体:
由一首流行歌曲引发的教学思考
作者:陈华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6

作者单位:宁波市科技园区信懋学校


    那是2005年年底,学期即将结束,我与往年一样,忙着学生的测试与评估,其中以班为单位进行特长表演也是我对学生评估的一项内容,在精心的准备了两周后,由课代表主持的汇演活动开始了。每个班的表演热情高涨节目各具特色,其中有一个节目让我的久久不能平静,那是初二某班的一位女同学,表演了一首歌曲《我不想长大》,看起来好象极其平常的这件事却让我瞠目,并不是因为那位学生落落大方的表演和率真的演唱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而是这首歌中的一部分旋律,竟然是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音乐啊。可以坦言,对与流行歌曲这一方面我的确不如我的学生们,是常常属于后知后觉的那一种,而这首s.h.e.的《我不想长大》我也从来没有听过,后来才得知是s.h.e.唱的,歌曲并没有署名是改编的(关于产权的问题我们就不便讨论了)。为了不破坏当时热烈的气愤,我没有打断学生兴致浓厚的表演,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身处在热情高涨的气氛中我的心中却末名地悲哀:学生很喜欢这首歌,可他们竟然不知道这首歌曲音乐的来源竟然是距我们有二百多年前音乐神童、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手笔。节目还在进行着,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不知道莫扎特是否能听得到,而我可真的要用这首被誉为“含泪的微笑”在心里来为这位音乐大师祷告了。
仔细想想这种现象也决非偶然了,以前有个4 in love的《一千零一个愿望》中的加入了巴赫的《小步舞曲》风迷一时,到前段时间的周杰伦又请出肖邦(《十一月的肖邦》)横扫流行音乐市场, 如今s.h.e.也不干寂寞的纷纷效仿,搬出莫扎特来助阵,仿佛不约而同的玩起了复古风潮,可是歌曲的本身就没什么内涵和品位,还美其名曰:古典与流行的完美组合。
我个人是十分崇拜和欣赏莫扎特的音乐的,因为他不仅净化心灵,而且净化灵魂。可我并不是一个唯古典为尊屏弃一切的人,生活中的美,现实中的美,以及时代美我也还是极为欣赏的,在教学中我也不屏弃运用一些积极健康向上,唯美崇尚的流行音乐,也算是顺应时代发展,但是在对古典音乐甚至是传统音乐的教学上我还是很严肃的。可是这绝非偶然的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啊。
古典音乐真的离我们的学生那么遥远吗,为什么学生学习流行歌曲的速度和钟情度要远远高于对古典音乐的热情,古典音乐是否真得考虑一下“老歌新唱”的形式呢?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盲从和对古典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的匮乏造成的。
于是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激发学生探索主动学习、客观辨证地认识流行歌曲和古典音乐;去认识和了解音乐神童莫扎特以及他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的价值和内涵。
先来个对比欣赏和分析吧,我在电脑中搜索到这一部交响曲进行播放,学生一听先是一楞,再得知这部音乐的主题出自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的一部交响曲,学生更是吃了一惊。因为学生对音乐神童莫扎特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同学们,不知你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流行音乐中会频繁地引用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古典音乐的旋律呢?
“复古风潮呗”学生倒是快人快语。
“别出心裁的一种演绎方式”
“利用莫扎特的影响赚钱”
“返朴归真了”
“哈……”,不知是哪个小家伙说了一句,逗的大家笑了。
“说的好”我鼓励着大家
接着我又问学生:“那为什么会出现返朴归真的现象呢?”
“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太嘈杂、太浮躁,渴望和谐与宁静的需要吗”
学生在认真的思考,有几个还在小声的议论。
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
“那你认为这种现象值得推崇吗?这种方式你认为他的生命力又将如何?”
“你希望以后以这种方式去了解古典音乐、认识音乐大师吗?这样的歌曲的内涵和格调是否会随之而提升呢?”
讨论热烈极了,褒贬不一。
 我又将探索和学习目标推进一步,“今年也就是2006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
“哇…”学生一片哗然,学生严肃认真的看着我,仿佛期待着我后面的介绍。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的作品有令人沉静和思索的魅力,虽然英年早逝他却给人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财富,无形中用音乐延续了他的生命。两个半世纪以来追崇他的人们对于他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除了他的音乐,还有他的经历、书信、甚至死因都成了热门话题、甚至有人还研究出莫扎特效应、莫扎特使人更聪明之说等等…”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询问起来:“什么效应?”……
看来学生和古典音乐的差距还真是不小啊,毕竟欣赏莫扎特甚至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前期的引导质疑,讨论探究进行的比较深入,所以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愿望比较浓厚了。
“莫扎特的音乐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发现的,……” 接着我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收集莫扎特的相关资料的。和学生又用了一课时的时间来交流讨论莫扎特。虽然经过引导,探讨、收集资料,学生对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把火炬还得传递下去,这才是教育的目标啊。
正是由于这件事情,也使我在对莫扎特的相公资料的收集当中,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如火如荼的
我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古典音乐,还在不断的思考、留心收集资料。基与之前我引导学生质疑、分析,激发了学生的讨论和探索,学生也能够较为客观的认识古典音乐,这却无意间给我的教学埋下伏笔,使我新年开学后的教学工作进行的也特别顺利,而且别开生面。
我把初二年级下半学期的教材(第16册)中的第六单元《春之声》,提前放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教授,这样不仅符合季节的交替变化,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有水到渠成之势。因此这节课我还特别准备了用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改编的合唱作品、《春之声圆舞曲》、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春》的第一乐章等古典音乐。
在互问新年好后,我说到:
我用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被改编成合唱的这个作品来举例,
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用这种方式改编作品如何?”
学生比较赞成,觉得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而且还认为有歌词的作品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纯器乐演奏的,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可见大师们的音乐作品是深入浅出、无与伦比的。音乐看似通俗,便于人们接受和传唱,但在其通俗易懂的表象背后却隐含着深刻的内涵与品位。因此无论岁月的流失还是深得人们的喜爱。
 “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音乐的无穷魅力,才会有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感受这美妙音乐而改编的作品吧,虽然大师们的艺术性很难逾越的,但是他们尊重音乐,尊重他人,拉近了我们和古典的距离,我们值得感谢的。”
学生兴奋的说:“对了,这部作品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压轴戏之一呢!”
我接上话题:“而且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往年有所不同,一向以演奏和弘扬施特劳斯家族曲目为主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今年(2006年)的新年音乐会里还特地加入了一首莫扎特的著名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及约瑟夫.兰纳《莫扎特风格》圆舞曲。”
几个学生得意的说:“是的,我是听到介绍的” “那个序曲我曾听到过”学生沸腾了。
“这正式欧洲乃至世界徐徐拉开了规模非同寻常的“莫扎特年”纪念活动的帷幕。他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更代表着一种精神。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该为这位大师做点什么?……”
“为他开音乐会”“可以做专栏,专题宣传”“继续关注并查找资料”“去欣赏他的作品……”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
在我慢慢引导学生地走近古典音乐时,学生认真的聆听着、思考着,在这个分析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也就是教育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了。
教学中的内容安排上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担负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有选择的补充,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决不能让流行音乐牵着鼻子走,在教学中将流行音乐引入教学一定得把握好一个度和比重。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音乐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路线,只要音乐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品位格调,走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道路也未尝不可,正如教学中补充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改编成合唱的这个作品就是非常好的例证。千万别再造成音乐内涵、格调得不到提升反而降低自己的品位状况。更是不能本墨倒置。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具有理性的头脑来博闻广识,雅俗共赏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相信学生对莫扎特作品以及古典音乐的欣赏会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而提高的。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我的音乐教育职业幸福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