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新课程下音乐教师微型课题研究与专业化发展探析            【字体:
新课程下音乐教师微型课题研究与专业化发展探析
作者:金希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3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双屿中心小学 作者:金希

 

【内容摘要】

本文选取音乐教师“微型课题研究”作为论述对象,从微观的角度,针对微型课题的课题确定——方案设定——实施过程——成果等四个方面,就如何通过微型课题的研究给教师以“贴身式”的专业引领,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关键字】微型课题 挖掘 量体裁衣 交流 留白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化日益受到来自教育各界的关注和探讨。那么如何寻找到一条发展之路,通过研究解决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积累真实、切实的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微型课题研究”正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一种助推器,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困惑厚积薄发后度身定制的。微型课题的特点是“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教师对于它的研究不在于能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而是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反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最终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的召唤水乳交融。笔者就如何有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谈一谈。

一、   课题的挖掘,问题即课题

在微型课题的确定中重视的是教师个体的独特性、教育问题的情境性和个人需求的实在性,这与大型的课题很不相同的,因此我们课题选择的出发点应该在:我们自身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在教学中我们最为感兴趣又是什么。我们需要即时关注,关注自身教育教学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有价值的困惑。有了问题便有了课题,即发生即研究。基于这几点,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来精心提炼课题的主题:

(一)关注教学中的细节,挖掘课题

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我们的课堂也一样,我们会常常苦于没有具有价值的课题去做。然而当我们真正的用思想去关心课堂,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每个学生的每个动作表情,用我们的耳朵去倾听来自课堂的不同的声音,也许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时候一种现象即是资源,一个学生便可提出问题。

比如我在音乐教学中都会发现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唱教材中的歌曲毫无兴趣,而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这样的情况的出现不仅课堂纪律不尽人意,有时甚至连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于是我就以此为课题,对学生心理,流行音乐的音乐元素加以分析,改善我们高年级段音乐课的现状。又如我在课堂中会发现和我交流的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而别的学生似乎并不热心参与,那么我就开始反思反思我的课堂的评价机制是否健全,是否照顾到全体学生了,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得研究。因此我想学会关注,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很多时候“问题”就会源源而来。

(二)关注相似的困惑,提炼课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很多的困惑都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为避免重复的主题和更有利于课题方案设计的系统性,我们可以将种种困惑加以整理,并且对此进行分类。可以将看似关联的困惑进行具体的联系和分析。比如说我在课堂上发现低年级孩子对课堂上出示的音乐乐器十分的感兴趣,然而对认识音符却索然无味;对配有动画的音乐特别容易掌握,可是单纯得看歌词唱歌注意力和集中。我便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发现这其中有共同的联系——低年级学生音乐课堂兴趣的培养。这就对我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次“瘦身”,把众多问题变为一个主题去探讨,这样的课题提炼就更全面,更科学,也更能满足我们个人提高专业化的需求。

二、研究方案设计“量体裁衣”,提升多元能力

每个微型课题的主题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在设计研究方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提出两个问题,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之间存在了紧密的联系。在科研活动中我们可以多种科研手段同时进行的,我们必须仔细得去推敲研究的目标,寻找出最契合科研手段作为一条主线,推进我们科研步骤的发展,这将更有益于让我们自身得到切实提高,也有益于我们研究的成果更具有借鉴的价值。以下我就列举两个为课题“量身定做”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打造特色课程,树立全新理念

音乐教学是一种富于技能性的教学课程,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很多时候触及到课本中未能提及的音乐知识或技能。比如说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歌唱习惯培养》、《低段学生识谱方法探索》这些微型课题的研究,它涉及到童声系统性的歌唱方法的培训或者是低年级孩子认知水平的,这就意味着这些课题的促成并不是通过一堂课或者一次练习便可以收到成效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有阶段性得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方能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 

在《如何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歌唱习惯培养》这一课题中,我是这样分析的:美好童声的训练是个系统缓慢的学习过程,欲速则不达。从学生歌唱的正确姿势养成到学会呼吸,从发声联系到歌唱联系,这都需要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给予支撑,并且在教学的同时随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唱歌习惯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因此,我思考着将科学的童声合唱训练方法与我们的教材歌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系统性的课程让学生加以学习,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才能得到实在的进步和提升,研究成果也更具有有效性和借鉴性。于是通过对三年级教材歌曲的分析,我制定了一下课程:

课程目标

        

所选教材歌曲

歌唱前的准备

1、歌唱正确姿势训练     2、练声前的准备

3、学会呼吸

《摇啊摇》

《草原上》

歌唱时候的声音位置的确定

1、    用念歌词的方式引导低位高唱

2、    克服歌唱中卡、挤、压的歌唱练习

3、    克服发虚音练习

《啊,苏珊娜》

《小酒窝》以及欣赏歌曲《春晓》

歌词咬字练习

1、绕口令练习 2、纠正歌曲中咬字问题

随课程进度而定

声音力度处理练习

1、发声练习中训练

 2、学看指挥手势自我控制声音力度练习

《啊,苏珊娜》

《我是草原小牧民》

声音连、断、跳的练习

1、  用发声练习训练   

2、  学习连、断、跳不同的呼吸方法

3、  选择歌曲进行练习

《小酒窝》

《桔梗谣》

《四季童趣》

初步的和声训练

1、  听辨简单音程并运用柯依达手势提高准确性

2、  简单三度音程的合唱练习

3、  趣味游戏巩固练习

《钟声叮叮当》

《美丽的黄昏》

以上的课程计划就是这个课题探索的主要方式和程序,当然具体的操作过程还需要教师根据大致目标设计出具体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去调整和发展自己事先预想的课程,这样的研究取得的结果将为我们以后在课堂中进行童声训练发式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分阶段测验分析,从比较中总结经验

音乐欣赏教学中联想与想象能力的探索与学生歌唱方法培养的探索不同,如果说歌唱教学我们能直接通过学生歌唱的声音来确定研究成果的话,那么对于欣赏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们很难做出一个具体的判断:我们的研究是否有成效,我们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因此必须寻找一种能够较为直观比较出在实践前后有所不同的一种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对我们的继续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保障。

因此我们选择了测验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在研究过程中的一定时期对我们教学的效果进行测验、分析和统计。我是这样具体操作的:通过欣赏教学以后,对学生聆听音乐并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分为三个方面的测试:1、聆听乐曲用绘画表达意境;2、聆听乐曲用文字表达情绪;3,聆听音乐书面回答问题等,然后运用统计学的运算原理,以直观数据的形式归纳总结我的教学方法与进程是否有效,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来推进《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动体验与表现研究》这一课题的进程。

我将五年级的两个班,分为实验班与对比班两类,并进行分阶段不同方面的对比测验。以下为某一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

测试内容

班级

N

X2

S2

Z

P

显著性

描绘出音乐具体意境相似程度

实验班

48

19.41

1.24

 

10.55

 

 

P0.001

 

 

差异显著

对比班

45

17.36

3.44

根据音乐情绪,描绘形式层次明显性

实验班

48

16.22

0.52

 

9.66

 

P0.001

 

 

差异显著

对比班

45

14.35

1.56

发挥自己丰富联想,有自己独特想法

实验班

48

18.79

4.12

 

6.55

 

P0.001

 

差异显著

对比班

45

15.26

4.45

以上测试曲目为肖邦的《雨滴》,测试手段为绘画。在测试的过程中教师不作任何讲解,让学生自己聆听,展开想象。从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独创性均优于对比班的学生。由此我便可以对自己的研究做出一个整理和肯定,也为下一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做好借鉴。

三、构筑多方交流平台,以反思“充电”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我们微型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已有知识或经验的不足遇到不同的障碍,因此反思必不可少。以什么方式反思最为有效呢?我们经常性能做的是从书中获取经验,自我的反思调整。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拘泥于自己狭小的思维,而“躲进小楼成一统”,什么问题都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这即不全面,也不科学,甚至有可能将课题的研究成果的走向引向偏颇。因此我们提倡应该构筑多方交流的平台,汲取各方的智慧,用这种“充电”的方式来丰满我们课题的内涵。在微型课题的实践中,我发现以下两点交流与反思的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有效:

一)面对面的交流——“学术”沙龙

一个学校音老师只有寥寥几人,和语文数学学科的庞大队伍比起来,我们可谓是“弱势群体”,很难在学校范围内进行较有深度的学术讨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结合周围学校同样渴求交流的音老师,定期定点组织音乐沙龙活动。通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说出困惑,共同解决,搭建交流、互助、共同发展的平台。这样的交流对我们促成课题的有效性,带来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1、征集有价值的问题,对每期沙龙都确定主题,带着问题来讨论。2、邀请在我们中间教学较为出色的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3、播放课例,共同反思和总结等。

也许并不是每次沙龙都直接涉及我们正着手操作的课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学是互通的,面对的学生的特点是共有的,我们可以筛选在实践过程中相关联的困惑,和同行共同解决问题,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可能就在这种圆桌式的交流中生成。

(二)数字化的交流——BOLG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自己记录受到感触的教育故事,而且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网络日志作为我们教育故事以及新触及的教学理念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在课题操作过程中的困惑,反思,范例和经验和他人共享,与此同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故事共同反思也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在线得到专家的引领,为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

一次在BOLG中我这样写道:“学生在发声练习的时候可以按照我的要求,声音位置都不错,但是为什么一到唱歌曲的时候,就全没了效果。我百思不得其解,尽管我也如同在连声时那样反复提醒,但学生似乎都变笨了……”过了几天,在一篇回复中,一位同行写到:我也曾经与你有过同样的困惑,有个方法可以借鉴。就是运用朗诵式的方法念歌词,让学生在声音的高位来朗诵,再来演唱……。于是我将这位老师的方法马上进行了运用,发现学生歌唱的兴趣极为高涨,而且确实可行有效, 马上把这种方法纳入了我的课题方案中。

这就是网络日志在课题研究中的价值,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让我们素不相识缺有着共同追求的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两者的相互交融,为我们在科研环境中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四、为成果留白——不是终结而是开始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不能让课题总结出的成果和经验把我们的头脑填满,把它作为我们知识积累的终结,而是需要适当得给予成果一些“留白”。何谓留白?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其意是白当黑,可以达到虚实相映,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课题成果的留白可以是在于形式上的,比如说在成果旁多些备注或者空白页,给自己在书面上有更充足的空间来丰满或者推翻过去的经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留下思维的空间,调整的空间。留白的意义更在于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补白”。

世界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不断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可能会有更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取代过去。我们应该把课题的成果当作是一种新一轮提升的开始。这种提升的意义在于让新的经验点燃我们的思维,我们得不断得挑战自己,并尝试着推翻自己的过往经验,并做出新的尝试,让我们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方式显得更为丰满。我想这也是教师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途径。

尾声

新时期的教师不应该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在微型课题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这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使我们整个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成为我们教学专业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吴锐淼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与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浅谈小学歌唱教学中的童声训练-让最美的音符润化每一颗心灵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