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论抓住肖邦音乐的风格            【字体:
论抓住肖邦音乐的风格
作者:聂菲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6
  一、肖邦作品丰富的内容背景与鲜明的情感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六岁就写诗。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的艺术是爱国艺术,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也是人道艺术家的十时微 ,是作家爱他生活和创作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先进理想的鼓舞而创造出来的。艺术比艺术家更有力。他所创造的典型和英雄将不依赖于他的薄弱意志而生活,因为这是永恒美的表现之一。
  
  二、创作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1.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2.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3.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三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
  4.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三、肖邦作品的旋律特点
  
  1.声乐、器乐因素紧密联系
  肖邦作品的主音音乐织体中旋律占据优势迫使演奏者要制定出技术手段以便能最“引人入胜”显示出旋律美来。旋律应该由低音声部和悄悄引入的补充声部(和弦、音型)所支持。其任务是借助力度、速度和音色等手段来反映作品的全部声音财富。这财富源于唯一的肖邦式的和声终止式、精致的转调、半音阶、等音音阶、等音变换和各色各样的终止式。这种声乐与器乐性的结合我们在肖邦的音乐中也可以看到。肖邦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声乐性与器乐性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肖邦的音乐中许多旋律是歌曲的音调自由地转为器乐的音调,或是相反的,器乐的音调为声乐的音调所代替。但最常看到的还是前一种情形:在肖邦的乐曲中,器乐的音调好象是从旋律的纯歌曲性的因素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举降D大调夜曲作品第27号为例。在这里如歌的曲调广阔、自由地流露着,很自然地转为华彩的音型,并带有肖邦所特有的精巧奇异的节奏。(加乐谱)

2.复调——多声部现象
  多声部现象一般出现在较短的、大都是主音音乐段落里。这些常常证明肖邦的对位法技巧十分高超。下面是肖邦式的多声部的几个例子:
  降A大调幻想波洛奈兹舞曲OP.61第66—76小节
   ——四声部复调音乐
  升c小调玛祖卡OP.50之3 第1—9及33—41小节加弱起小节
   ——模仿
  C大调玛祖卡OP.56之2第53—69小节
   ——卡农
  升c小调波洛奈兹OP.26之1 第66—82小节
  ——复合旋律
  3.变奏
  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正象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俄罗斯古典作家的旋律特点一样,也是小帮的旋律特点。+3+“我们从奥斯卡·科尔别尔格(O.Kolberg)出版的马索维亚曲调集中随便拿一本来看,就可以看出玛祖尔人的民间音乐与整个肖邦音乐的风味是多么接近。” 俄罗斯民歌所特有的变体发展也是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而我们在肖邦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喜好用变奏的发展。肖邦音乐的最大的特点正是旋律的变走。才气洋溢的摇篮曲是这种变奏的最出色的例子。整个作品中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乐曲的开头,在这非常纯朴的固定低音的背景上,奏出明显的民间色彩的迷人的旋律。肖邦虽然用“装饰”型的各种变体手法来改变它,但始终保持音乐的总的温柔诗意的、宁静安谧的“亲切”性质。
  4.诉说性、宣叙性
  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宣叙性、朗诵性也是肖邦的旋律特点。肖邦的旋律常常是在说话,而且这说话也象它们歌唱那样富于表现力。贝尔查在肖邦的宣叙调中看出有波兰民间音乐史诗体裁——波兰沉思曲的痕迹。贝尔查写道:“大家都知道,这种体裁在它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为先有一个缓慢的史诗性的领唱(常常带有悲哀的色彩),然后是一些紧张性的段落,与开头的领唱的旋律交替出现……。”
  5.演变
  作曲家肖邦成熟所经历的道路——从他青年时代的作品的抒情开始,经过炫技和沙龙的幽雅、幽默和民间性,再到民族作曲家的戏剧性和高昂的激情,最后同乡超验。令人深思的是,在肖邦风格的演变过程中,不管作品的曲式和体裁,演变都是显而易见的。作曲家面貌的改变无论在奏鸣曲、波洛奈兹舞曲,还是在那段时期的玛祖卡舞曲里都在进行。各类织体的有趣例子在肖邦成熟晚期创作中最为常见。它们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奇思妙想的发展一起形象地展现了肖邦个性化的创作技巧迅速完善的过程。

文章录入:ludwig    责任编辑:ludwig 
  • 上一篇文章: 《匈牙利舞曲》与《斯拉夫舞曲》之比较研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