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一部充满新教改精神的好书---读费承铿先生编著的《青少年学和声》            【字体:
一部充满新教改精神的好书---读费承铿先生编著的《青少年学和声》
作者:刘敏吴跃…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网友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9

 

内容摘要 : 费承铿先生编著的《青少年学和声》是当前我国第一部力图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精神探索的和声学著作。该书始终贯穿以审美为中心,以兴趣为动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成果对于当前的高师和声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  高师和声教学     新教改       审美        兴趣      创造力

  在音乐技术理论书籍中,和声学著作真可谓琳琅满目。正如桑桐先生在其专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的前言中指出:“自19世纪后期始,从各种不同角度编写的和声教本层出不穷地印行出版,真可谓有一位和声教师即有一种和声学教材”。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和声学著作要么是学术著作,要么是作曲专业教学用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和声教法研究,也相应产生了一批面向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和声学书籍。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书籍大多仍然以传统和声技法的基本功训练为蓝本。旧的一轮教学改革尚未停止,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展开。面对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高师音乐教学各领域纷纷商讨应对之策,高师和声教改究竟往何处去更是难以抉择。拜读费承铿先生编著的《青少年学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一书,深感先生学术渊博、目光敏锐。该书与以往和声书籍孑然不同,无处不渗透新教改精神,犹如高师和声教改的一盏指路明灯。从中亦可折射出费先生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成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以身垂范的高贵品格。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角度谈高师和声教学改革来看本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书始终贯穿审美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和声号称“音乐数学课”,历来被认为难学又难教的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似乎毫无美可言。然而,和声之美往往蕴藏在丰富的理性思维之后。同时,和声又是音响的艺术,和声美也饱含在色彩斑斓的音响中。可是,我们的和声教学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既失去了与多姿多彩的音响世界中和声美的接触又因为学生缺乏兴趣越不过理性的门槛而尝不到和声之美。毫无疑问,正确的方法是遵循音乐的审美规律,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多次反复,终能化腐朽为神奇,变繁琐为易懂。该书正是在这方面狠下工夫的一本书,全书通篇在新知识点的讲解上都是遵循由感性及理性的编排设计。尤其对不协和和弦一节的讲解最有特色。该书把不协和和弦的表情、表现作用作一系统的梳理,其大致有十二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表现痛苦、悲愤的情绪;表现压抑、不安的情绪;表现深沉及忧伤;表现巨大的激情;表现幻想的情景;表现神秘感和阴暗感;表现诙谐;表现幸福、温暖感;表现疑问和悬念;表现悠长和空旷感;表现打击乐器的敲击效果;用于乐段之间的“过渡”。每一种类型都举出详细的作品给予进一步的解读。无疑,增加了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倘若要去弹奏作品的话,一定能感受到活生生的和声美。

其次,该书牢牢把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如何让学习者对和声产生兴趣呢?最重要的是,教授和声要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只有是学习者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才会提起他们的兴趣。该书在挖掘教材引发学习者兴趣方面也是有别

于其他教材最有特色的地方。如该书第一章标题为“和声”无处不在即从人们生活的大自然中的“和声”讲起,把大自然中的美景的丰富的色彩比拟成和声的色彩,从大自然中的奇妙的音响联想到和声的音响,使学习者在拥有丰富形象的联想世界中自然而轻松的导入到和声本体的学习。再看第二章和弦的讲解,其标题就把和弦比作盖大楼的“砖瓦”,和声比拟为“大厦”。多么形象而富有生活的词语啊!还能有谁不明白和弦与和声之间的关系呢?接着,讲解正三和弦的用语更是富有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味道。即把正三和弦比拟成“领导班子”。最为有意思的是,费先生善于用自己的“一双手”来说明许多理论问题,如在讲解各音级之间的关系时,用大拇指来代表主音,用距大拇指位置为“5”的小指来代表属音,为了说明下属音与主音的关系,将手掌的图式作180度的反转,照此类推,非常形象的说明了音级之间的理论问题,而且便于记忆;在讲解三和弦的结构时利用图形的体积变化更是一目了然,详细细节请见该书。在讲解主调音乐织体时,费先生举用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作〈天鹅〉片断来说明,用天鹅的主旋律的旋律音按音的高低与先后顺序从天鹅的头顶到尾巴间排列标出。用水波代表天鹅的分解和弦伴奏,既形象又恰当,很好的说明了主调音乐的特点。总之,诸如此类的手法不胜枚举,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力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再次,该书充分挖掘和声内容的创造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诚然,和声就是研究音乐创作规律的。然而,由于和声是从实际作品中抽象出来的创作原理,一直以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很简单,教学不得法。然而,怎样教就得法呢?这里,费先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如第四章,标题为将和弦“化”成旋律。第一节是讲解如何将大小调的主和弦“化”成旋律,第二节是讲解如何将大小调的主和弦、属和弦“化”成旋律,第三节是讲解如何将大小调的正三和弦“化”成旋律,第五节是讲解如何将大小调的正三和弦加入和弦外音“化”成旋律。为了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所“化”成的旋律基本上都是与学习者熟悉的旋律较接近的旋律。这样的和声学习方式变“死的和声”为“活的和声”,可以断言,这一部分是作者的独创,笔者在尝试后确实有极大的教学效果。

最后,该书还精心的进行课后习题的设计,使学习环节完整而科学。

该书的课后习题也有别于其他教材,可以看出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乐曲和声分析,所有乐曲都给予适当的答案提示;第二,强调四部和声键盘体写作。先训练和声图式的写作,然后,再要求将和声图式“化”成简易伴奏织体,所有条目都有间插式的片断提示,使学生很容易完成习题,有利于成就感的形成,符合学习心理规律,大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创作兴趣。第三,淡化死板的四部和声写作,强化和弦“化”成旋律的练习,有的地方还给予旋律的节奏提示,旋律音要靠学习者去创作,既有力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创作欲望又降低了习题的难度,使得学生很容易完成练习;第四,最重要的是,每一种习题的量都不大、不长,按费先生的说法“习题微型化”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总之,这些都是其他教材所欠缺的。

当然,该书还充满教法探索,如在讲解和声分析时,对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的诠解;在为旋律配和声时,对如何选配和弦的分析等等处。这可能不仅因为费先生学术功力深厚的缘故,更主要是费先生曾教授过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师、高师,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缘故。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终不会十全十美,该书若要能在加强和声与相关文化等方面给予适当笔墨将会更好。话言至此,笔者乃学界无名小辈,不免有对该书的学术价值认识不透的地方。但笔者在进行充分的学习与实践之后,确实发现这些优异之处完全适合高师和声教改要求,而且有很大的教学效果。因此,虽然该书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一本书,但是笔者建议高师和声教学的诸位同仁们最好看一看该书,相信一定能给您带来高师和声教学改革的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吴跃华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试论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

  • 下一篇文章: 对音乐新课程标准体现“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的探索性解读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