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文章正文
莫扎特幻想曲KV475            【字体:
莫扎特幻想曲KV475
作者:宋冉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8

   执笔之初,我的内心充满了诚惶诚恐与局促不安,像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音乐的平信徒,一个永远无份于舞台迦南的无赖小琴师,竟敢妄加评论一位音乐史上古典时期的中流砥柱,上帝创造的艺术受膏者--莫扎特的作品,岂不让行家们贻笑大方。纵使有重重顾虑,可我还要大言不惭地说这是心的使然,此篇心得是莫扎特将他那特有的美轮美奂乐句,幽雅高贵的气质,完美主义的精神慷慨地奉献在这首钢琴曲中,使我的心彻底被它征服,于是,容不得自己半点内敛和低调,尽情地用我浅薄的文字向大师顶礼膜拜,也向这位不朽的作曲家以及他流芳百世的佳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还是先让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梦游这首幻想曲吧。

   在曲子的开头部分,奇妙的音符串联成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缥缈意境,频繁的休止,变幻莫测的节奏,使人在这种欲言又止的音乐语言中感受到海市蜃楼般的神秘。这部作品的精髓就在那看似不连贯甚至有些诡异的音符,从其艺术价值上分析,堪同巴赫的巅峰之作《音乐的奉献》相提并论而又难分轩轾。仅凭曲子的序言就可牵着人们的心,流经那悬念重重的剧情。

   作曲家独具匠心的思维不断地制造出悬而未决的背景,带领着无比期盼的人们一步步地步入幽谷,去领略他那别具一格的风采。让人意外的是,作曲家转动了笔锋,在第六章便插入了一连串十六分音符的伴奏以及深情如歌的小调旋律。 这段音乐的风格与最初营造的气氛不太吻合,以至于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没有过渡的跨越时感到十分茫然,就像被一位蒙着面纱的向导,领入了一处不知究竟的境地,待我向前询问,它却在分解和弦中融化为一片晶莹的露珠,我迷失在一座鬼影膧朦的沉寂之丘中。我期待作曲家以他著名的欢快旋律驱散一切阴霾。虽然大师谙熟听众的心理,为我们带来明朗的语言,可这段无忧无虑的倾诉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莫扎特似乎有意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谜团。。。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曲的第二十一小节,莫扎特别出心裁,创作出一小段四声部的织体,巴赫式的语言再次向世人呈示了他深厚的音乐内涵以及天纵的音乐才气。从二十六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快乐的天堂,二十小节的长度使我们惴惴不安的心得到了深呼吸,接着,在四十至四十一小节中的渐弱、渐高、渐慢,以及末尾的休止中,我们仿佛嗅出了隐遁于宁静背后暴风雨的气息。果不其然,从四十二小节开始,由原先的柔板一下子转成了激烈的快板,尖锐震音,雄壮有力的八度,将音乐推向一个高潮。这种兴奋感并没有随音乐的进行而流逝,作曲家不断地改变音符的时值:时而十六分音符,时而八音符,时而三连音,在这时起时伏的音速中,我们对这段谐谑曲始终保持着初恋般的热情,有种百听不厌的痴迷感。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不但用他的音符去感染人,更用他的智慧来推敲耐听的旋律,莫扎特淋漓尽致地做到了这一点----幻想曲的宕荡起伏。

   从八十八节开始,大师采用了华彩过渡句,简单的琶音和音阶赞美了音乐中的最小单位,即使在一首艰深的作品中他也不忘融入平易近人的元素,让人倍感亲切。

   幻想曲的第三部分转为三拍抒情小行板,前半段始终有三个声部同时进行,和谐的音响牵着人们的思绪飞往那宁静晴朗的奥林匹亚山,后半段活跃的三度音阶和六度音阶穿插交替又在听众的眼前凝华出一副天使弹竖琴的怡人画面。从一百二十三小节开始,大师故伎重演,只是这一次由原先的两小节拓展为漫长的七小节。吸取了上次的经验,这次再听这种有结束感的乐句,没有半点放松,而是感到一根不断被上紧的发条,随时蹦出潘多拉的魔盒---

   一百三十小节无疑是全曲的高潮,末日般的速度,流星雨般的密集,电闪雷鸣、地动山摇的气势一股脑地从作曲家的笔下涌出,如果将这般三十二分音符转换为十六分音符,就很容易联想到

   这串最容易被囫囵吞枣的人视为“炫枝”的段落而加以睥睨的音符,其实蕴藏了比前面更丰富的情感,就如同影视剧中那些悲痛的镜头,刻骨铭心,欲哭无泪。作曲家餍足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后,用倾倒香膏的方式,上了一串与前面急板平分秋色的中板模进,时上时下地走向正好似心乱如麻的情绪萦绕脑际,挥之不去,又如同一个绝望的人在悬崖前踯躅。我发现这段旋律与贝氏著名奏鸣曲《月光》第三乐章里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向我们透露出两个宝贵的信息:第一,莫扎特的作曲技巧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第二,贝氏之所以能在钢琴领域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解铃还需系铃人,幻想曲的最后一部分,重申了开头的经典主题,第一百七十小节倒置了第六小节的音形,这一安排可谓是妙手回春,她不仅作为一个答句,诠释了作曲家在开头留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更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的智慧,解读了音乐的真谛。在整曲的最后一小节,六十四分音符的小调跑句,成为了没有终止感的终曲,使我不禁联想到维纳斯的塑像,残缺的艺术留下的却是一片无尽的遐想。。。

   纵观莫扎特的钢琴曲,发现唯独此曲与其它作品风格迥异,大相径庭,究竟是什么环境激发了大师留下了如此革命的乐章。尽管这不在我们讨论范畴之内,但我们需要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这首作品,可以让窥豹一斑的评论家重新认识莫扎特,他并不单纯是一位乐天派的作曲家、无忧型天才。他兼具欢笑与眼泪,安逸和斗争,感性与理性,朴实和抽象。他拥有最细腻的情感、最伟大的思想与高贵的意志。因此,从任何一个音乐角度上来讲,他都是任何大师无可企及的大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主义终结者,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这位英年早逝的音乐伟人用了仅仅三十五个春秋就赢得了全世界永恒的崇敬。所以说,莫扎特留下的音乐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藏,是永不退色的光辉乐章。

文章录入:ludwig    责任编辑:ludwig 
  • 上一篇文章: 现代中国的音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