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案交流参考 >> 音乐教案点评专栏 >> 文章正文
点评优质课《鼓乐铿锵》—节奏与情境教学设计            【字体:
点评优质课《鼓乐铿锵》—节奏与情境教学设计
作者:张洪声邓…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26

教案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 邓乐璇

点评人:大连教育学院 张洪声

本文配图及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黑键 网页编辑:赵洪啸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打击乐的悠久历史,对比中外打击乐的不同表现内容与形式,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

2
.过程与方法: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头、身、尾作品结构并进行创作。
    作品结构头、身、尾。
    理解情境与节奏的内在联系。
    探究运用节奏表现的多种形式进行创作,体验创作过程进而掌握欣赏过程,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打击乐器、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课间音乐:《将进酒》词:李白  曲:张松(八中学生)
《大连八中》词曲:张松
营造音乐氛围,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可以拉近学生与创作的距离。


二、导入:模打节奏练习
0×
×∣ ×∣ 0××
× ×

   (选自《滚核桃》的主干节奏,在模打过程中可以先由后两小节入手,由简到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做调整。)
节奏属于音乐要素的一种,和声乐作品相比,在器乐作品中,由于缺少歌词的诠释,所以器乐作品往往通过音乐本身特有的语言即音乐要素来表达一定的情境和意义。在众多音乐要素中,节奏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打击乐就是把节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形式,现在让我们迈出器乐欣赏的第一步,首先来领略一下中国鼓乐的魅力。(欣赏视频,鼓乐片花)

三、节奏与情境
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打击乐器及其表演形式,我们在那铿锵有力的节奏中体验到什么了吗?你知道那些古老的乐器正跟你说着怎样的故事吗?节奏与情境情感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探究与实践:
方案一:教师讲故事(小白兔与大灰狼),学生在钢琴上按照教师的情境描述来做即兴的弹奏,教师引导情境发展,注意体现出音色、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对比变化,体会节奏音响给人的情境体验造成的影响,教师进行引导性归纳总结。
方案二:课后探究训练(龟兔赛跑),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打击乐器以小组形式进行以节奏为主的创作活动,并加以展示。
刚刚我们通过创作这一过程,体会到了节奏与情境之间的联系,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首作品,看看我们能不能在作品中提炼主题联想情境。
四、《滚核桃》
1.《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通过欣赏感受音乐情绪色彩,观察演奏技法以便于用到今后的小组节奏练习中,思考作品的结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欣赏视频。


欣赏过后,师生交流作品表现的内容——作品表现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境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结构:头、身、尾(重点)
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教师问题设置关注在头尾相似之处,与身的部分对比之处。明确头尾部分具有散板特点,无明显的规律的律动,中间身的部分才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分段欣赏三个部分片断,进一步明确作品段落。
实践: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利用乐器,也可以自己发现其他发音物体创造头、身、尾结构的短小的节奏作品。表演。(创作过程中,注意引导段落的区分可以用音色、节奏等对比体现)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创作活动——《袖珍滚核桃》(关键)
首先,再次欣赏“身”的片断,学生听辨节奏:


0×
×
0× ×∣ 0××
0×× ×

教师利用跺脚声表现空拍0,用拍手声表现×。把这段节奏循环作为“身”。
然后,欣赏一段视频——《破铜烂铁》片断,体会高潮部分气氛的营造,运用到“身”中,通过加速,力度变化,节奏变化达到中间部分的高潮。

最后,教师利用手势引导学生完成作品:

头——弱起的跺脚声,随着小组的依次进入增强然后渐弱。

身——《滚核桃》骨干节奏为主不断反复,加速,增强最后达到高潮。

尾——与头相似。
(表演过程中可以用goldwave软件录制下来,根据时间决定本节课欣赏或下节课欣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提炼:生活——情境——主题——作品

创作过程是在生活中寻找感动的瞬间,通过作者的视角提炼主题,利用专业技能形成作品。 第一个环节是客观的,第二个环节是灵感的,第三个环节是技术的。只有理解创作过程,你才能透过作品超时空的和作曲家交流,这也是音乐欣赏的乐趣所在。音乐源于生活,为体现其自律美所以又高于生活。
六、深化与小结
我们从创作过程的实践体验中了解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境之间的关系(难点),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要素的感知,张开感官的触角,体验音乐中的律动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同时音乐的段落(重点)可以运用音乐要素的对比来体现。
七、拓展与探究(作业)
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的风格是鲜明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那么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律动美,如何把节奏与情境相融合呢?欣赏《破铜烂铁视频片断——雨天》


方案一:根据“雨天”给你的启发,利用多种声音,自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排演与自然主题有关的作品。
方案二:创设情境(课件图片、动画展示),秋天的落叶随着呜呜秋风沙沙作响清泉叮咚,不时还会传来鸟鸣声,美丽的景色把天使也引来唱着好听的欢乐颂。根据不同的音响小组排练,完成作品《秋天交响》。

教学反思
1.本课是在第六节《鼓乐铿锵》的内容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节课,把这节课作为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欣赏的开端。由于前两个单元内容多为声乐作品,故在引导学生初步进入器乐欣赏的时候,用该课为学生做一个衔接与铺垫,所以该课在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强,也比较自由。
2.探究是需要鼓励与耐心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小组活动这一环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作品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尤其表现在最初的那几节音乐课。组员之间需要配合默契,要训练如何进行创作,组长要组织进行表演(组长是轮班制)。这使最初几节课上的小组活动时间较长,作品质量低,需要老师再耐心一点,要求再到位一点,不要吝啬小组活动的时间,慢慢建立学生的信心。这节课学生的实践探究表现的较好,组员之间已经很默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很默契,其实有时音乐就是一种默契,一种心领神会。
3.方案备选。在一些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的方案,根据每个班学生不同的情况,随时调整。尽量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B.A.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艺不在于事先确定好课堂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不为学生所察觉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修改。一个好的教师,尽管不知道他的课将如何发展的一切详情细节,但他善于在课堂上依照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的提示采用最必需的方法。

教师简介

邓乐璇,200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综合测评总成绩第一名,同时被评为大连市优秀毕业生。同年进入省首批示范校大连八中任音乐教师。06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攻学科教育(音乐),07年被评为一级教师。
工作期间多篇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并有论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中学生音乐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发表在《科学时代》杂志2007—06总第214期;编写《高中音乐鉴赏与实践》(校本教材),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08年《鼓乐铿锵》获省优质课;荣获若干声乐比赛奖项及优秀指导教师奖项;创作歌曲《为你的人》获市创作一等奖等等。

------------------------------------------------------------------------------------------

点评(点评人:大连教育学院 张洪声):

浅中见深 广而不散


“鼓乐铿锵——节奏与情境”一课是一节设计精巧、风格独特、很能体现教改思想的高中音乐课。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学内容丰实合理、教学目标准确明了。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的《音乐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六节。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增删、整合工作,从而使得教学内容逐层递进、丰实合理。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教学目标也非常准确、明了,使得整堂教学“浅中见深、广而不散”。


二、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过程引人入胜。


众所周知,学习与掌握节奏是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对于节奏的学习与训练从幼儿到初中就一直在进行。高中阶段的节奏学习,假如没有一定的深度与新意,学生是一定不会感兴趣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会好的。本课的执教教师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创作角度分析节奏与情境之间的联系,将音乐要素与鼓乐铿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样就深化了教学内容,使得本来浅显的基础知识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较深层次的揭示,教学中显示了“高中就是高”。


本节课的很多环节都设计的独具匠心。如:用即兴的节奏游戏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将单纯的节奏学习扩展到与音乐九大要素的联系,这些都很有见地、很有深度。正因为有这样一些好的设计,才使人感到整节课都衔接自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三、教学风格潇洒、教学方法灵活。


邓乐璇老师是辽宁省重点高中、省首批示范校——大连第八高级中学的音乐教师。她本人非常敬业,在专业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声乐、钢琴、作曲、理论等方面水平很高,正因为有这些作保证,所以邓老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教法灵活、潇洒自如、得心应手。但邓老师毕竟还是一位年轻教师,无论是在专业还是教学经验上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争取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