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三种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的特色 | ||||||
北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学习体会 | ||||||
作者:薛晖 文章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8 ![]() |
||||||
2010年8月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有着“音乐教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美称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首次光瞻中国,本人有幸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六千音乐教育人士共享了此次音乐教育的饕餮盛宴。 在北京与会学习期间,本人最感兴趣的,关注得最多的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每天出入于各个“教学工作坊”,只想借此机会向全国的音乐教育同行学习,向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同行学习。看了五天的音乐教学,或是完整的现场上课的形式展示,或是以讲座的方式呈现,或听课者以活动的形式参与其中。一边听着、记着、录着,也在不停的思考着,虽然呈现在自己眼前的音乐教育方式零零整整,五花八门,仔细梳理,突然发现,国外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还是跳不出“奥尔夫”和“柯达伊”两大体系,而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借鉴了这两种教学体系的一些方法后又形成了中国式的中小学音乐体系(在此次活动中,让我真切的感受到,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已独成一种体系,在教学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采用,很不同于国外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方式,估且大胆称之为“中国式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下面简称为“中国式”)。在且听且看且想中,进一步发现,这三种教育体系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从教学目标定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再到教学方式的运用,都突显了各自己的教学特色,值得深入的探讨。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介绍三种音乐教育体系各自最为突出特点,我的感受是:奥尔夫是强调音乐感觉的教育;柯达伊是强调音乐水准的教育;“中国式”是强调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是说它们各自最为强调的重点和目标的主要定位,并不排除在各种音乐教育中又都融入了其它教育体系所强调的重点,只是它在另一体系中成了非重点而已。 一、强调专业水准的柯达伊音乐教学 本次仅仅听了一节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展示课。学生是教师从国外带来的,老师介绍这些孩子在一起学习音乐已有三年的时间了。听完课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教师要不远万里自带学生授课,因该节音乐课的专业性已远远超出了我国普通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如果不用教师自带的学生,可能音乐课将无法进行。这是这次活动中唯一节需要课桌的音乐课,学生的课桌上有还备有歌谱、笔、空白线谱纸等,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各自座位上学习。 柯达伊音乐教学示范课教学过程记录: 1、音阶练唱。(音阶上下行反复练唱,唱唱名,有变化音,老师不时提出演唱要求。如:1234 5432 ︴ 13 53 ︱ 1 –︱ 进行移调节练习。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2、歌曲复习。(首先边做柯达伊手势边练唱了歌曲中出现的各单音,再演唱了歌曲的乐谱。没有用钢琴或录音伴唱,学生演唱的声音很漂亮,很整齐,训练有素。最后以轮唱的方式表现了歌曲。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3、节奏练习。(老师用乐器拍击固定的四分节奏,在教师的速度控制下学生每人创编拍击一条四拍的节奏;教师拿出四张节奏卡片,节奏分别为:① ⅹⅹ ⅹⅹⅹ ⅹⅹ ⅹ , ②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 ⅹ,③ⅹⅹⅹ ⅹⅹ ⅹⅹⅹ,④)ⅹ ⅹ ⅹ ⅹⅹⅹ,学生先拍击出各张卡片上的节奏,再整齐的连续拍击四条节奏,最后要求学生能不看节奏卡片能拍击出节奏。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4、音程构唱。(先听辨三和弦,老师在钢琴上随意弹奏几组三和弦,学生听辨和弦并将和弦音分解唱出来,如,1 3 5 3 1 等等;演唱一组旋律音程,老师再在每个音上方加上一个音构成和声音程,其中大部分加的是变化音,要求学生听辨并唱出来,同时有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将音符写出来。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5、学习《猜调》。(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出《猜调》中出现在各音,学生边做柯达伊手势,边唱模唱这些音;出示歌谱,教师不按歌谱顺序弹奏歌曲中的旋律或拍击歌曲旋律的节奏,要求学生指出是歌曲中的哪一句旋律或节奏,要求唱出旋律或模击出节奏;按歌曲谱演唱歌谱;教师将歌谱的旋律卡片一张张撤走,要求学生继续唱歌谱,即强调要将歌谱背唱出来,记住歌曲的旋律。) 6、参与表现。(学生熟悉歌曲旋律,能背唱出歌谱后,按排了两个参与性活动。其一是节奏参与活动,即用不同的拍手方式参与表现歌曲,所选用的节奏型较难,集体拍击参与并哼唱歌曲旋律;其二是乐器参与活动,即选用了一些打击乐器,有音高乐器参与表现歌曲。) 这是一节较为典型的音乐专业训练课。教师的教学注重学生音乐方面的“听”“唱”“读”“写”能力的培养,即听力训练,音准的训练,节奏训练,识读乐谱,等等。因为是到中国上课,教学内容选了一首中国民歌《猜调》作为本节课主体学习内容,但在教学中也仅仅出示了《猜调》的歌谱,并以视唱歌谱作为教学的重点,到最后也没有学习演唱歌词,或在演唱表现上提出要求。仅从这节展示课来看,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基训”应该是抓得很到位的。也充分相信,小孩子们通过每节课这样的严谨的训练,在音准、节奏、视唱等方面能达到准专业水平,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通过普通音乐教学能使学生达到音乐表现的准专业水平,无疑其音乐教育是有成效的,这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话又说回来,如果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也完全按照此种方式进行,将音乐教学的重点放在音乐的基训方面,是否可行?是否能达到同样的音乐教学效果?我想未必能行,即使照此实施的话,也未必能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这已在我们若干年前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被证实过,在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以音乐基训为主要内容或亦或在音乐教学中过份强调音乐基训,不仅没使我们的学生达到音乐表现的准专业水平,最终还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的失去,甚至对音乐兴趣的失去。究其原因,是国情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音乐学习环境、音乐师资力量、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条件、班级学习人数等等各方面,都会制约教学方式的选择。 如果不能照搬,借鉴就成了最好的方式。其实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和一些音乐教学手段,已在我们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在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特别强调以歌唱为音乐教育的手段,认为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唱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而唱歌又能给人最直接和最真实的音乐体验,在国内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得到同样的重视,“音乐课”以前曾被称为“唱歌课”。本人也认为,依据现行的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国情,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唱歌教学,让学生多唱歌、唱好歌并喜欢唱歌,是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我们还需要调整对“唱歌”教学目标的认识,“歌曲”只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材料,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或通过歌曲学习积累识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歌曲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能力。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特有的“柯达伊”手势,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柯达伊手势可以让学生形象记住唱名和直观音高的差别,生动有趣,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始认识音符和唱准音阶很有帮助,同时使用柯达伊手势进行二声部的训练,形象直观,对提示学生唱准各自声部的音很有帮助。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柯达伊的音乐教学理念并很好地实践于的音乐教学中。如,人人都应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民歌应该做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音乐教育应及早开始;唯有好的音乐才可以做为音乐的教材;等等。 二、强调音乐感觉的奥尔夫音乐教学 如果说柯达伊音乐教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追求纯艺术的、较为严肃的准专业音乐教育,那么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可以说是倾向于娱乐性的、更适合普通大众的音乐教育。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看不到课桌,也不需要椅子,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围着圆圈站着唱歌或以声势动作、舞蹈动作参与表现音乐,或是坐下来演奏乐器。此次活动的音乐教学展示活动中,奥尔夫体系教学展示占了大很比重,但更多的展示方式是以活动参与的方式,即听课的老师参与到执教者设计的一些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同时了解其教学方法。活动中还是观摩了一节由一男一女两位澳大利亚教师执教的现场展示课,这节课的学生是来自北京的一所小学,人数大概在30人左右,三或四年级学生。 奥尔夫音乐教学示范课教学过程记录: 1、互相问好。(用歌声问“你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你好”;用不同的语言说“你好”,如中文、德文、日文、英文等。) 2、模击节奏。(模仿老师的动作拍击节奏,ⅹⅹ ⅹ︱ⅹⅹ ⅹ︱,节奏很简单,但可变化不同的形式拍击,强调学生的参与。) 3、节奏参与。(教师哼唱旋律,学生拍击节奏参与表现;老师随意念白,学生拍击节奏参与表现。旋律很简单:3 5 5 6︱3 1 1︱3 5 5 6︱3 3 2 1︱1 6 5︱3 5 5︱1 6 5︱3 1 1︱,其中第5和7小节第一个音为高音do。) 4、音效表现。(模仿老师的音效,加动作参与表现,加入快慢的变化,加入强弱的变化,师生一起玩音乐。) 5、学唱旋律。(老师边做动作边唱旋律,学生模唱,学唱旋律。) 6、二声部演唱。(两位老师分别带一组,进行二声部卡农练唱;分两组围两个圆圈,边做动作边进行进部卡农演唱,还是由两位老师分别带两组表现。) 7、器乐参与伴奏。(由部分同学用木琴演奏两个音参与歌曲伴奏。) 8、动作小游戏。(模仿同学做动作,由每位同学做一个动作,同学模仿。) 在这节课里,学习的歌叫什么名字,表现了什么内容,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根据音乐的特点,设计很多的参与活动,强调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用好的声音表现音乐,在参与表现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是一个接一个的音乐活动,且大多数活动充分体现即兴性、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也多样,或声势、或舞蹈、或乐器演奏等等。奥尔夫课堂是能让人互动参与的场所,强调亲身参与,诉诸感性,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等的理解和认知。学生可能不知道四三拍子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也不知道四四拍子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但学生一定要能达到听辨出不同拍子,并能做到用不同的动作合上节拍参与表现。在奥尔夫的课堂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参与表现,并给孩子们很多机会进行即兴创编表现,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尽情的参与,尽情的表现,充分享受音乐教学过程的愉悦。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一些教学方式,也广泛运用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声势动作、奥尔夫乐器等等。但由于受到一些具体条件的限制,同样只能借鉴。比如,要全员全程以活动的形式参与表现音乐,如果一个班人数在60人左右,再加上不面积不太大的教室,亦或还没有专业音乐教室上课,这些参与性强、动作幅度大的活动基本就无法开展了。另外,还有教学条件,奥尔夫的乐器是主要教学用具,而我国采用的基本只能是小型的打击乐器,更重要的有音高的木琴等,还很少有学校引进,即使个别条件好的学校具备了,可能也由于“僧多粥少”而难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只是需要我们根据我们的国情,创造性的借鉴,设计出一些适合中学音乐课堂的参与方式,同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参与到音乐中,用身体和动作感受音乐,培养学生乐感。 培养学生的乐感胜过一切,我非常认同。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认识音符的名字,知道一切音乐记号,也了解不少的音乐常识,但如果听三拍子音乐时连三拍的重音都找不到;在KTV唱歌时不能听懂伴奏,只能随字幕演唱而找不准节奏;从来唱不准两声部的合唱,等等,这能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吗? 三、强调音乐文化的“中国式”音乐教学 首先需要说明两点。需要说明的第一点是这里所说的音乐文化,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常识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等等;需要说明的第二点是这不是“中国式”音乐教育的全部,仅仅是用以说明“中国式”音乐教育与其它两种音乐教学体系存在的区别,或是自身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中国式”音乐教学本来就是在借鉴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长期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还是先来看看两节目前在国内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音乐课教学实录,这两节课也是这次活动中展示的由一南一北两位名师执教的音乐课。 “中国式”音乐教学示范课教学过程记录(一): 课题:《苗岭的早晨》,初一年级欣赏课 1、律动参与。(在欢快的苗歌声中,老师带学生律动参与表现,摆手舞的动作,双手似“擦黑板”的动作。共进行两次。第一次学生试探性的参与,第二次较好的参与。) 2、欣赏辅垫。(教师较自由地清唱几句苗歌飞歌;学生学唱,歌词为:歌唱家乡美,登高山,放眼望,田里谷米黄;比较1 3与1 b3的不同,讲苗族飞歌中“b3”音的特色。) 3、整体欣赏乐曲。(聆听乐曲《苗岭的早晨》,设问:这首“飞歌”旋律在音乐中出现音乐作品中的哪些段落?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配合视频介绍西洋乐器小提琴及演奏方法,四根弦,右手拿弓,左手持琴。) 4、欣赏第一乐段。(聆听第一段,设问:音乐使你联想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听到了飞歌、布谷鸟的叫声;教师用钢琴弹奏布谷鸟的叫声,学生模拟表现布谷鸟的叫声;聆听小提琴模拟鸟叫声,问:这里的鸟鸣声是表现“静”还是“动”呢?分析探讨后结论:用鸟鸣声表现静,安静的早晨。) 5、欣赏第二乐段。(师生随着音乐用动作参与表现,欢快的、劳动的动作;统一参与表现动作,哪一句音乐拍手,哪一句音乐画圈,哪些地方用“擦玻璃”的动作衔接;指定学生上台带领其他同学做动作参与;探讨问题: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有什么不一样?结论:第一乐段旋律自由,第二乐段旋律有规律,轻快活泼,表现动态美。) 6、欣赏第三乐段。(聆听音乐,设问:与第一段比较,音乐有什么变化?探讨结论:鸟鸣声不轻快了,音乐渐慢、渐弱了。) 7、介绍苗族音乐文化。(苗族的居住地;标志性的音乐为“飞歌”,有“飞歌震山谷”之说,飞歌的特点是由两句构成,下一句有一个b3的特色音,教师再一次带学生哼唱飞歌旋律。) 8、听辨音乐。(播放三段音乐,听出哪段音乐里采用了苗族音乐的素材。三段音乐分别为:《北京喜讯到边寨》、《快乐的啰嗦》、《瑶族舞曲》。) 9、创编表现。(即兴编词用飞歌音调对歌,师生之间对歌,同学之间对歌。) 10、小结下课。 “中国式”音乐教学示范课教学过程记录(二): 课题:《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小学中年级唱歌课 1、导入课题。(聆听冬天的音乐,在此音乐背景中猜雪花的迷语、欣赏老师雪景中的照片和冰雕照片;导入课题,告知学生今天学唱歌曲歌名和学唱方法,即采用听唱和部分歌谱视唱的方法学唱歌曲。) 2、聆听歌曲,动作参与表现。(播放歌曲录音,老师随音乐做动作参与;老师哼唱歌曲旋律,教学生动作:左右摆手、拍手、双手抓放模拟星星闪烁的运用、双手由上往下摆动模拟雪花落下的动作等。如,5 1 1 1 1 1 2 ︱7 7 6 6 5 – ︱5 2 2 2 2 2 4 ︱ 3 #2 2 3 – ︱双手左右划半圈摆动参现表现,3 4 5 5 5 0 ︱6 5 4 3 4 0 ︱7 1 2 2 2 0 ︱ 4 3 2 2 1 …按旋律节奏拍手表现,诸如此类动作参与表现的方式。) 3、聆听歌曲,记歌词。(再一次聆听歌曲录音,看学生记住了哪些歌词,要学生说听到的歌词。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又一次聆听歌曲旋律,熟悉歌曲,同时关注歌曲内容。) 4、视唱歌谱,难点突破。(老师演唱歌曲前面两句,学生模仿演唱,唱好前面两句;找升记号处旋律,重点唱好#2音。采用对比演唱的方式,感受#2音的特点,唱准#2音。) 5、学唱歌曲。(跟琴演唱歌曲,老师不时纠正错误之处和难唱之处;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6、歌曲处理。(分析歌词内容,探讨如何表现歌曲。第一句优美的;第二句小点声演唱;第三句唱饱满点;第四句渐慢、渐弱。) 7、歌曲表现。(请几个同学上台演唱,每人唱一句,部分乐句齐唱等多种形式演唱。) 8、动作参与表现歌曲。(用舞蹈动作参与表现,或用动作表现雪花,身体造型表现雪花等等。) 9、欣赏乐曲《打虎上山》片断,分析乐曲如何表现“风”、“雪”情景。 10、欣赏乐曲《乘雪撬》,要求学生听辨乐曲中铃铛声和甩鞭子声音。 11、小结全课,下课。 从这两节典型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式”音乐教学的特点: 其一,教学内容集中。“中国式”音乐教学一般以一首或几首音乐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时以作品为大,借“曲”发挥或借题(情境主题)发挥,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音乐教育综合价值,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如,《苗岭的早晨》一课,全课以一首乐曲为主要内容,学生感受音乐的特点,参与表现音乐,同时了解相关音乐文化;《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课也是紧紧围绕“冬天”这一情境主题组材,在引导学生唱会歌曲,唱好歌曲的同时,还欣赏了两首表现“冬天”情景的乐曲。而在奥尔夫与柯达伊的教学体系中,一首音乐作品可能只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材料,以这个材料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方面训练,而这个材料在这节课里是可以具有替代性的,即同样的一节音乐课,此材料可以由彼材料替代,而达到的教学效果一致。另外,据我所了解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一节课围绕一首音乐作品展开教学的案例几乎没有,其教学基本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音乐参与活动组成的。 其二,教学设计精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很精心,在充分钻研教材后,了解教学内容的特点后,精心设计能将音乐教学引向深入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实施教学。如何导入教学,需要做哪些教学铺垫;按哪些步骤完成学习歌曲或乐曲的欣赏;需要设计哪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又可以设计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表现音乐;又有哪些音乐知识点需要了解和认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等等,这些都是教者需要预先思考和精心设计的。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很精致,从导入时教学铺垫再到教学展开,都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特点。比较“中国式”和奥尔夫音乐教学程序,“中国式”按部就班的特点比较突出,课前设定程序,精确到哪一分钟做什么,歌曲唱几遍,乐曲聆听几次,而教学中也基本按既定程序施教。而奥尔夫教学讲究课堂的生成性,特别强调即兴创作。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一节课可以从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节奏开始,再加入旋律,然后配器表现,又加入即兴发挥,最后形成一首几个段落的即兴创作的音乐作品,而创作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其三,教学目标多维。“中国式”的音乐教学中,给每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较多较全,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有种“满天的麻雀都想捉尽”之感。而在诸多的教学目标中,情感的、过程的、甚至包括技能的教学目标都在些“虚”,而对于音乐文化的认知目标会相对较“实”,在一堂音乐课内,会有音乐基训的内容,也会有音乐性、参与性强的音乐表现活动,这些还是明线,但在教学中有一条隐线是一定不会少的,即最后学生了解了一些什么,知道了一些什么?曲名、作品结构、音乐主题、音乐表现内容、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体裁、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等,且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也是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虽然多维,却有“虚”有“实”,具体来说是:感性目标有点虚,理性目标比较实,而这理性的目标主要指音乐基础知识与相关文化。 其四,教学方式多样。“中国式”的音乐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有情境式的音乐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有根据教学材料设计的各种各样的音乐参与活动,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更有为激发学生思维参与而围绕音乐作品设计的探讨问题,将音乐教学引向深入,也能更好地达成音乐认知目标。再来比较“中国式”与奥尔夫两种音乐教学活动的参与方式,会发现其音乐参与活动之特色。奥尔夫式的参与注重过程,学生是真正的参与,发是投入的参与,真正感受到参与表现的快乐;而“中国式”的活动参与我们经常看到勉强、配合、程式化,不重视音乐活动过程参与的愉悦性,而注重音乐活动参与的预期结果与质量;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参与活动强调以身体动作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而在“中国式”的音乐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采用问题引导,师生探讨的方式,分析音乐表现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将对音乐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点尤其在初中或高中的欣赏课中表现突出,有些欣赏课像是在玩思维智力游戏。究其原因,应该与“中国式”音乐教学强调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式”音乐教育有其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都们借鉴国外的先进音乐教学理念,结合本国的音乐教学国情创设出来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系,并且在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而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讨的是,随着中国音乐教学条件的改善,音乐师资力量的加强,学生音乐学习环境的变化,我们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方式。要尊重音乐艺术的表现特点、了解学生感受音乐的方式特点,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与参与表现,以一种更为“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强调学生音乐文化认知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音乐感觉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 薛晖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