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西部民歌“醉”阆中古城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专稿-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9 ![]() |
||||||
这是西部民歌的盛宴,这是民族大团结的聚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成为了原生态民歌的海洋。 “人类非遗”:民歌会上展风采 9月30日下午,冒着纷飞的细雨,“西部民歌会阆中”开幕式演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吊足了阆中市民和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胃口。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20支民歌表演队伍在阆中古城的“中华阆天城”和博物馆广场公开演出,让数以万计的观众尽情地享受着一道道视听盛宴。 10月1日上午,在博物馆广场,身着多彩的帽饰、袷袢与鞋靴,手捧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等乐器的新疆代表队刚一登台,就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古朴的乐器弹奏出欢快的节拍,和着原生态的音律,十几名演员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娴熟优雅的舞姿。年过七旬的 “舞蹈大叔”肉孜·阿尤甫洁白的长须飘飘,围绕着裙裾翻飞的女演员灵活地踩着舞步,越过头顶的双手不停地变幻着手势,兴奋处还将手伸进嘴里,打起了响亮的口哨。“这种充满着无限激情的舞蹈,太感染人了!”台下观众难以自抑兴奋的心情。 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木卡姆”是流传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的大型套曲,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天参加表演的新疆代表队,是闻名中外的“莎车十二木卡姆表演队”,他们表演的《纳瓦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第十套大曲。 同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内蒙古长调,也在“西部民歌会阆中”的舞台上亮相。蒙古族著名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金色圣山》,舒缓而悠长,浑厚而圆润,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草原。 游客感叹:民歌表演“含金量”足 在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摘得铜奖的游方歌组合,声音高亢嘹亮。“苗族青年男女在一起谈情说爱,苗语称‘游方’。在苗族地区,每个苗寨都会指定村头和寨尾的一片小林地供青年男女‘游方’,俗称‘游方场’或‘游方坡’,在游方时唱的歌叫‘霞游方’或‘霞昂’,汉语直译为‘游方歌’,为苗族青年男女游方时对唱的情歌。”观众虽然难以听懂方言歌词,但在主持人的解说下,观众从“游方歌”特有的假声传情、颤音示爱演唱风格中,从男女演员的眉目传情之间,“读懂”彼此那份真挚的情感,被苗族情歌的柔情深深地打动。 青海的花儿,广西壮族的“嘹歌”,重庆盘萨组合演唱的《包谷调》,来自云南省东南部的“海菜腔”《情歌》,丽江纳西族古歌《江边调》,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果谐演出队男女歌舞《果谐的春天》,甘肃的《裕固族情歌》,陕北的信天游,云南楚雄阿乖佬彝歌队的《桂花香》……无不令人沉醉。 作为东道主的阆中民歌队也不甘示弱,他们演唱的《薅秧歌》、《拉木号子》、《贤妹长得莫多高》、《晾衣裳》等等,同样让观众念念不忘。“真是不虚此行啊。”陕西汉中市的游客刘先生一家三口自驾车来到阆中古城旅游,为欣赏到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演唱而兴奋不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啊,随便哪一个民歌队,都足以搞一个专场演出,而且都含金量十足。” “纳西歌王”:建议阆中兴办西部民歌节 “阆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令我们很感动。”来自云南丽江的和文光倾心致力于纳西族歌舞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发扬,被称为“纳西歌王”,对于在阆中古城搭建的这个西部民歌舞台,他不胜感慨:“民间艺人需要像这样的展示机会,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他提议,阆中应该把“民歌的舞台搭建得更大”,兴办西部民歌节,构筑西部民歌的摇篮,让阆中古城成为西部民歌手的“家”。 “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的民歌代表队都向我们表达了继续办好民歌会的愿望。”阆中市市长蒋建平告诉记者,阆中市将继续加强与有关方面的紧密联系,“我们也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