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汪敏:别把唱卡拉OK混同于音乐教育 | ||||||
作者:牛寒婷 王…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7 ![]() |
||||||
4月伊始,在大连举办的一系列音乐讲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听众无不表示,对于音乐教育,他们此前从未达到过这样的认识高度,听了讲座之后才恍然大悟。是什么样的观点使大家如此震撼如此信服呢?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主讲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汪敏。 学音乐与学语文数学一样重要 汪敏告诉记者,她曾看过一份问卷调查,让中学生填写“最喜欢的指挥家是谁”,竟有75名同学的回答是 “舟舟”。对于卡拉扬、小泽征尔、伯恩斯坦这些世界一流指挥家竟然一无所知。一份由568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并且每人能写出不少于40至50首流行歌曲,至少能写出30至40个歌星的名字。能写出古典音乐作品与作曲家名字的学生却可谓凤毛麟角,仅有几个学生能写出一两位作曲家的名字。 汪敏介绍说,除了小学音乐课课时比较多以外,许多初中、高中的音乐课都被数理化等课程挤占,主要原因是高考不考音乐。对此,汪敏观点鲜明,那就是:学音乐与学语文、数学一样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这是文化的需要。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人们应该掌握的其他基础知识同等重要。 音乐课不是唱歌课,是汪敏的另一个观点。汪敏说:“我作过调查,有些学校的音乐课不注重教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只教学生唱歌,看上去还挺热闹!但那不应该是音乐课唯一的内容,音乐课不等于唱歌课。音乐课首先要教音乐基础知识,然后才是欣赏或者学唱歌、学乐器。应该在快乐教学、趣味教学的基础上,植入音乐基础知识。几年音乐课上下来,学生总该识谱吧? ”汪敏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深表忧虑,如果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没有完成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学习,他们就会失去学习音乐文化的最佳时机。汪敏说:“就音乐教育的现状而言,不夸张地说,我们表面上‘轰轰烈烈地喊着素质教育’,实际上的做法却是‘扎扎实实地搞着应试教育’。 ”汪敏解释说,她并不反对应试教育,实际上应试教育的意义、价值功能、特有的评价方式,是其他教育制度不能替代的。汪敏说:“不必把音乐教学搞成一种纯粹的音乐技术专门教育;音乐课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功能。 ” 音乐教育能培养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整个社会的音乐普及率不高,令汪敏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工作者十分忧虑。 “不懂音乐基本常识的人不是少数!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等高学历者,识谱者也寥寥无几。 ”汪敏如是说。每当有学生家长问及音乐真有这么重要吗?汪敏都会给他们举这样一个例子。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美国自上而下展开深入调查研究,最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的艺术教育落后于苏联。艺术教育的落后使美国科技人才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影响了科学创造力的发挥,从而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于是,美国把艺术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个事例足以说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其实,有许多科学家同时也是音乐家,爱因斯坦是小提琴家,钱学森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他生前曾说,艺术有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使他避免陷于机械唯物论。 音乐教育能够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提高人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对于人的个性形成、人格完善大有益处。音乐对社会文明进步有着深远影响。汪敏认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是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多欣赏和学习世界经典音乐文化,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所以,“音乐是说给心灵的语言”。 学音乐最好从学一种乐器开始 在大众娱乐文化中,流行音乐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流行音乐仅仅是音乐的一个层面。大众文化与生俱来的娱乐性、浅表性、消费性、复制性等特性,必然使流行音乐在最为浅显和有限的层面表达着音乐。汪敏提倡学习古典音乐,学习经典音乐作品,这源于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对较高层次的人类文明渴求的一种表现。古典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财富,是极富生命力的艺术精品。 汪敏认为划分音乐的不同层次,系统普及音乐知识,使大众对音乐重新认识十分必要。汪敏介绍说,就音乐作品而言,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声乐作品是有歌词的音乐,因为有文字的辅助,所以听众容易把握和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器乐作品分为有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两种。器乐作品较难理解和掌握,这是由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的。同时,器乐作品是由高度有序化的丰富的音响结构构成,需要有规律地训练和实践才能够掌握其语言、结构,把握其规律,因此,对器乐作品的掌握大都需要通过器乐的学习去完成。 汪敏认为,只要具有艺术表现力、艺术感染力的乐器都适合大家学。谈到学习乐器,汪敏首推钢琴与小提琴。钢琴被誉为音乐之王,音域十分宽广,音域越宽,表现力越丰富。小提琴被誉为音乐之后,音色无与伦比,优美细腻,旋律性强。尽管这两种乐器都不易掌握,但非常值得学习。 别把唱卡拉OK混同于音乐教育 汪敏对于这些年间一直流行的卡拉OK是否属于音乐教育的问题,颇有见地。卡拉OK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老百姓唱卡拉OK最流行的年代,不管唱得好听难听,几乎全民都能哼上几曲。几乎任何人都能体验一下当歌星的滋味。 撇开是否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说,先看看网友喜欢卡拉OK的理由:首先,唱卡拉OK能释放压力;其次,唱卡拉OK能满足虚荣心;再次,唱卡拉OK能增加肺活量。但哪个理由都与音乐本身无关。卡拉OK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休闲方式、娱乐活动和文化消费的概念。卡拉OK使音乐爱好者逐渐从单纯“听”演变为自发“唱”,为流行音乐开辟了新的消费阶层。但汪敏指出,千万别把唱卡拉OK混同于音乐教育,唱卡拉OK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即使唱一辈子卡拉OK也不一定懂音乐。 别再追问“是不是学琴这块料” 汪敏直言,有关学乐器,眼下出现了跟风、急功近利、附庸风雅的风气,应当警惕。学乐器、学音乐是我们学习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总有家长问汪敏:“我的孩子是不是学琴这块料? ”汪敏总是反问家长:“那么请问您的孩子是当作家的料吗?是当翻译家的料吗?那为什么还一直在学语文和外语? ”汪敏奉劝家长别再追问“孩子是不是学琴这块料”,因为学习音乐是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要将来不搞专业、不当演奏家,就不必苛求自身条件,“是否适合学音乐”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有研究表明,4至6岁的孩子坚持学习钢琴10年,耐力、抗压力明显高于什么乐器都不学的孩子。 汪敏说,不仅仅是儿童,成人也一样,只要意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算晚。 “一天学音乐1小时,坚持10年,终身受益。 ”而对于那些所谓的“音乐速成班”,汪敏提醒道:“学音乐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花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明显的学习效果。” 牛寒婷/本报记者/王臻青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