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儿童歌曲缘何儿童不爱听? 屠巴海:是我们跟不上孩子            【字体:
儿童歌曲缘何儿童不爱听? 屠巴海:是我们跟不上孩子
作者:李佳杰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新闻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2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知足 推荐

    作为一份给全国儿童的节日礼物,由上海音像出版社特邀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录制的《不老的歌——童声演唱专辑》昨日正式在全国发售,同时将向四川灾区的重建小学免费赠送。记者发现,整张专辑对《南泥湾》、《世上只有妈妈好》、《浏阳河》等流传甚广的老歌进行了重新演绎,令人耳目一新。不过,聆听完整张专辑之后,著名作曲家屠巴海却不无感叹:“长久以来,我们一直低估了孩子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我们优秀的歌曲并不是孩子不爱唱,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不要低估儿童鉴赏力
  屠巴海说:“如今,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们每天都能从电视、电影等媒体中获取很多信息,不需要音乐老师来教,他们就会自学自唱。”屠巴海指出,现在学校的音乐教育模式还停留在灌输上显然已经落后了。他以自己的外孙女举例说:“她很喜欢学唱外国动画片的主题 
曲,有一次她唱给我听,我吃了一惊,这么难的节奏,成年歌手都可能把握不好,她怎么能够记住?”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外孙女还能在钢琴上自己找到旋律弹下来。

  “我们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我们的传统歌曲,却没有倒过来想想,我们对儿童音乐了解多少?对孩子们的音乐鉴赏力认识多少?”屠巴海感叹说,“我们总想着给孩子们写些什么,其实他们比我们高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儿童歌曲总是没有发展,孩子们不爱听的原因。”
  
儿歌首先需要情感共鸣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老师说,在来上海录制这张专辑时,有一位小女孩说自己想妈妈哭着要回家,老师当即哄她“我们把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录好带回去给妈妈听”,结果这孩子只录了一遍就通过了。“我们不去强调孩子们的技巧,就让她带着感情唱,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寻找孩子对作品的共鸣点。”屠巴海总结道,在儿童音乐作品上并没有旋律好坏优劣之分,也没什么章法可言,关键是看能否打动孩子。
 
 创作队伍应年轻化
  “作为一部传承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部好作品,也可以吸引现在的孩子去唱。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新作品不能再重复过去,因为现在的孩子都不划桨,而是改玩滑轮了!”曾担任过多次全国歌曲大赛评委的屠巴海在谈到当前儿歌创作弊病时指出,现在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老人家太多,新人队伍跟不上,由于知识结构的老化,老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往往缺乏时代气息,守旧和循规蹈矩导致了作品脱离现实。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帐篷艺校的歌声,赶走孩子们的忧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