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从京剧进课堂看中美音乐课区别 | ||||||
作者:袁晓明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6 ![]() |
||||||
作者:袁晓明 原题:中学音乐课中美大有区别 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数理化等课程,比较起来,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更注意全面发展,在音乐、艺术方面对学生有更多的培养,比如从六年级开始,学生必须选一种乐器或唱歌作为必修课。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则缺乏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日前有 美国中小学要求学生学习乐器、唱歌既有学校的硬性要求,也同时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自由。一方面,通过对乐器、唱歌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到基本的乐理知识,因为不管是学吹单簧管,还是学习小提琴,学生都要学习最基本的乐理,以及音乐艺术的背景文化;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乐器的种类或唱歌上进行选择,并且在学习中进行调整。我的大孩子在上中学的时候,她先选择吹单簧管,后来又改学唱歌,因为她对唱歌更有兴趣,也显示出更多的天分。美国中小学教育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既要有学校的“强制”性,又要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在音乐方面的教育也无疑要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 在唱歌课程中,学生们要学的并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歌剧的经典曲目、爵士乐等。学校还设立不同水平的歌唱团队,每年都要招收新的成员。我的大孩子就是那样一步步地竞争,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年,进入了最高水平的歌唱团。在他们二十人的成员中,有一半进入了大学的音乐专业。 事实上,从美国中学的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来看,除了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以及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外,音乐课程的教学更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最初,我对美国中学让学生在乐器、唱歌上花那么多时间并不是很理解,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学习音乐专业、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也许就不再吹拉什么乐器,为什么学校要让学生在音乐上做那么多的投入?后来逐渐了解到,美国式的中学音乐教育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是通过乐器、声乐的每天练习培养学生的一种坚持不懈的毅力;二是通过在乐队、歌唱团的练习、演出、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和团队精神;三是交响乐、歌剧那样的演出、比赛等更能帮助培养学生们的组织、领导能力,甚至是创业的精神。 几年前,我的大孩子在上中学二年级的时候,从吹单簧管转到学习唱歌,进步非常快。那一年学校的歌唱团排演美国著名的儿童歌剧《安妮》,孩子去报考,分配到了一个角色,虽然是配角,她也非常高兴,每天积极参加排练。对于这样的歌剧演出,学校只提供场地和老师,经费基本上都需要歌唱团自己筹集。歌唱团几乎就是一个公司,学生以及家长全都参与,推销一些产品、拉广告赞助等,还有门票收入,最后成功地上演了《安妮》。这一个过程完全超越了音乐课的范畴,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音乐和文化。由于学生每年都升级,这样的歌剧演出年年都有。 在大型歌剧的演出上,学校既选择现代的经典剧目,又有传统的经典剧目。我的孩子上高中的时候,他们的歌唱团就在圣诞节期间演出了非常传统的剧目,演员们都穿着旧时的服装。孩子高中毕业那一年,她所在的歌剧团推出了一场高水平的现代歌舞剧。为了演出成功,学生们付出了许多,但他们在筹备、排练过程中所得到的锻炼,对他们来说却是受益无穷的。 那么,中国中小学设置包括样板戏在内的音乐课程,能让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呢?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其实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塑造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从而提高每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但在教育形式上,如果用“填鸭式”的方法,其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在我看来,这样的课程设计不能给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也不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竞争的环境,最大的可能只是成为一个学生不得不应付的课程,而且由于演唱京剧有其高难度,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因此到头来可能反而培养了一批对京剧艺术很反感、很厌恶的人。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