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京剧进课堂:美好事物都得塞给孩子?            【字体:
京剧进课堂:美好事物都得塞给孩子?
作者:吴龙贵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4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据《京华时报》2月21日报道,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

  京剧是国粹,让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学学京剧,唱唱样板戏,无论是对活跃教育氛围,还是对提高艺术修养,都不失为一件锦上添花之事。但美好的事物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也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要硬塞给孩子。

  即便是最激烈的反对者,大概也不会否认,京剧是美好的事物。所以,他们反对的其实是以行政权力强行推广京剧进课堂。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当然有权决定有关教育的所有大大小小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部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教育决策,以自己的惯性思维主导一切。权力之上还是责任,管理也决不是“家长包办”。最起码,在关涉到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学生课程安排这样的公共性事务上,全面而系统的调查论证,民意的广泛参与,还是应当具备的。去年的“校园集体舞”正是因此而遭到了舆论的强烈质疑,以致现在的黯然收场。前车之鉴,教育部没理由不吸取。

  然而我们看到,在公众还处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京剧进课堂”就已经进入了“完成时”,譬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15首京剧教学曲目基本确定,甚至连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都已开始启动。这似乎是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种意味:你想唱就唱,不想唱也得唱。渗透其中的高调的行政权力介入,比之“全民唱京剧”所带来的诸如浪费教育资源之类的某些弊端,更令人忧虑。

  教育官员说,“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以此作为强行推广京剧的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毕竟,传统民族文化远不限于京剧一种。中国是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多彩,就剧种而言就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事实上,与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国内的强势相比,这些地方戏剧更逐渐式微,更有学习和保护的必要。

  有容乃大,教育同理。更为开放的教育理念,更为宽容的教育管理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放下权威。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强推京剧入校:只见行政之手,不见教育之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