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强推京剧入校:只见行政之手,不见教育之心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4 ![]() |
||||||
新学期伊始,校园不复平静,不过先声夺人的却是教育部。日前,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决定从今年3月到明年7月,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其中也包括广东。目前,包括《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唱段在内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将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 依教育部艺术处负责人所说,此举是为响应中共十七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号召。之所以在众多戏曲种类中选择京剧,是因为京剧是我国公认的国粹和国剧,而不是在不同省份推行不同的戏种教育。尽管教育部官员解释,试点京剧教育是让学生对京剧有全面了解,而不是为了把学生变成票友,不能看成特长教育,也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但这一做法仍然引发普遍质疑,而焦点显然不是传统文化是否要传承,而是如此的教育传承方式是否可以接受。 从传统文化的类型来看,京剧只是我国几百种戏曲门类之一种,乃是融合地方戏曲特色而发展起来。早年虽有国剧之称,至今亦得国粹之誉,但由于缺少创新、风格单一、观众流失等原因,在文化多元竞逐的今日,其地位已不复当年。但京剧文化地位的式微,不表示其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失落。一些所谓挽救和推广的硬性做法,不是立意于从文化价值上去保存和完善,而是立足于受众规模的形式扩增、不合时宜地追求盛况重现,反而让民众难解其意。何况,京剧虽为国粹,却也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有大力推广的工具价值。 而传统艺术的多元形式,正是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京剧的文化韵味与民族风情,同样为众多的地方戏曲所呈现。因而,传承民族文化不一定要强推京剧。教育部如果真的重视戏曲的文化传承作用,就不应该罢黜百家,独尊京剧,而应该放弃硬性狭隘的国标规定,转而授以各地中小学以更灵活多样的选择,来促进戏曲教育的普及。一说戏曲教育,就全国一致唱京剧,除了显出追求万民一致的长官口味之外,既不可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还可能败坏学生们的学习兴致。 从教育理念上来说,真正学习传统文化,必定离不开经典作品的熏陶。传统京剧剧目多取材于历史,其题材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优秀剧目就有几百种之多。此次教育部确定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有9首是“文革”期间所谓的样板戏唱段,内容多半是表现暴力革命、敌我斗争,既缺少传统剧目的历史兴味,又难有推动社会的现代价值,唯一确保的,只是过去一贯强调的红色教育、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也许有教育主管机构的意识形态考量,但却无助于真正走进传统,传承文化。若不然,样板戏持续熏陶之下,怎会有传统文化式微的今天? 此次教育部强推京剧入校,所见其实只剩行政的大手,臆想摆弄出所谓文化传承的景观,却不曾见到真正的教育用心与理念彰显。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当然无比正确,既是深得民心的高层号召,也是民间自发的文化诉求,然而,教育行政机构如果自顾行政理念上讲政治,却不顾教育理念上讲方法,动辄全国一刀切,虽得了可供总结汇报的政绩成果,却无端搁置了这生动多元的现实生活,于文化传承,恐怕也只会落得南辕北辙之效。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