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解析中国音乐剧发展存在的问题            【字体:
解析中国音乐剧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者:王洁邢晓…    文章来源:文汇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1

 

    称霸百老汇数十年的音乐剧《42街》近日正在美琪大戏院上演,这是继《妈妈咪呀!》、《小王子》后,今年在申城舞台上演的第三部西方音乐剧大戏。上海音乐剧市场正日趋繁荣,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主任金复载教授等专家却指出“观众对音乐剧还缺少全面认识”、“原创作品水平不高”、“上海音乐剧发展势头旺盛,但离成熟还远”等问题。这些意见,对上海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不无启示。
   
对音乐剧认识不全
   
    从2002年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至今,上海观众对音乐剧已不陌生,而金复载却直接指出:观众对音乐剧还缺少全面认识。“在接触了像《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等代表高端大制作精品音乐剧后,观众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好像宏大制作、戏剧性极强是音乐剧的唯一模式。”而事实上,犹如看电影只知道看好莱坞商业大片一样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金教授指出,音乐剧是品种和式样极其丰富的艺术门类,仅从制作上说就有大型的、小型的甚至“迷你型”的。“必须看到,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导致很多国内音乐剧制作人也一味追求大制作、高成本。这对本土音乐剧的初期发展相当不利。”
   
    据了解,上海大剧院在这个演出季中将引进小制作精品《异想天开》,努力为观众呈现不同审美类型的音乐剧。“对观众来说,要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剧,不能只看热闹;对创作者而言,应该脚踏实地地从小型音乐剧做起。”金教授恳切地提出他的建议。
   
原创作品水平不高
   
    原创才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方向。专家们均认为,即使作品不理想甚至演出失败,还是要鼓励原创、扶持本土创作。今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大剧院先后引进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另一部音乐剧新作《蝶》的上演也排上了上海大剧院的日程。事实上,西方音乐剧的成功之作也是在20∶1至25∶1的“大浪淘沙”中“锻炼”出来的,即便人称英国音乐剧教父的韦伯也无法保证每部作品都能长期卖座。对起点更低的中国原创作品而言,“要允许失败,关键在失败中要不断提高。”金教授说,“对主创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不要害怕批评,要多进行自我反省。”
   
    近年来,国内一些原创音乐剧创作不可谓不热,但至今没有一部能形成大气候的。“创作是很热,可很多本体问题的概念都不清。”
   
    在金教授的眼中,当下很多原创音乐剧的“病症”在于:重包装不重剧本内容;重音乐不重剧本运作;重演员单方面表演能力不重综合能力……特别是“音乐剧变成了舞剧或歌剧,脱离了对故事的叙述,观众无法理解作品,也就丧失了音乐剧的本质。”他强调,“音乐剧的原始本体是戏剧。”“这就意味着一部好的音乐剧首先必须会‘讲故事’,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对艺术性的追求和大众化的诠释不可顾此失彼,如果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不能用观众容易理解和喜爱的方式去演绎,艺术性也就失去了意义。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琴声 把山村孩子的心灵点亮-卢雅芳老师的支教故事

  • 下一篇文章: 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的报到通知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