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满族的文化(包括歌、舞)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故乡史称“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之简称),实际上包括今辽宁省东北部、吉林省全部,和乌苏里江以东直滨大海,黑龙江东半部以及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有巍峨连绵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沃土,江河纵横,湖泽星布。其中的黑龙江为我国第三大河流,各种地理景观,构成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

  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古塔)一带,是满族的重要聚居地。

  (1)婚俗

   ① 订婚

  满族的订婚,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女双方父母是朋友,或是在一起当差,互相有好感,在谈唠中,有意要订下儿女亲事;有时是男求女,有时是女求男,经双方父母同意,通过媒人来订下亲事。另一种是双方父母彼此不熟悉,由媒人撮合,通过成全孩子们的亲事。到后期,也有指腹为婚的。满族中订亲,除了媒人说媒,父母指腹为婚之外,还有即所谓斟盅。“斟盅”是男到女家,婆婆随媒人来,来时要带四样礼和“四个圈”。四样礼是酒四斤、肉十斤、茶叶二斤、粉条十斤。四个圈是手镯一副、耳钳子一副。早先年,有身份的人家的妇女,有带两副耳钳子或三副耳钳子的,宁安关庆成家移老坟,就见先人是戴三副耳钳子的。有的还要扁方一个。

  早先年满族人不要“养钱”,后来也逐渐要“养钱”了。数量多少,由媒人和双方讲定。俗语说:“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养钱”有要六吊到十吊的,多者有要一千吊的。除此之外,还要东西。这些东西也因人而异,有的是:小布子两捆(一梱为十匹)、四季成衣各一套(其中包括:国花缎旗袍、库缎小褂、月细布布衫、漂白布布衫)。除春、夏、秋、冬四时衣服外,还要有箱子、柜子。这要由媒人和两家议定。有的是由男方全包,有的是女方箱子、男方柜。

  “斟盅”以后,两家就算订下亲事了。

   ② 取亲

  男方首先要媒人到女方家去“喜日子”,这就是要定下娶亲的日子。日子定下来,在临娶之前,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老酒一瓶(三十斤)、猪一口,以备女方家请亲朋好友。女方请亲时男方不去。在娶亲时,一般都是要办置三天。

   头一天叫“响棚”。这一天,由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一为庆贺、二为帮忙。男的在外面忙活,女的在屋里帮活。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

  第二天叫“亮轿”,这一天要杀猪、跑油、摆桌。满族的习俗是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后来也有新郎也坐轿的。如果新郎也坐轿,新郎的轿是蓝轿,新娘子的轿是花轿。按着满族的老规矩,新郎的娶亲人在亮轿这一天要到女方家住一宿。

  第三天是拜堂成亲。这一天,在吉日良辰,新娘上轿,到新郎家,拜堂成亲。即亲时,新郎的穿戴是:头戴缨帽、身穿箭衣,腰扎达苞带,脚穿抓虎靴子,披红戴花。但有的只戴花、不披红。

  新娘子的穿戴是:身穿拉绒衣服,脚穿四散鞋,有的穿大台鞋,头梳大卷式,蒙红盖头,红盖头的四角拴穗,有的还拴大钱。

  娶亲时去的人数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去娶亲的人是: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孩(小男孩),两个赶车子的、四个对子马、四个吹鼓手。

  走的形式是:吹鼓手走在前面,紧跟着是四个对子马,走十字花,新郎骑高头大马,马带护胸、响铃,走在中间。新郎前面是花轿,花轿的后面是娶亲车、送亲车。娶亲车上要放箱子。

  娶亲车来到新娘子家,新郎下马进院后,首先要到上屋给老佛爷板磕头。女方要热情接待,有的是准备点心、茶水,有的是准备酒菜。吃完以后,给新郎安排单屋住下,有人做陪。这时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到第二天,要看好时辰,新娘子才上轿。

  新娘子上轿前,不梳妆打扮,打抓髻,梳大卷,有的哭,有的不哭。新娘蒙上红盖头后,有的是由哥哥抱到花轿上的,有的是由兄弟抱到花轿上的,也有的是用红毡铺地,自己走上花轿的。新人在鼓乐声中上轿后,起轿时,母亲要把新娘子的洗脸水泼在停花轿的地上。

   娶亲回来的队形有变化,吹鼓手在前面走,接着是一个对子马,接着是新郎,新郎后面是三个对子马,对子马后是送亲车,送亲车后是花轿,花轿后是娶亲车。压轿孩回来时要扶轿竿,扶一段后,如果是远路的,就坐娶亲车。如果新郎也坐轿,压轿孩要和新郎同坐一轿。

  到新郎家,新娘下轿时,要倒红毡,司仪人唱道:“铺红毡,倒红毡,新人下轿二人搀!”

  在庭院中设供桌,桌上要放板升,上贴红双喜字,板升中装五谷,插子香。板升前有五摞馒头。

  新郎和新娘在天地桌前,于鼓乐声中,拜天地、拜祖先、对拜、众亲友道喜。然后由两个小女孩搀新娘子,由两个小男孩搀新郎入新房。进房门时,门坎上放一鞍,新娘要跨马鞍。有的是在进门时,有人递给新郎一杆秤,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把红盖头要挑到屋檐,然后把秤杆递给别人,随新娘子进屋。有的不挑,进屋时,在里屋门口,站两个小男孩,手抱高装宝瓶壶,两个小女孩怀抱宝瓶镜。新娘子进门里时,有的撒五谷,有的不撒。

  新郎新娘进屋后,对坐,叫坐福。如在进屋时不用秤杆挑盖头,这时,新郎要揭掉新娘的盖头。之后,新娘“开脸”(用线剪掉脸上的毫毛,已不是姑娘)梳发,有的头上戴钿子,有的戴扁方,梳齐头。戴钿子的是前插四朵花。齐头也戴四朵花,齐头两边还有穗。

  新娘打扮毕,与新郎、娶亲婆、送亲婆,围方桌而坐:新郎坐在炕沿边,娶亲婆坐在里面,送亲婆坐在外面,新娘坐在新郎的对面。

  桌上摆下四碗菜,有两碗水饺,两碗面条。娶亲婆和送亲婆劝新娘子和新郎多吃。

  吃完后,新娘子下地,和新郎一起先拜祖先、拜佛爷,出来要拜索罗竿子和神石,拜公婆之后,出来接待亲友。

  这时开席,娘家亲要坐在上屋北炕(其他随意),由新人斟酒。饭罢,新人要送到门口。

  亲友走后,开家宴。这时,新人就是家里人了,要给人端菜。

  家宴以后,新人入洞房。这时,要由一个全科的老妇人放床,在放被褥时,边放要边说:

  “一把栗子一把枣,又养姑娘又养小!”

  “被子一抡,孩子一群!”

  放完被褥,有的小叔子们要闹洞房,有的不闹洞房。闹洞房的人走后,新娘新郎入睡。入睡时,灯烛不能吹灭,而要扇灭。

  如果定下日子,新郎外出征战或因事回不来,也必须成亲。新娘子要抱公鸡拜天地。所以满族中有这样的催眠曲:

  “攸攸扎,巴卜扎!

   攸攸阿哥睡觉吧,

  你阿玛没骑过高头马,

  你额娘没坐过花轱辘车,

  小阿哥你是个苦命的,

  越长阿哥越结实!”

   ③ 新婚

  新婚之后,三天内亲朋接新妇吃饭、认门。有的接,有的不接。接时只接新娘,不接新郎。

  七天后回娘家。有的是三天回娘家。回娘家时,要当天回来。

  结婚以后,如果新郎和新娘子回娘家,在岳父、岳母家住下,必须分开住。姑爷到丈人家,可以住在西炕,别的客人一律不许住西炕。

  黑龙江省宁安(宁古塔)一带,现满汉早已通婚,满族的婚俗和汉族已融合,婚俗和汉族已基本相同,但从总的方面考察,宁古塔至今流行的婚俗,仍是有古老的满族婚俗的影子,所以可以断定,宁古塔现今乡间流行的婚俗,是满族影响了汉族,而不是汉族影响了满族。

  (3) 民间音乐

  ① 民间歌曲与乐曲。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如在辽宁、吉林广为流传的一种:

  巴补哇 俄世啊,

  悠悠小孩 巴卜哇,

  狼来啦 虎来啦,

  老和尚背着鼓来啦,

  小孩睡,盖花被,

  小孩哭来想他姑。

  巴补哇 俄世啊。

  悠悠小孩 巴卜哇,

  悠悠(哇) 悠悠(哇),

  马猴子跳墙过来啦,

  悠悠(哇) 悠悠(哇),

  小孩醒来吃月饼。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较典型的是流传在珲春一带的《跑南海》:

  东南风啊哎嗨,

  刮起来了哎嗨,

  扯起蓬来哎嗨,

  往东走哇哎嗨。

  叉海参那哎嗨,

  拧海菜呀哎嗨,

  家中抛下哎嗨。

  老婆孩子哎嗨,

  ……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溜响鞭》是这类山歌的一个典型。

  日头出东山来,照亮西大川哪,

  鞭儿嘎嘎响来,回声震耳边哪,

  天老大呀我老二呀,牛驴骡马听我管。

  ……

  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小唱,往昔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② 歌舞乐。满族民间舞蹈有多种,流传较广的有“莽式舞”、“大王奎舞”、“野人舞”、“笊篱姑姑舞”、“跳皮子”、“秧歌”等。其中莽式舞最有代表性,这种舞蹈的伴乐是“拍手而歌”,因其中有人领唱,众人跟着合唱“空齐”二字,并击掌为节,所以这种歌舞曲称为“莽式空齐曲”,也叫“拉空齐”而“唱喜歌”。这种“空齐曲”即兴编词,婚礼唱“美满姻缘”、“吉祥如意”,寿宴上唱“子孙满堂”、“寿比南山”等,表达得十分有趣。下面是流传于黑龙江瑷珲一带的《空齐曲》的汉语大意:

   空齐不拉利真得, 真得不拉利空齐,

  喜鹊喳喳叫枝头, 咱们俩家做亲家,

  生个儿子去割草, 有个女儿摘豆角。

  ③ 萨满教音乐。满族萨满是民族歌手,因为在萨满祭祀中,他们必须用满语诵唱神歌,在满族普遍废弃的情况下,这种纯满语民歌几乎成为绝唱。保留了大(野)神祭的萨满是民族舞蹈家,因为他要跳摹仿各种神灵的精彩舞蹈。萨满教音乐是其民族音乐的载体。

  在那些只祭家神的满族姓氏里,萨满祭神时已经没有热烈的舞蹈,在鼓声和腰铃声伴奏下对着神案唱神歌,边歌边打鼓甩腰边蹲步,其乐曲有“请神调”、“背灯调”、“饽饽神调”等多种,都有各自的音乐特色。其神歌的内容是祈请神灵降临神堂、赞颂神灵的伟大力量,气魄宏大,如吉林乌拉一带满族祭礼中的“背灯神词”:

  白天听到的歌声听不到了,

  林间回响的山音听不到了,

  夜阑人静, 万物安谧,

  狗不咬,鸦不噪, 牛马进圈,

  金鸟栖在九层天上的金楼,

   蓝天万星出齐了,

  银河千星出齐了,

  高天北斗七星出齐了,

   点上年息香,

  迎请那丹那拉浑降临神堂!

  ……

  (3)舞蹈

  ① 莽式舞 这是清代满族最流行的民间舞蹈。《柳边纪略》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莽势舞的主要的动作特点是“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宁古塔纪略》载:“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式舞”。莽式舞男女都跳,成双对舞,以击堂鼓歌唱伴奏。“男莽式”已经进入了清廷太庙祭曲仪式中。

   ② 民间大王奎舞 清代会试时跳“王魁舞”,其中不少是汉族传统舞姿。满族民间的“大王奎舞”有鲜明地民族风格。由五人或十人头戴五种野兽假面组成舞队,表演各种野兽的动姿神态并互相比舞,最后,以两名猎手收服众兽告终。舞蹈动作有翻跳、滚、打、压之分,紧凑欢快。其中也有跳木栏、过火圈、跳高桌等杂技动作。

   ③ 野人舞 这是居住在张广才岭、宁古塔一带的巴拉人的狩猎舞蹈。舞时,男子腰围豹皮短裙,女子腰扎柳叶裙,男女都戴豹皮小帽,在野外围篝火跳,内容是表现猎兽,撕打以及男女情爱。风格拙朴、粗犷、开阔,充满了山村野趣。

  ④ 跳皮子 东海窝集人的狩猎舞。往昔,猎人在树林里收围时,升起篝火,四个人抻开一张熊皮,一人在熊皮上起舞,越跳越高。有时,四人用力一抻熊皮,舞者就趁跃到半空中,翻个筋斗又落到皮子上,为最佳。后来演变成宁古塔一带满族大户的新年喜庆舞。是时,用柳木做成直径一尺五寸左右的大圈,上蒙带毛的牛皮。这样的皮圈可做三个、五个,至多九个。舞者有男有女,一、三、五人不等,根据皮圈个数定。每人跳一皮圈,然后互相串花,高手可跳九个皮圈,每个皮圈上舞姿各自成套,一套比一套难度大,当舞到高潮时,观众也可上去表演一番。伴奏用鼓,观众边看边拍掌,唱歌,以助舞兴。

  ⑤ 笊篱姑姑舞 东北的满族聚居地,元宵节跳笊篱姑姑舞。舞时“小儿女截双榴枝为足,缚横木为臂,续以笊篱为头面,头簪彩花,身披红袄,扶令骑帚,一女童持香三柱,曳帚向茅司往来,且祝且曳。”各地舞姿不尽相同,但都有柳枝贴彩像的“笊篱姑姑”,一个矫健敏捷的女孩举着“笊篱姑姑”在院中起舞,男女老少围着她边拍手、唱歌,边跳舞,直到深夜,是一种欢乐的集体舞。舞时,以问答方式互相唱和。歌词长达十几段,都是歌颂“笊篱姑姑”的俏丽和舞姿,如“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梳的四散头,头上抹的挂花油,龙凤簪,左右插,珠花翠花金银花”,“红裤缎上衣花披肩,绿裤缎的裙子走金边,上绣鸳鸯双戏水,金翅鲤鱼卧粉莲。……”反映满族的习俗的理想。这种舞蹈流传至今。

  ⑥ 大雩童子舞 往昔,每逢天旱求雨举行大雩祭时,便跳“大雩童子舞”,“用舞童十六人,衣无衣,各执羽翳,于终献毕,文舞生退后,司乐引舞童进,舞童八列,按舞歌御周制《云汉》诗八章,舞毕,乃望燎。其羽翳尽染五采,盖本周礼皇舞三式。”这是满汉共俗的舞蹈。

  ⑦ 秧歌舞 在东北流行一种鞑子秧歌,内路为满族,外路为蒙族。民国期间,宁古塔一带满族很盛行鞑子秧歌,其中吉祥步,求婚舞等颇有莽式舞的韵味,都是成双对舞,还有鹰步舞,高屩马,熊虎斗,猎熊舞等,反映满族狩猎生涯。 在松花江上游的满族,有一种“鱼灯”秧歌,其领灯手持一架能摇头摆尾的鱼灯指挥全队,随着这条熠熠闪光的大鱼灯上下摆舞、秧歌队摆出各种“阵法”和跳出各种舞姿,十分精彩。反映打牲旗丁的打渔情趣。

  ⑧ 萨满舞 满族的大(野)神祭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原始舞蹈。有手持“金晃铃”,“银晃铃”、“铁晃铃”,翩跹起舞的“玛苏密舞”。玛苏密或称玛克依瞒尼,即舞蹈神,她的舞蹈典雅秀美;有手持双槌飞舞的“蛮特舞”,蛮特是洪荒初开时的创业始祖神,其舞蹈古朴强劲;有代表“安昂瞒尼”的“托里舞”,安昂瞒尼是祖先英雄神的首神,在创业中功勋卓著,托里即萨满的神器铜镜,女真镜舞在辽金时就已著名;有族旌招招,兵器闪亮的“巴图鲁瞒尼舞”,即勇士舞。整个舞蹈犹如八旗将士出征,英勇、壮烈;有萨满持马叉舞的“多壑洛瞒尼舞”,多壑洛是祖先神中的一位孤胆英雄,舞蹈表现他的高超武艺;有花棍翻转的“朱禄瞒尼舞”,这是表现英雄高超技艺的“双人舞”;有摹仿女神轻盈柔美的甩袖舞,等等。这些舞蹈都是歌颂祖先英雄神的神威,动律大,舞姿别致,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尚武精神。 萨满舞蹈中最有意思的是模拟各种神兽灵禽的“动物舞”,因各姓氏供奉的图腾和动物神祗不同而异,常见的有鹰神舞、雕神舞、鸠神舞、蟒神舞、虎神舞、野猎神舞、金钱豹神舞、火龙神舞、熊神舞、水獭舞等等。

  这些舞蹈把各种动物的动态神姿表现得惟妙惟肖,个性鲜明,如鹰神雕神的舞步是步步生风的“八字步”,即鹰步,舞蹈中,神灵附体的萨满急速旋转,俗称转“弥罗”,表现这些“阖族永世的神主”,从九霄云外飞旋而来的神姿;表现蛇蟒之神萨满则在地上蠕动爬行;时而蹦跳,时而人立,拙巧相间,活泼可爱;水獭神则搅水飞石,竟有活鱼蹦出。有的舞蹈颇有戏剧性,如百兽之长——虎神要嬉戏虎崽;南山北山之王——野猎神则象个幼童,喜欢扑食,逗乐玩耍,汉军祭礼中的“神鬼大战”更像一台神话舞剧。   

  在古代的野外祭礼中,也有各种舞蹈,如:星祭中,萨满身围百裙,手摇腰铃或洪乌(铃),两肘扇动象征布星女神卧拉多妈妈飞翔在天的英姿。火祭中的“闯火阵”,柳祭中的“神柳女”祭山川河流时都有大量的舞蹈成分。萨满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较多地保留了其原古风貌。

摘自黑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