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大西北的信天游畅想

醉汉

  我家门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湖,湖边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子的大树。当然不象大吉屯乡村中流过的霍林河,河边只有老椰子树,天气转暖了,我就爱在一天的紧张劳累之后,披着夕阳的余辉提上一壶酒来到湖边的大树下,放上一曲怀旧的歌,时而跟着喊一嗓子心中那个爽啊,不亚于彬彬、红门在歌唱。

  开唱之前我要问 朋友:

  你去过祖国的大西北吗?你见过那黄土高坡上的羊群吗?你住过陕北那黑黝黝的窑洞吗?你听过那高亢入云霄的陕北民歌吗?在这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让我来为你扯一嗓子那风情万种的西北民歌吧。

  我是东北人,可我最爱听陕西方言,那带有鼻腔的乡音调使人感觉忧如张扬的平剧,又似有民间艺人在为你歌唱。我尤其喜爱西北的民歌,还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刮遍全中国的那股强劲的“西北风”吗?由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为主导的西北民歌,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粗旷、辽远、炽热、朴素、直白、大胆.....抒发着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爱与恨、喜与怒。无论是西北汉子站在黄土高原上念想自己的婆姨,对着她所在的方向吼几段野嗓子,还是二流子调戏别家婆姨吆喝的酸曲儿,或者是妹妹想哥哥的,都能催下人的泪蛋蛋。啊!真好听啊!那些骚情的歌词真是现在的好些荤段子无法可比的,呵呵。

  今儿喝得兴起,忍不住要来聊上几句西北民歌。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次与同学侃歌说到“西北风”时,一位来自陕北的同学告诉我:他最喜欢的西北民歌是“信天游”。他没想到的是“哦”这个东北佬居然能说出信天游调式组成,当下哥几个撒开了粗嗓子放歌了一回“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传播出去。当然,“信天游”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无论在放牧耕地,或是节日游乐,他们总要哼唱几句。作为一种风格个性都很强的山歌品种,“信天游”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它的词曲仅有上、下两句。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明主题。如:

  “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曲调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见面容易拉话难》等。

  信天游的格式简单的说都是两句一对。前面一句为“比兴”(或者修辞学上叫别的什么),后面一句“点题”。比如:

  “前沟里米子后沟里谷,哪搭儿想起哪搭儿哭”;

  “清水水的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

  “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就连改编过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都保留了这个特点: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陕北民歌的其他调式里面也有相似的句子:

  “青扬柳树风摆浪,死死活活相跟上”;
  “走不完的大路过不尽的河,钢刀刀割不断你和我”

也是比较道地“比兴”了。

  夸张地说当年哥几个的陕北民歌在校园音乐会中,破锣嗓子迷倒过一个娘子军连的妹妹。写到这儿,耳边又响起了那首流行歌曲“信天游”:

  我低头,向山沟,追着流逝的岁月
  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

  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童年
  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

  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

  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
  天上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
  ... ...

摘自juoa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