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廖家骅音乐教育论文选 >> 文章正文 |
|
||||||
关于“音乐学院”的沉思 | ||||||
作者:廖家骅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 ||||||
关于“音乐学院”的沉思 廖家骅 近些年来,伴随着高等学校扩招的热潮,几所大学和许多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系都升格为“音乐学院”,甚至个别建系时间不太长的师范学院音乐系,也换上了“ⅩⅩ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牌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音乐学院竟由原来的不到上十所迅猛增加到近二百所,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大跃进的1958年。这或许是一个喜讯。因为音乐学院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音乐教育事业提高的水平与普及的程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二百来所音乐高等院校也并不算多。但是,如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审视目前音乐学院的现状,却不能不给人们带来几分焦虑与不安。 顾名思义,“音乐学院”是培养各类音乐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它不仅要具备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与教学科研水平,而且还应该有比较齐全的音乐创作、表演、理论和教育等方面的完备专业设置。按照国际高等学校的设置惯例,音乐学院可以独立开办,也可以统设于一些规模大、条件好的综合性大学之中。它的办学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不过在规模上要比音乐系庞大;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上,要比音乐系完善;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也要比音乐系全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高层次音乐人才提供组织和管理上的保证,以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但是,我们通过互联网访问一些新建的音乐学院,不仅有不少至今没有网站或网页,而且惊奇地发现有的音乐学院只有一两个系(专业),对音乐的覆盖面甚窄。在组建上基本是原来教研室的升格。按照这种发展模式,系主任晋升为院长、教研室主任晋升为系主任倒也顺理成章,但是在音乐学院必须具备的其它机构方面(如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学报等)不是空白。就是形同虚设。 如果说上述组织、体制等条件过于求全责备,那么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教学方面,同样也有些令人失望。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一所音乐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威望,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在新建的音乐学院中,的确有一些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老校,在音乐专业方面不仅有较雄厚的设备和资料积累,而且储备了一支专业较为齐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并具备了研究生教育的能力与经验,它们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中升格为音乐学院,可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应该得到支持与鼓励。但是,在参差不齐的新校中,还有不少师资现状令人堪忧,例如有的专业教师匮乏、某些必修课开不起来;有的专业教师年龄老化,梯队断层严重;有的没有教授,缺乏艺术和学术方面的带头人,也还有不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存在着“本科毕业教本科”的现象……。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办学者的重视,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不惜重金引进人才等),但是,人才的培养、梯队的建设不像校舍、设备那样只要有经济投入就很快在短期内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这些音乐学院在师资方面存在的缺憾,必然影响到相关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是音乐学院,但毕业生水平反映出来的巨大反差,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科研是高等院校的又一重要任务,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丰厚科研成果的支撑,那么其教学必然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和徘徊,也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音乐学院而言,音乐创作、表演实践和音乐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科研形式。当我们以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些新办的音乐学院时,则明显感到欠缺与不足。有些表演专业的教师长期不上台演出、有些教作 在我们的事业建设中,应该提倡“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已经上了,这就需要“上了之后再创造条件”。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以此寄希望于那些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的音乐学院。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