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郭声健音乐艺术文选 >> 文章正文
[图文]论音乐教师美的素养            【字体:
论音乐教师美的素养
作者:郭声健    文章来源: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5

 

 
 
 
论音乐教师美的素养
 
 
  选择谈这个题目,主要是考虑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打算全面地探讨音乐教师素质结构,只是重点谈音乐教师美的素养,一方面是受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音乐教育要突出审美教育本质,实现审美育人的目标,音乐教师自身具备美的素养是基本前提。因为,如果音乐教师自身不具备审美素质,他又怎么可能成为美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进而塑造审美的人?
    音乐教师美的素养,不外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外表,另一个是美的内心。
    美的外表即具有美的气质与风度。“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风度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它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种不能轻视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因素,相比之下音乐教师更是如此。因为,音乐教师如果具有美的气质与风度,那么其本身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就能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与美的启迪,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艺术审美教育。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师走进课堂,就要让学生眼睛一亮,不必开口,大家就知道该上音乐课了,这就是一种美的震撼力、感召力、亲和力。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对其他学科课程教师的外表是不很在意的,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更多地是知识的获得,教师知识渊博,就能得到学生极大的尊重。但是对音乐教师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心目中,音乐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而美的因素布满整个课堂,其中最直观、最醒目的当然是教师因素,正如一首歌唱的“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的音乐教师是难以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学生认可的。当然,美丑不能完全以外表作为衡量标准,不过,“对不住观众”的长相尽量不要出现在音乐课堂上,正因为这样,在音乐专业招生中一般都进行面试,这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长相是天生的,具备了基本的长相因素,音乐教师外表的美化则主要体现在美的气质与风度上。那么,什么才算是音乐教师的美的气质与风度呢?
    首先,这种气质与风度不等同于时髦的外表。由于受社会上明星名人的影响,一些音乐教师对于自己应具有的风度把握不准尺度,不能正确定位,因而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追星族中的一员。有的刻意追求自身外表的与众不同,竭力把自己装扮得具有明星风采,让自己更具艺术气质。音乐教师的如此用心,也许是为了突出艺术的特点,以便能让自己的外表形象感染学生,殊不知结果却往往是引来学生、乃至其他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反感,以至于自己难与他们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纯粹追求外表的时髦,不是艺术教师正确的审美情趣,恰如舒曼所说的,一切时髦的东西总会变成不时髦的,如果一辈子追求时髦,就会变成一个受人轻视的花花公子。
    其次,这种气质与风度也不就是在言行上刻意表现音乐学科的雍容华贵。有的教师尽管心里清楚音乐学科并不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但在言行上却不时表露出音乐与自身的“阳春白雪”之感,而对其他学科与教师则往往表现出一种“下里巴人”的蔑视,这是不对的。如果音乐教师有心要得到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对音乐学科以及自己的理解与同情,那么就必须具有谦逊的态度与善解人意的品格。夸夸其谈、自我兜售艺术不行,把艺术看得高出一等,进而自我封闭隔绝也不行。这样,只会引起反感,加深隔阂。
    音乐教师要想让自己的风度真正成为一种审美教育的因素,就应该使自己的内在气质与外在表现高度协调融合。艺术教师的举止、言行、衣着等,如果太浪漫华丽,就缺少了作为一个教师所应有的稳重与端庄;如果太朴实老成,就缺少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所应有的活力与高雅。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穿着打扮上,要既能显示出自身的艺术审美素养,又不至于让人有浓妆艳抹之感;在言谈上,要充满情感但不故作多情,富有幽默但不滑稽可笑;在举止上,要热情但不轻浮,潇洒但不夸张。当然,穿着打扮的不修边幅,言谈举止的吞吞吐吐,那更不是音乐教师应有的形象。
    一个人的气质与风度之美虽然是凭借其外部形态表现出来,但其实质是内在的,是一种心灵的表白。
    那么,音乐教师美的内心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为一个社会人,她必须具备做人的基本品格;作为一名教师,她还必须具有人格魅力;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她更需要富有爱心。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觉得音乐教师是否具有美的内心,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看她是否富有爱心。
    应该说,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有学科的教师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富有爱心,但是我们在这里强调音乐教师更需要富有爱心,是有充分理由的。音乐教育是爱的教育,让没有爱心的教师去实施爱的教育,那真的不可想象。现在学校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民主,强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应该说,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们各个都懂,但是仍然时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各个学科都存在,大家似乎也见怪不怪。不过,前不久我看到一则电视报道说,湖南株洲某小学一音乐老师体罚学生,而且情节比较恶劣,看后让我顿时感觉十分难过,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打学生的会是音乐教师呢?类似的事情,我就亲身经历过:
    那是关于我儿子的一个故事。小学三年级时,他从湖南一小镇学校转学到北京,他尽情体验着北京新奇的学习生活:活动多了,作业少了,老师水平高了,同学关系密切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他活泼开朗,健康快乐。可不久后,我发现他有突然的变化,爱讲话的他变得有些沉默寡言,爱唱歌的他不再歌唱,原本怀疑他的“多动症”也顿时不治而愈。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极不情愿地告诉我们:在上音乐课时,音乐老师打了他。原来,儿子在家乡上音乐课时没学过五线谱,而北京的小学音乐教材采用的是五线谱,老师把他叫到讲台前唱五线谱,他不会,便得到了这样的一种待遇。从那之后,每周上音乐课的两天便成了儿子的恐怖日,不在家里把五线谱唱会就不踏敢进学校门,在家里他几乎与音乐断绝了任何关系。虽然通过努力,五线谱补上来了,但是原有的音乐兴趣爱好丧失了,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问起这个事情,他又补充了一个细节:当老师用脚踢他的同时,还骂了一句“弱智啊,你!”几年以后才说出来这个细节,说明当时这句话对他的伤害有多深。
    不打学生不表示就有爱心,但打学生一定是没有爱心。教师的爱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爱自己的学生,一个是爱自己的职业。一个热爱学生热爱职业的教师是决不会动手打人的。
    音乐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号,它渗透在音乐教育实践工作的全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她应该对学生既温柔体贴又不失严格要求,既宽容理解又不失原则,既关注学习又关心生活,要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从音乐课堂上或课外活动中得到什么,需要从老师身上得到什么。要记住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要想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就必须确保学生具有好心情、好情绪、一堂音乐课如果充斥着批评、挖苦、讥笑之语,使得学生情绪低落,师生情感难以交融,那么不管教学效果怎样,都意味着失败。不能说老师的批评、挖苦、讥笑,甚至偶尔的动手,就一定没有好的出发点,但至少这样的老师是缺少爱心的。
在《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中,我点评了一位小学音乐老师的文章《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这是一篇让我感动的短文,我的点评也是在感动的状态下完成的。在这篇文章中,这位老师讲了一个这样的事情:有一次音乐课上听辨音的长短,刚听完公鸡叫和小鸡叫,一个男孩就举手告状了:某某说陈老师是公鸡,小朋友是小鸡。教学思路突然被打断,但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全班学生齐刷刷地看着老师,等待着老师的反应(猜想该是批评)。这位老师马上动情地说:“如果真能拥有你们这么一群可爱的小鸡,我愿意是公鸡,天天带你们捉虫,做游戏。”刹时间课堂上一片寂静,学生都眼睛亮亮地看着她,一种温馨感悄然而生。老师趁机接着问:“如果陈老师是公鸡,你们愿意做小鸡吗?”“愿意!”学生发自内心地回答,于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模仿公鸡和小鸡的叫声。那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因为老师爱的表白,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爱是互动的,如今,每当这位走进一年级教室,学生就会靠近她,拥抱她,这不仅仅因为她是教音乐的老师,更因为她是一个可亲近的、爱他们的老师。
    下面是我的点评文字的部分摘录:
看了陈老师的这篇教学小论文,就好像读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一种感悟,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这样的文章只可能出自那些深爱音乐教育事业、深爱孩子,在音乐教育的最前线辛勤耕耘、可敬可亲的教师之手。……音乐教师是美的化身,是爱的使者,说得太好了!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自己。那么,怎样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上你呢?你要有幼儿园阿姨那样的“温柔可人”与“活泼大方”,你也要有慈母般的体贴与关爱,你还要有慈父般的隐忍和大度,你必须成为小朋友们的大朋友。如果与孩子们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那么,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就具备了良好的人际基础。……最后我想说,陈老师的这句话——“如果真能拥有你们这么一群可爱的小鸡,我愿意是公鸡,天天带你们捉虫,做游戏” ——不仅感动了孩子们,也深深地感动着我,它充满着对孩子们的爱,充满着对音乐教育的情。而“如今,每当我走进一年级教室,学生就会靠近我,拥抱我”,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慕的幸福体验呵!
什么是爱心,我想这就是爱心。什么是爱的教育,这就是爱的教育。
    上面我们谈的是音乐教师富有爱心的第一个方面,即爱学生。下面我们还想特别谈谈爱职业的问题。
    音乐教师热爱职业,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这项工作,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说热爱学生主要是关涉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热爱职业则既关系到他人又关系到自己,并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往我们谈热爱工作,主要是强调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有献身精神,要能忍辱负重,要一切为了学生,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我在这里谈热爱职业,则着重要谈谈我们老师自己。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我们自己现在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同样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实际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我们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我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幸福和开心地学习。而学生的幸福和快乐一方面是教师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它也反过来增强了教师的幸福快乐体验。事实上也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并不幸福和快乐的教师,能够让学生幸福快乐。所以,无视教师自身的生活状态一味要求教师奉献,不是科学的人生观。
    与基层音乐教师交流时,我经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音乐教师要学会“享受工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比较,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恐怕是最低的,而对于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一辈子呆在同一所学校做同一份工作并且从来都不被人重视,这种可能性确实很大,仔细想想,这种生活是比较单调和令人消沉的。因此,如果我们不会享受工作,不能善于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自己寻找乐趣,那么,我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会是很低下的。
而这种看起来日复一日、炒剩饭式的工作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享受的呢?确实,如果我们的教学总是把一个模式从这个班搬到那个班,相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不同班级克隆,不同年份的相同年级反复克隆,任何有工作激情的教师也不会再有激情,任何充满活力的教师也不再有活力。那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创造性地工作。相同的内容、相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可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要力争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出现。这样,教师对教学工作总会保持一种新鲜感,总会充满激情和活力,总会有取之不尽的享受源泉。音乐与音乐教育最忌雷同,创造性是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从事音乐艺术事业还是音乐教育事业,没有创造性,没有活力和激情,那都是不可想象的,那不能算是真正的音乐教育。
创造性地教学,不仅是一种意识,更应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要主动调整自己,要转变角色,要由“技能型”、“经验型”的传统型音乐教师向“科研型”、“创造型”的新型音乐教师转变。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我的建议是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路子,教学与科研同步,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其教学与科研是融为一体的。从创造性的角度说,似乎音乐教师有优势,而从科研的角度说,音乐教师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我们的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必须这样做,这既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
事实上,音乐教师享受工作比起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具可能性。其他学科的教师享受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享受教学的成果,学生成绩好,学生考上了好学校,这便是老师的一种享受,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有太多享受的。而音乐教师则不同,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一方面是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老师、学生只要接触音乐,在音乐的活动过程中就能获得一种审美愉悦体验,获得一种成功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另一方面是因为音乐课程没有太多的成绩、升学压力,因此,老师和学生完全有机会尽情享受整个教学的过程,没必要太在意教学的结果将会怎样,是最容易超脱的。不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音乐教师往往并不这样做这样想,非得要在一堂课里教授一些有难度的音乐知识技能给学生不可,总以为如果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这堂课就失败了,而这些教学内容又恰恰是学生最怕学,最不愿意学的。这样,本来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好好享受的课,反而变得很难熬了。所以,有的时候,音乐教师是自己在找自己的麻烦,自寻烦恼,久而久之,便感觉这份工作没有意思,只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提出“享受工作”,是与未来民主化的个人价值取向相吻合的。
由德国著名未来学家马蒂亚斯·霍尔茨著的《预言大未来――21世纪世界八大领域发展趋势预测》一书中对未来社会的 “工作伦理观”和对“牺牲精神”有新的诠释。
工作伦理:“从强调人勤奋工作、积累财富的工作伦理观转变为将工作视为个人得到满足的源泉,因此人们也会更加厌恶那些无法令人满意的工作条件”;
牺牲精神:“较少地强调作为道德责任的自我牺牲精神,更多地则是强调存在个人选择可能性的‘道德关系’,这就是我们曾经称之为‘温和的个人主义的新时代’的核心。”
霍尔茨进一步认为:“未来的自我既不会把‘工作’(工资劳动)看成是惟一的生活意向,也不会像享乐主义者那样试图为了‘业余活动’而减少工作时间和‘拥有尽可能多的乐趣’。……在工作的世界里,我们不断地塑造自我,我们返回到了人类的创造力发展阶段。”
在霍尔茨的书中,还谈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即男人和女人角色的演变问题。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聊这个话题呢?因为音乐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在这里介绍男人和女人角色演变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女性音乐教师来说,相信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和派翠西亚·奥伯汀在他们合著的全球畅销书《女性大趋势》中,预测了未来的女性权力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当时,人们以一种同情的心态拒绝接受这一观点,因为,当时女性的社会现实和职业现实,与实现女性解放的理想相距甚远,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平等要等到遥远的未来才有可能。
然而,在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灭亡速度”最快的四种职业是:建筑工人、卡车司机、采矿工人、金属加工,它们都是传统的男性职业。前景最广阔的四种职业是:物业管理、程序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业、卫生服务业。男性在未来职场的相对衰弱,使得“有一件事是明朗的:21世纪的男性看起来是一个‘多余的性别’。”在未来的经济领域里,会出现一种全新的“货币”:自己的时间、可支配的时间、自我实现的时间。为此金钱是必须的,但它不是全能的。当收入和职业之间不断地相互脱节时,当个人能够把职业和爱好融合在一起时,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传统角色定位就要相应地做出改变了。这时,女性作为被解放者,从枯燥无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主动把工作压力留给了喜欢在工作中寻求刺激的男人们。
仔细想想,现在我们许多老师尤其是女老师不会享受工作,并不是她们不想享受工作,而是她们的牵挂太多,压力太大。传统的观念、男女的现实不平等地位,使得女老师们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家庭,要照顾孩子,照顾丈夫,操持家务。按照未来学家们的预测,这一切都将很快改变,女老师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权力去充分的享受自己的工作了。
 
(本文摘自《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论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 下一篇文章: 我国部分省市艺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