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中国人的贝多芬情结-贝多芬逝世180周年随笔 | ||||||
作者:王次炤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4 | ||||||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院长 今年是贝多芬逝世18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我参与了正在播出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念节目《寻找贝多芬》的录制工作。看过几期节目之后,我不禁又开始思考起一个多年以来就感兴趣的问题:为何中国人会对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音乐家,有如此独特的情怀? 1906年,也就是清代光绪32年,音乐家李叔同在他创刊的《音乐杂志》中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贝多芬,他在杂志中绘制了一幅贝多芬的炭画像,并将贝多芬称作“乐圣”。1907年,文学家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把贝多芬与画家拉菲尔、戏剧家莎士比亚、科学家达尔文并称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差不多同一时期,文学家、画家丰子恺在《小说月刊》中发表关于《月光》奏鸣曲和《英雄》交响乐的介绍文章,从而开始了中国人对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具体介绍。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对中国人了解贝多芬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也是一部中国人了解贝多芬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由中国人撰写或翻译的介绍研究贝多芬的著作和论文相当多,可以说中国的音乐学者在对西方音乐的研究中,对贝多芬的关注超过了任何其他音乐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贝多芬的出版物日益增多,中国人对贝多芬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贝多芬音乐的音像制品在中国市场也十分流行,北京一家有名的唱片销售公司曾经透露,尽管流行音乐充斥音像市场,但贝多芬的音乐依然是销售量最大的音像制品之一。20世纪初,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在上海建立,乐队成立不久就于1911年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演出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从此,贝多芬的音乐开始在中国回响。贝多芬的作品是中国乐团上演最多的作品,也是外国乐团在中国演出最多的作品。2004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应德国贝多芬音乐节的邀请,在波恩演出了贝多芬第四交响乐;翌年又应柏林青年音乐节邀请在柏林演出了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田园》。中国的交响乐团被正式邀请参加国际重要音乐节演出贝多芬的作品,说明了西方人对中国人诠释贝多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00年后,现在的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贝多芬。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和大学教育,教科书上都有贝多芬的名字。贝多芬的作品是中国人音乐生活中遇到最多的西方音乐。贝多芬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音乐之“圣人”、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使遇到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政治运动,贝多芬的音乐依然能回响在中国大地上。1973年2月,中央乐团在北京演出了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田园》,此后又相继演出了第三交响乐《英雄》、第五交响乐《命运》和第九交响乐《合唱》。可以说,贝多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坚强意志的象征。无论是他的人生态度,还是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贝多芬刚直不阿、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始终深受中国人的崇敬。在《英雄》交响乐创作过程中贝多芬对待拿破仑的好恶,以及在《命运》交响乐中包含的“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都是中国人所熟知并推崇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火花,无论是《英雄》交响乐中的革命精神,还是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欢乐颂》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宣言;无论是《皇帝》协奏曲中“愈挫愈奋的精神毅力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还是《热情》奏鸣曲中倾泻而出的气势,都曾在中国人心中点起了精神火花。 总之,贝多芬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位至高无上的音乐家,也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他的音乐精神是永恒的。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