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组图]中国网络音乐:在曲折中寻找光明            【字体:
中国网络音乐:在曲折中寻找光明
作者:赵可义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4
 



拉段高胡放松一下。



音乐创作,为陈哲深带来很多快乐。

人物简介:

  陈哲深,台山都斛人。国家高级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门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台山市音乐协会会长。他的作品《水乡儿女绣春色》获第四届国家最高文艺奖——群星奖以及省港澳首届广东音乐大赛演出奖和创作奖。编著《台山民间歌曲集》等。

  陈哲深是一个在台山土生土长的作曲家,架一副大框、厚厚的眼镜,笑容天真质朴。他的音乐恰如其人,充满了乡土气息。68载岁月流逝,但是他这股乡土气始终未变,对音乐的那份执著仍在燃烧。台山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每一处足迹后又变成了串串音符,至今在台山人的心里激荡。“音乐作品曲调流畅,具有鲜明的南国特色。”这是音乐大师李凌对陈哲深的音乐的评价。

  年少钟情广东音乐

  出生于台城的陈哲深从小就对广东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台城的私伙局盛行,大街小巷飘荡着粤曲声,乡间闾里都可听到独具韵味的民歌。陈哲深耳濡目染,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次,台城钟声戏剧院举行台山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从扩音器里不断传来婉转悠扬的广东音乐,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但还在读中学的他没有钱买门票,便站在戏院门口,一听就是近2个小时。
  陈哲深就读于斗山任远中学,当时台山知名的音乐家陈品豪就在该校当音乐老师。有音乐天分又勤奋好学的陈哲深受到陈品豪的重点培养。在陈品豪的指点下,弹秦琴、吹横箫、拉高胡,他的音乐素质提高得很快。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陈哲深担任学校的文体委员、学生歌舞团的副团长,负责乐队的排练和演出。1957年,他们的歌舞团到台山边远地区都斛金星农场演出,大受当地农民的欢迎。这次演出给了年少的陈哲深莫大的鼓舞。

  陈哲深离开学校后,仍拜本市音乐界老前辈陈品豪、梁国柱为师,还利用往广州、佛山工作之机,向著名的高胡演奏家刘天一及著名音乐家李凌、李鹰航等请教,提高了他的演奏技艺和创作水平。

  结缘音乐大师李凌

  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的李凌出生于台山,他始终关心着家乡的广东音乐的发展。1974年初,李凌82岁的父亲从美国回台山,他带领一家大小回台山接老父亲。李凌在与台山的亲朋戚友聊天时,问:“现在台山都有谁在搞音乐,能否与我见见面?”于是,陈品豪等带着陈哲深与李凌见了面。李凌对台山广东音乐取得的成绩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对陈哲深给予了勉励。随后,陈哲深与李凌通信不断。在李凌的指导下,陈哲深大大增强了搞好民间音乐的信心。

  陈哲深回忆说,1995年10月,台山市农民艺术团代表广东省赴北京参加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文艺汇演,陈哲深作为高胡演奏者随团前往。他们拜访了李凌,李凌热情接待了他们并高兴地说:“我一定去观看你们的演出!”每逢有台山农民艺术团的表演,李凌都会约齐在北京工作的台山乡亲,亲临现场观看并做出多方的指导,使艺术团全体演员深受鼓舞。

  2003年3月,陈哲深寄了一份发表他的文章《五邑台山民歌的故事》及《台山民歌漫谈》的《江门日报》给李凌。90高龄的李凌阅读了这篇文章后,不顾眼疾和家人的反对,偷偷地写起了评论。他断断续续地写,写了3次才完成这篇评论,然后寄给陈哲深。陈哲深满怀深情地说,这是李凌给他最宝贵也是最后的一次来信,寄托了大师对后辈音乐工作者的期望。

  潜心创作春色满园

  陈哲深的音乐作品如其人,充满了乡土气息。“音乐作品曲调流畅,具有鲜明的南国特色。”这是音乐大师李凌对他的评价。

  上世纪60年代,作为台山文艺宣传队的轻骑队的音乐辅导员,陈哲深几乎踏遍了台山的山山水水。1968年,他被下放到大隆洞水库,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悲观。相反,大隆洞那浩淼的春水激荡着他炽热的心,他有了更多接触基层和自然风光的机会,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陈哲深结合台山本地民歌,并吸收各个地方民歌的长处,创制出了《水乡儿女绣春色》。1972年,他到新会演出,群众听到这首曲子掌声雷动。

  此后的10多年间,《水乡儿女绣春色》几经修改完善。1994年,《水乡儿女绣春色》作为广东省的10个代表作品之一,参加全国的“群星奖”的评选。当时,仅音乐作品就有100多首参加评选,结果陈哲深的作品以浓郁的广东特色、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意境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被省推荐参加全国评选的广东音乐作品,最后拿下大奖。

  另外,陈哲深创作的歌曲《走不出这片土地》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当代农民之歌”征歌活动的创作奖。

  保留民歌贡献杰出

  除了音乐的创作之外,陈哲深还是一名技艺高超的高胡演奏家,他从事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获得丰硕的成果。

  1971年,陈哲深结束了3年的干校生活。他面临着人生的重新选择,他本有机会离开文化馆这个“清水衙门”,但他对这个岗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选择了留下来。20多年来,他深入农村,走街串巷,上门串户,口授笔录,收集记录整理了大批民歌资料。

  上世纪60年代,收集民歌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陈哲深经常下乡演出,对每个乡镇的歌手都比较了解,但是当时因反“封资修”,这些歌手都不敢开口唱。冲蒌镇有一个叫李龙灼70多岁的老人,是冲蒌镇比较知名的乡间民歌手,陈哲深几次前去拜访,老人家就是不开口。陈哲深与他交往几年后,他才开了“金口”。陈哲深通过李龙灼收录了很多民歌。“文革”时期,民歌手更是难开“金口”,陈哲深通过与民歌手做朋友,取得他们信任,边听边记录,保存下大量台山民歌,“不然的话,民歌也会随着人的逝去,永远消失了”。陈哲深对台山民歌的那份至诚的热爱,使得《台山民间歌曲集》诞生了,为台山民间音乐保留了宝贵的财富。

  陈哲深已退休多年,但他笔耕不辍。最近,他创作的《游台山国华电厂》获得“曲协杯”音乐创作类金奖。去年,旅加华侨民歌手许康回到家乡台山,录制台山民歌,与几位侨乡曲艺界人士一起制作、摄录VCD形式的台山民歌集锦,留住台山人自己的声音之余寄托思乡之情。陈哲深等几位曲艺人士热情接待了这位朋友,并亲自主持召集台山的知名乐手,录制了《台山民歌专辑》,还了老华侨多年未遂的心愿。

  “多少年来,音乐陪伴着我,使我在人生旅途中能够正视遇到的一切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坎坷历程。音乐,激励着我毫不气馁地在通往艺术殿堂的崎岖道路上努力向前……”陈哲深这样总结音乐在他的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可义)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光的碎片 陋室里流淌音乐梦想》追踪

  • 下一篇文章: 2007年高校艺术特长生简明招生信息情况一览(部分高校)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