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
|
||||||
内蒙古抢救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原生态音乐 | ||||||
作者:乌瑶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1 | ||||||
18日下午,为展示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在抢救“三少”民族原生态音乐中取得得阶段性成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族音乐展示会暨座谈会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举行。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因人口少,故被称为“三少”民族。 抢救工作始于12月11日,这是该驿站首次开展“三少”民族原生态音乐抢救工作,共邀请四位“三少”民族原生态歌手进站。 经过一整周忙碌,抢救工作现取得阶段性进展。驿站现已录制数十首“三少”民族音乐,包含“扎恩达勒”、“努日该勒”、“赞达勒”、“萨满调”、“乌春”等类型;对四位歌手的口述访问也进行大半;此外,还安排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相关教师和学生对技艺进行传承。 据工作人员介绍,“三少”民族没有文字,文化传承采用“口传心授”方式。在歌曲记录过程中,工作人员除用蒙、汉双语记录内容外,还要用英文字母拼出歌曲读音。 今天下午的音乐展示会上,四位参与“抢救”的歌手身穿民族服饰,再现“三少”音乐精髓。除清唱外,他们还即兴跳了舞。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老师激动的说,研究多年,他还是第一次听到用鄂伦春语演唱的鄂伦春小唱,也是第一次欣赏到纯粹的、没有乐器伴奏的“乌春”。 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负责人陈玉成向记者介绍,与蒙古族相比,“三少”民族人口更少,居住地方更偏僻,他们的文化在现代活动中也显得更脆弱。“除了传承功能外,我们还希望能通过这种氛围让更多人受到感染。”陈玉成感慨地说。 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集民族音乐教学、科研、信息资料收集为一体的民族音乐传承传播机构,成立于2011年7月。迄今为止,已邀请共16位艺术家来挖掘、保护、传承、研究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遗产,其中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蒙古族。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