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
|
||||||
音乐课中的情感体验 | ||||||
作者:张雁南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6 | ||||||
音乐课中的情感体验 浙江省湖州市龙泉小学 张雁南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贝多芬语)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体验是这样要求的:“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学生的情感应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真正地喜爱、理解音乐。针对这一点,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是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 1、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 情境的创设,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积极鼓动他们听音乐时自然的肢体活动,同时也保证课堂纪律的良好,必要时要求闭目聆听,逐渐养成安静地听音乐的习惯。当优美的旋律自然地流淌到他们心底时,他们的笑脸上浮现的是投入,是满足。可见,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投入地理解音乐是有很大困难的,能达到心领神会就可以了。 另外,教师的语言、体态的表演,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提高音乐聆听的效率。 2、着手意境,引出情感共鸣 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歌曲还是乐曲教学,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快乐的小熊猫》是一首很能被学生接受的乐曲,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在引子引出的一段优美无比的旋律时,让学生想象非常静谧、安详,阳光洒落的森林的初晨。小鸟展翅飞翔之后,活泼的旋律跳出,欢快的音乐牵动了他们的心,注入了学生的心里,不自觉地也跟着快乐起来,兴奋起来。虽然小熊猫的形象不是很明显,但是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在音乐中得到了快乐情绪的迸发,是不是能感受到小熊猫的形象,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再如,歌曲《可爱的羊群》,在演唱之前,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在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洁白的羊群,奔驰着的马群,安静的牛群,愉快地劳动着的人们,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在营造好意境后,辽阔的伴奏出现,学生内心深处感受着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唱出了宽广、自豪的歌声,全都从心底喜欢上了这首歌。只有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3、鼓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比如,在欣赏《狮子》之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凶猛,我就让他跟着音乐学着狮子走到学生中间,吼着吓唬两边的学生,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音乐,更使其他的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 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可以用肢体动作、绘画等再现音乐;也可以给乐曲伴奏,或者用简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等。但首先一定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再课内课外相结合,小组和个人相结合,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我很庆幸,我能从事这样一个传递美的职业,她让我感到教学也是美的,是需要师生之间通过情感撞击出来的,而音乐就是我们之间的桥梁。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