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温岭市贯庄中学 林彬彬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比前几年鲜活、华丽了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方式方法也得到改进,学生们的发言积极了,活动参与度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但也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表面形式,忽视了音乐课堂中的一些实质性的东西,音乐教育出现形式化倾向。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重视和坚持“音乐本位原则”,让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新颖,而且实在。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学工作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些形式多于实质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本位原则
所谓音乐本位原则就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应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主要中心的位置,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音乐教学的目标,是提供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表现能力,奠定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坚实基础,并从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在音乐教学中,要突出音乐学科教学特点,突出音乐性,不要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而影响音乐的课堂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努力地钻研新教材、积极实施新课标,力求为自己的音乐课堂注入新的理念,音乐课堂也呈现出了万紫千红的缤纷色彩,诚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授课的形式多样化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所传递给孩子们的信息量增加了,孩子们也学得轻松愉快,更喜欢音乐课了,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带来的不容忽视的进步,但是,有很多时候,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诸如课堂气氛、学科整合、学生参与等等这些外在的效果而忽视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感悟和体验,这就与我们的新课标有点背道而驰。走入了一个新的误区而害人不浅。 一、过于强调音乐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如果我们的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那音乐课程就成为虚设了。可是在音乐课堂中,我们非常不安地发现,老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了,设计了许多时髦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手法很新颖、课堂气氛很热烈、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的,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抛在了一边,最终并未使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形成了学生玩过了,有趣过了,也就忘了的现象。在现在的音乐公开课中,再也看不到视唱曲谱这个环节了,再也听不到一堂扎扎实实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了,甚至再也听不到学生柔美的歌声了,有的只是热闹与浮躁。怕一涉及到跟基本技能有关的东西,学生就没兴趣了,怕一进行技能训练,课堂就冷下来了,更怕一出现划拍视唱的环节,就有人说:老套。对于兴趣,我们教师很有必要冷静下来分析,如果你的学生对怎样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不感兴趣,对一个个小音符不感兴趣,对欣赏经典的名曲不感兴趣,这是真正的音乐兴趣吗? 二、过于强调学生参与 近来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听音乐做各种动作,听音乐用色彩、线条表达自己对音乐地感受都是老师常用的一种参与体验方法,,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在设计这些方法时较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方式,很少会想到我的这个参与活动真正对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起作用了吗?学生必须在认真聆听音乐的前提下参与吗?于是,在教室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做动作边打闹的现象。 例如一教师在上《非洲的灵感》这一课时,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这一教学环节时,老师让一半学生演唱,一半学生为他们伴奏,学生开始尽情发挥,教学环节非常乱。这并不是真正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图形式,是无效的。还有一教师在上《春天来了》这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同学们把早以准备好的表现春天的画和一些诗歌,散文拿出来,这显然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体验音乐的情感,学生的这种参与失去了意义。 三、过于强调学科综合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学科综合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们所接受。除教材已有的一些综合内容外,音乐教师们常常能在课堂上运用学科综合手段进行教学实践。但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科综合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在不少公开课中我们常常看到如下情景:短短45分钟,堆砌着各种各样不同学科的内容。师(生)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示令人眼花缭乱的“综合”。结果从热热闹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不到这堂课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喧宾夺主”反而干扰、削弱了音乐教学的效果。许多老师为了体现综合,将教学重点偏离,本末倒置,把音乐课上成了美术课,将美术课上成科学课,一教师在上《越剧》这一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越剧,越剧的历史由来,越剧的唱腔等等。在指导学生怎样唱好越剧,怎样把越剧的韵味表现出来;课上一直播放着丰富的多媒体,惟独没听到老师弹一句琴,只是清唱教学生唱了几遍。我觉得,没有钢琴,学生很难找到准确音准概念,没有钢琴,无法培养孩子敏锐的听觉,更严重的是,不弹琴,我们音乐教师的特点、优势如何体现,光用多媒体,别的学科教师也能胜任音乐课,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基本功就会越来越生疏。 造成现在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科综合”的曲解。其次是片面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偏代全。再就是对于传统音乐教学理论缺乏批判性继承,那么,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如何科学有效地贯彻和实施音乐本位原则呢? 一、观念要更新 要想改变忽视音乐学科本体的现象,教师是关键。只要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了,在教学中逐步做到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以音乐为本,坚持到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体验,相信这种偏离音乐的现象一定能改头换面。 二、以学生为本 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注重他们的体验、感受,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以音乐为本,给学生不断提供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机会(包括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音乐的兴趣,做到用音乐来表现 三、以音乐为本 无论在哪一个教学环节或活动中,教师时刻都要注意以音乐为本,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作判断音乐作品中的美,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 音乐,还要注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要明确是用音乐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音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音乐,并充分挖掘音乐,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体会音乐要素,练习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如力度、速度、旋律、结构音色等的反应,力求在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逐步达到教学目的,真正把音乐变成学生既喜欢又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技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接指音乐本身。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例如课例《渔舟唱晚》,教师用了大量时间讲古筝的构造、演奏技巧等,而音乐《渔舟唱晚》只作粗略欣赏。殊不知乐器本身并没有魅力,而是音乐赋予它生命得以焕发光彩,因此,脱离音乐去讲乐器必定是“舍本逐末”。设想教师如果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同时展示古筝的各种演奏技巧,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乐器在音乐当中的表现力,在感受和理解音乐《渔舟唱晚》的基础之上,再来领略古筝的独特魅力,肯定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到位。因此,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音乐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技巧学习等。 5、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还要依据学科中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如歌唱教学方法有听唱法、视唱法,还可由教师范唱范奏,并运用图片、教具及手势提示辅导学生唱好歌。器乐教学要避免机械枯燥的练习,教师讲解要简明扼要形象。 声情并茂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对任何一首歌曲,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而后,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例如歌曲《踏雪寻梅》,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曲调;此后通过有节奏的朗诵体会其口语化的歌词以天真的语气歌唱了美丽的冬天;再通过活动体验歌曲的独具特色(二声部伴唱);最后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地进行演唱体会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与意境。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音乐基础,还要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不只是采用欣赏法,还可以采用诗、文、图画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也应贯穿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全过程。“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欣赏音乐时应少些语言讲授,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把情感纽带首先抛给学生。例如欣赏乐曲《梁祝》,不用教师刻意解释什么,学生直接可以从音乐当中体会到那种哀伤,只是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用语言很准确地描述和表达。其实音乐有时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无需太多语言讲解,只需让学生静静地欣赏,通过律动、描画线条等活动体验音乐的各个层次旋律线条和音乐特点等,并理解音乐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毕竟一切由音乐而生,最终落实到音乐上来,才能发挥好音乐的价值并以独特的功能育人,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美育功能是第一位的,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重要原则--音乐本位原则。让我们的音乐课从此与众不同,让我们从此把个性张扬,上出真正的美育效果“音乐”课。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曹理等. 《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