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月光曲》创作谈
胡金海
歌曲《月光曲》由贝多芬原曲,胡金海编曲填词,歌曲副标题是《贤达的故事》。 2010年5月,我被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从事宣传工作。到贤达后,我想到要创作一首表现贤达学院人文精神的歌。贤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本科生5000人,是一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经济、人文人才的外向型民办学院。 我有两个战友在我之前退役,也被聘在地方民办学院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一个叫熊丹戈,是我在南京军区空政文工团时的同班战友,八十年代他是南昌陆军学院军队文化工作学科带头人。退役后受聘于南昌的蓝天学院,任音乐舞蹈系教授兼艺术团团长。他为蓝天学院写了一首《蓝天赞歌》。另一个叫章润钦,八十年代他是海军政治学院军队文化工作学科带头人。退役后他受聘在东北大学所属大连艺术学院任教,为大连艺术学院写了一首《大连艺术学院之歌》。我1984年起在空军政治学院担任军队文化工作学科带头人,工作到2010年4月退役。陆军和海军院校两位战友已先为地方学院创作了一首歌,现轮到我这个原空军院校的教员来创作,可不能表现太差了,我得为空军院校的文艺创作水平争点面子啊。 这使我想起一件往事。1994年夏天,在总政徐才厚同志直接领导下、由海军政治学院徐莉莉院长具体组织,全军院校教员集中在大连海军政治学院搞了一期可能是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文化工作课的教学观摩培训。全军近百个院校一百多名教员欢聚一堂,免不了要比拼较劲。白天课堂上讲课观摩试比高低,晚上俱乐部演出也暗暗较量,甚至吃饭喝酒时也不忘斗个你输我赢。当时我代表空军政治学院参加集训,汇报课题是《歌咏指挥中的七个对比》,选题较巧,表面讲七个对比的歌咏指挥技巧,中间穿插多个歌咏比赛小故事,讲课效果不错。联欢会安排我负责为空军排个节目。我把空军诗人宫玺的诗《天空,我们的海洋》谱成了三拍子男声合唱歌曲:“天空,我们的海洋——人人都说大海宽广,你比大海还要宽广;人人都说大海深沉,你比大海深沉万丈;人人都说海水碧蓝,你呀蓝缎似地闪光;人人都说海水多变,你呀一时一个模样……”,歌曲巧妙地用天空打压了一下海洋。由于在海军地盘上搞集训,吃饭时我们空军人数最少,只有两桌。那天喝酒正酣,以石家庄陆军学院为首一帮教员串联了好几桌陆军老大哥,在举杯祝酒之时齐声高喊“陆军万岁!”很多在场陆军热烈鼓掌。章润钦等一帮海军兄弟也快速反应,立即串联几桌海军站起来举杯高呼“海军万岁!”获得在场海军一片喝彩声。我们立即把两桌空军兄弟聚在一起,用足全力高喊“三军大团结万岁!”结果空军虽人少而口号取得棋高一着效果,口号声一落,领导桌和全场都为我们鼓了掌。集训结束后,海军政治学院领导曾酝酿把那个“空军胡金海”“挖”到海军来。其实我也很向往事业上的发展机会,后因空政院领导不放,最终我没去成海政院。但我对海政院留下了一个难忘的情结。前两年我曾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主旋律去歌唱海政院教员方永刚事迹,正是出自于对海政院的这个情结。 如今,我们这代军人因超龄正在退出现役,但在军中养成的互不服输劲头一时却还消失不了。我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熊丹戈和章润钦创作的歌词来细细研究。我这样做,除了借鉴,也为避免雷同。 先看一下陆军老大哥熊丹戈创作的歌词: 《蓝天赞歌》(熊丹戈词) 蓝天高远情系大地, 朝阳喷薄光照万里。 蓝天博大爱满天下, 万千雏鹰展翅腾飞。
巍巍井冈红土奠基, 滔滔赣水血脉相依。 十五年创业永不言败, 百折不挠志壮心齐。
以科教兴国为己任, 求真务实无愧第一。 为振兴中华而办学, 春风化雨遍地桃李。
爱我蓝天, 兴我蓝天, 荣我蓝天!
我们感恩蓝天勤奋努力, 立志成才回报社会。 我们翱翔蓝天搏击风雨, 为蓝天学院增彩添辉。
再看一下海军老大哥章润钦创作的歌词: 《大连艺术学院之歌》(章润钦词) 我们像初升的太阳, 要用青春的光芒照亮艺术的殿堂。 大连艺术学院—— 托举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明德精艺,坚定方向; 求实尚美,勇于开创。 前进路上大艺人放声歌唱!
我们像浴火的凤凰, 要用执着的追求创造生命辉煌。 大连艺术学院—— 托举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全面发展,奋发图强; 大爱精神,四处传扬。 前进路上大艺人展翅高翔! 注:“明德精艺,求实尚美”是大连艺术学院的校训
陆军和海军两位老大哥创作的歌词,都紧扣所在院校个性特征,用歌词艺术语言写出了院校培训目标、介绍了校训。熊丹戈围绕蓝天校名,一语双关,用蓝天抒发广阔的办校理想,展开艺术想象,立足地域历史传统融合建校的历史精神,用歌词发挥想象,歌词中既有具体形象,也有可反复咏唱的字句……章润钦用明快的艺术语言介绍了本校特色,副歌中“大艺人”一词具有双关含义,艺术创造具有广大的内涵,期盼着有更多艺术大师诞生。 两位战友创作的优点,是我在写贤达之歌时应学习的。但我就是写出貌似他俩水平的歌词,也是输了,因我是跟在他们后面创作的。我创作贤达之歌,既要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回味后又感到在情理之中。院歌校歌创作潮早已过去了,怎样消除人们已形成的有关院校歌曲创作方面形成的审美疲劳,是我创作时着重考虑的。 走进贤达学院,学院的教学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具有欧洲古典风格。我想到要用欧洲经典乐曲的旋律表现贤达人文精神。近年我一直在实践以世界名曲为新词谱、回归唐诗宋词为优秀音乐填词的歌曲创作方式。但选用什么乐曲、从什么角度来填写词,才能表现出贤达学院的人文精神呢?这颇费思量。经反复构思,最后我决定选择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来谱写一首贤达之歌。在反复思考过程中,我形成了以下四点理由: 首先,我这样创作对普及贝多芬《月光曲》有益。《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著名钢琴奏鸣曲。这首钢琴曲虽然很著名,但中国和其它很多国家没有学过钢琴的普通群众对这首曲子的主旋律并不熟悉。如把钢琴奏鸣曲《月光曲》编成一首歌,这首名曲的主旋律就会被普通群众迅速掌握。以后人们再在一起说到《月光曲》,至少会有很多人能哼出几句旋律来。如果听到《月光曲》钢琴演奏,叫得出乐曲名字的人数也会大大增加。 其次,我这样创作能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发展需求。近年入学或今后一些年将要入学的中国大陆大学生,在小学时都学过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月光曲》这篇课文。经过中学阶段的时间沉淀,到大学后用歌曲方式再来重温《月光曲》这语文课本中的故事,会有一种因审美距离而引发的亲切感。温故而知新,这歌曲的演唱将会引起他们更多的审美联想。 第三,我这样创作也能弘扬贤达学院的人文精神。贤达是一所外向型院校,把一位外国艺术家当作本校典型歌颂,既开了中国外向型院校歌曲之先,也符合贤达学院的主流价值观念。贤达,按汉语字典解释,指有才德、有声望的人。通过《月光曲》的故事,歌曲巧妙诠释了“有才德、有声望”的具体内容。贝多芬的声望,举世公认,歌曲中的贝多芬不仅有才,更有德。贤达师生员工可通过这首歌唱贝多芬的歌曲,去加深理解贤达名称中的人文精神。 第四,我这样创作也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艺术教育和一般思想教育不同在于,艺术教育更注重形象性、情感性、美感性。歌曲《月光曲》和一般院校歌曲体裁明显不同,《月光曲》采用了叙事歌曲的体裁。《月光曲》形象地讲述贝多芬月夜帮盲女学知识的故事,歌曲在浓郁情感支配下去讲述和表演一个生活故事的细节,用优美的音乐艺术来贯穿故事叙述过程,使这叙事本身形成了艺术教育的过程。这种艺术教育形式的效果将胜过用一个口号去诠释另一个口号、用一个抽象概念去重复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般性思想教育形式。 歌曲《月光曲》旋律的创作,大部分采用了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中原有的低音部主旋,有小部分是我根据贝多芬《月光曲》钢琴谱编的。我在网上搜不到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主旋律谱。只能根据钢琴曲自己写主旋律。有些钢琴上很合理的表现技巧,在歌唱时很难唱准,我只好把原钢琴谱中小部分旋律谨慎作了简化处理。我很想署名“贝多芬曲,胡金海填词”,这样已够沾光。但我这歌曲和钢琴曲毕竟有不少不同处,标上“胡金海编曲填词”,是为表示我对歌曲和钢琴曲不同处负责。我的改动肯定有不合适处,谁有更好处理方法欢迎给我以指教。以后我若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法,会去再修改这歌曲的旋律。 歌曲《月光曲》歌词的创作,依据是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月光曲》课文。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范文,网上有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参考材料。贝多芬《月光曲》究竟是怎样写成的,史学界对此有各种说法。但艺术真实和史学真实性质不同,史学之“真”未必比艺术之“真”更高,对此无须纠缠不清。歌词最后有“认真努力,追求卓越”,这是贤达学院的院训。歌曲副标题《贤达的故事》具体解释是:一个关于贝多芬的贤达精神的故事。《月光曲》是人民心中美丽的传说,把贝多芬称作贤达,是表达一种美好愿望,希望天下教育工作者能像贝多芬那样贤达,无偿地为天下贫困人送去他们渴望得到的知识。歌曲副标题用“贤达的故事”而不是“贤达学院之歌”,是为让贤达学院之外的人们,也能喜爱上这首歌。这歌叙述的是一位贤达的故事,而不是叙述一所学院的故事。 听完歌曲《月光曲》,贤达学院内可能有人会问:你歌曲是唱贝多芬,副标题为何要用“贤达的故事”呢?贤达,在这歌曲中是双关语,明指贝多芬这个人,同时暗指贤达学院。歌曲在歌颂贝多芬同时,也唱出了贤达学院培养目标、院训等内容。这是艺术惯用的“意料之外”的表现手段。大家都写内容差不多的某某院校之歌,已引起审美疲劳。这歌曲表现手段较独特,目前还没一家院校用叙事歌曲来写院校之歌,这能给审美一个新兴奋点。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易浮躁,不愿静下心来听歌。这歌要静下心去听歌中一个遥远的故事,这意料之外的表现手段,会给人们带来更多些审美联想。当然,艺术作品要打动人,不仅要靠意料之外,还要靠情理之中。这歌情理上也不违背“贤达的故事”这个副标题。歌曲先讲了一位贤达的具体故事,接着说明什么是贤达(有才德、有声望),如何学贤达(认真努力,追求卓越),最后唱“学贤达”决心,歌曲扣住“贤达”主题词,内容和副标题是切合的。这歌符合中国教育情理:中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把贝多芬《月光曲》故事当作范文,歌曲中这样唱是在深化教育效果。这歌符合贤达学院培养目标情理:每个院校都有培养目标,贤达学院的院名决定了本院须把“有才德、有声望”作为自己学校培养目标。这歌也符合贤达学院办学特色情理:贤达学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贤达现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种外语课程,学院建筑都带欧洲建筑风格,引进一位欧洲音乐家作为学院人文精神象征,不仅有创新意义,还有长远教育价值。唱响一首《月光曲》犹如在校园里立了一尊贝多芬纪念像,教育意义绝不亚于在校园里建一座孔子雕像。创作这首歌曲我花去不少时间。所以没用《贝多芬的故事》做副标题而用《贤达的故事》,是因为我希望,这首歌在上外贤达学院能发挥具体的宣传作用,成为未来新贤达故事的一个开始。
(2010年6月初稿,2011年2月17日改稿)
附: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月光曲》课文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