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营造“创造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实行“四放开三尊重”的探索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昭东中心小学   沈国萍

【摘要】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四放开三尊重”的创造教育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营造  环境   创新   能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实在。培养人的创造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著名创造学家韦伯格说:“实质上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开展创造教育,关键是营造一个符合21世纪教育特点的、全新的、宽松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的环境和氛围。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中介。“创造教育”环境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有利于学生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形成创新能力。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就“如何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环境”的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即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四放开三尊重”。

    一、放开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社会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模仿——表演,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让学生回家观察母鸡下蛋的叫声,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母鸡下蛋时叫声的讨论模仿,在学生情趣盎然之际导入、学习切分节奏 |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X的切分节奏。又如,学生在听辨音的高低、长短时,可让他们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现象举一些实例。

    2、观察插图

    小学音乐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插图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帮助理解歌曲内容,通过观察插图了解各类乐器的形状及演奏姿势,通过观察插图帮助掌握集体舞动作要领,通过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等等。

    3、观察荧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荧屏这个特殊的窗口,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音乐的美。例如欣赏《百鸟朝凤》,通过课件展示使美丽的风景与热情欢快的旋律同时出现,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流露出愉悦的心情,在谈感受时纷纷表示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益鸟,为保卫人类的家园做一份贡献。又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后组织学生看看集体舞的录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学生再一次演唱歌曲时就又多了一份情感体验。

    二、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说感受

    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要学生说的感受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说初听后的感觉。如在欣赏歌曲《我的祖国》时,不告诉学生乐曲是什么题目,然后要学生初听,等乐曲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直觉感受说给大家听,学生会说:“这首歌好像在哪里听到过。”有的马上接下去说:“在电视、广播里听过。”“我知道它的题目是《我的祖国》。”“演唱形式是合唱”“有的地方是女声领唱,有的地方是男女声合唱……学生都急着把自己的直觉感受说给大家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一种是说说再听后的感受。对同一个曲子,不同人会作出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首乐曲每次欣赏都会产生新的感受,学生每欣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听得越多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如在初听《我的祖国》后,教师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内容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再听,这时学生说的比初听后的感受要更进一层了,他们不仅将两部分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还深深感到“我们的祖国真强大、真美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中国人真了不起”,下决心“要学习解放军战士勇敢拼搏的精神”“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繁荣,更富强。”这里不需要老师生硬的说教,因为这些话语就是学生心灵深处创造性审美的体验,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创造性地理解乐曲,我觉得学生的这种感受就是创造力。

    2、说标题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结合欣赏教学,让学生就所欣赏的作品标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然后说说想法,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更深入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起来,才能受到感情地熏陶。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告诉学生乐曲标题后,让学生就题目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好像看到一个人赶着马车、挥着鞭子在运粮食。”“不对,应该是有许多辆马车,这样才能突出运粮忙,”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热烈、忙碌、喜庆的场面。“老师,我还听到农民伯伯愉快的歌声。”“农民伯伯粮食大丰收了,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说见解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老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音乐《苗岭的早晨》B 段,在学生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景:“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角度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描述:“我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一幅溪水在唱歌,花儿怒放的画面。”“我觉得是春天来了,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小鸟们在过狂欢节”“农民在田间紧张而又愉快地劳动。”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三、放开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地多。

  1、在模糊点思考探究

    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地进行探究、创新。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教师不告诉乐曲题目,也不作任何讲解让学生欣赏,引导发现问题: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在老师给予肯定之后,于是就有了《喜洋洋》、《农家乐》、《赛马会》这些富有创意的名字。

       2、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

    “动情点”通常是指大型文艺晚会中,导演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让观众动心、动情、心理深处产生强烈共鸣的节目。而歌曲中的动情点则是指歌曲中的关键乐句和高潮处,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在教学中教师要抓“动情点”,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如让学生正确分析、把握、理解歌曲的节拍、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在疑难点上思考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如在学生欣赏了《义勇军进行曲》、《欢迎进行曲》和《波基上校进行曲》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首曲子同是进行曲为什么表现的情绪会不同呢?老师马上予以肯定:“这问题提得好,很有研究性。”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是音乐中的什么在起作用呢?”这样问题出现得越多,问题也就越辩越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四、放开实践,提供创作的机会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2、结合歌曲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如在第七册音乐教材中,有首名为《秋天多么美》的歌曲,教师在教完歌曲后,交给学生任务:根据《秋天多么美》的形式,自己写一首《春天多么美》、《夏天多么美》或《冬天多么美》的歌曲,(可一段、二段或三段)唱给其他同学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们兴致勃勃,思维异常活跃,好多学生都结合了春夏秋冬季节不同的景物特点创作了许多歌词。如有学生创作的《春天多么美》是这样的:春风春风轻轻吹,燕子姐姐展翅飞,飞呀飞呀飞,飞呀飞呀飞,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春天多么美。有的写:春风春风轻轻吹,蜜蜂姐姐采蜜忙,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春天多么美。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

    3、结合节奏创作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也提出了“节奏第一”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让他们喜欢节奏练习,学生有了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节奏的创作。如采用师击生答的方法进行节奏创作练习,可按重复句作答,稍作变化作答,自由式作答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除此以外,学生地节奏创作还可以采用为歌词编配节奏,根据节奏编配说白,根据节奏编配旋律等方法来进行。

4、结合绘画创作

    音乐和绘画有较多的共性,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的变化都可以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音乐是抽象的,而具象的线条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如在欣赏轻缓的乐曲《梦幻曲》和活泼的乐曲《捉迷藏》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速度等特点对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绪的作用。

五、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表现,创新的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我在高年级的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地想象,然后为乐曲加题目。一次在欣赏了乐曲《马刀舞》后有一位学生竟为其取名叫《锯木舞》,这大大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学生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以表示他们的不赞成。这时,我却及时表扬了他:“你的想象力真独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同时对大家说:“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不要有什么约束,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说的有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胡”言“乱”语,就是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表现。相反,教师如果在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受到挫伤,最后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六、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有多维的延伸性,他既可以顺应教师的意志,按教师的思路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经纬,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教师应“导而勿牵”让学生自由发挥,应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例如在欣赏小号独奏曲《西班牙斗牛士》后,提问:假如用某种色彩来形容小号的音色特点,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哪一种?为什么?有部分学生认为用红色来形容小号比较合适,因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而有一部分学生却认为用黄色形容小号的辉煌嘹亮是最恰当不过了。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可对学生说:“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两种说法老师都同意。”

七、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抓住不放,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使学生获得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词,特别是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更应用“你真有创造力”“你回答得真独特”“你真了不起”等言语随时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欲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的天赋和潜质如何,都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      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            

    2〈〈心理学〉〉          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 

    3、〈〈中小学音乐教育〉〉   

     4、〈〈中国音乐教育〉〉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及作者版权所有,不经授权,不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