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的传播 我的面前,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光盘版本,一、二、三、四,薄薄的四张光盘。 看着这四张光盘,我浮想连翩—— 知识、思想、经验、智慧,这一切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容,却是一点也离不开物质世界。 知识、思想、经验、智慧,精神世界的一切,都不能不产生于人,产生于物质的、肉体的、脆弱的、并不永恒也不完美的人。 永恒的精神和不永恒的物质——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知识、思想、经验、智慧,精神世界的一切,产生于人的大脑,却不能永远保存于人的大脑;精神的文明必须寄存于物质的载体——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文明的延续,依赖于知识的延续。 知识的延续,本质上是信息的复制与传播——在同一代人中复制与传播,在不同代人中复制与传播。 信息怎样复制?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方法?很容易吗?很困难吗?很便宜吗?很昂贵吗?——这一切,都影响着、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张光盘,容纳了全部《中国大百科》。如果不是光盘而是印刷的书本,那会怎样?如果不是印刷的书本而是手写的抄本,那会怎样?如果不是用纸抄写而是用羊皮纸,那会怎样?如果连笔也没有、连羊皮纸也没有、如果要用刀刻在竹简上,那又会怎样? 从竹简到光盘,物质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的物化。 从竹简到光盘,物质的文明又是精神的文明的载体。 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音乐的传播 我坐在音乐厅里,注视着灯光集聚的舞台,琴声如同连绵起伏的溪流,不断灌入我的耳膜,我仿佛感觉到柴可夫斯基的灵魂在贝尔曼大师的指尖流淌…… 听着那精湛绝伦的演奏,我浮想连翩—— 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中,最难于用语言复述和再现的艺术,恐怕要数音乐了。 音乐产生于人的大脑,产生于人的精神世界——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听不见的“音乐”能算是音乐吗?音乐只有表达出来,成为声音,使人听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 表达音乐,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什么载体?自古至今,只有两种——一种叫“歌喉”,一种叫“乐器”。 正如我们说工具是人的手的延伸、车辆是人的脚的延伸、计算器和电脑是人的脑的延伸,我们也可以说:乐器是人的歌喉的延伸与发展。 虽然说“竹不如丝,丝不如肉”,但是我们的祖先还是在发明和发展各种乐器上下了许许多多的功夫,以至于我们已经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乐器只有歌喉,我们的音乐生活会是多么单调、多么乏味! 另一方面: 美好的乐思真如同白马过隙,稍纵即逝。音乐的保存,音乐的传播——包括在同时代、同地域的人们之间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更是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无法直接记录和传播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本身,只能是记录和传播音乐的符号——至今影响最大的首推五线谱。 如果没有这些符号,乐思的传播就会非常有限,音乐家之间难以交流、难以合作;几代人之间的音乐交流更是非常艰难。 如果没有这些符号,就没有乐谱、没有钢琴、没有乐队,没有柴可夫斯基的乐思,没有贝尔曼的演奏。 就没有现代的人与过去的人的音乐灵魂的交融。 就没有今天的音乐。 音乐,作为精神的文明的一个部分,时时、处处离不开物质的文明。
三、电子时代的音乐传播 立体声音响里,放送着斯克里亚宾的《狂喜音诗》。我从来没有机会聆听这首乐曲的现场演奏,可是经常能听到这首乐曲。 听着那神秘莫测、撩人心扉的音乐,我浮想连翩—— 千百年来,音乐的传播只有一种方式:即“面对面”的方式。 这种方式意味着:传播者和接收者不但必须是在同一空间,而且必须是在同一时间。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一个名叫爱迪生的人发明了一种叫做“电”的东西以后,有了录音、有了唱片、有了无线电广播、有了电视、有了录像……终于使得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一个重大的革命—— 1.人们不但能够记录音乐的过程,而且能够记录作为声音的音乐本身; 2.表演者和欣赏者可以不在同一个空间,这就意味着音乐的传播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 3.表演者和欣赏者可以不在同一个时间,这就意味着音乐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 4.作为声音的音乐本身既然能够被记录,自然也就能够被复制,这就意味着音乐的传播可以完全没有规模的限制。 由于“电”的参与,一次演奏可以在无数个对象面前重复无数次——这是从巴哈到德彪西谁都不能想象的奇迹! 电对音乐传播的贡献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电子乐器,以及以电子乐器为基础之一而发展起来的电脑音乐。 电子乐器极大地扩展了传统乐器的音色、音域和音量,开辟了乐器表现方式的新天地。 电脑音乐则更进一步开拓了我们的音乐思维: 我们在常规乐器上奏响的“一个音”=音的时值+音的起点和止点+音的音名+音的强度+音的音色+音的发音方法+音的位置+…… 在人的思维看来是奏响了一个音,电脑却认为是发生了很多个“事件”(event)。电脑认为每一个“事件”都可以从“一个音”中分离出来、单独处理,这就叫作“事件分离”。 “事件分离”是电脑音乐的灵魂所在。 由于有了“事件分离”,电脑音乐改变了沿习数千年的音乐产生和传播的方式—— 1.突破了自然乐器物理性能的限制和人类演奏时生理机能的约束; 2.置创作、表演、制作于一炉; 3.融作曲、演奏、指挥、录音为一体; 4.能够真正实现作曲家的想象、演奏家的技巧和欣赏者实际聆听的音响的重合和统一, 5.能够轻易地、精确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重复再现同样的音乐过程。 音乐的产生,音乐的表达,音乐的记录,音乐的复制,音乐的传播,这五个方面,由于有了“电”的参与,无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富于幻想的斯克里亚宾九泉有灵,应当为他的神秘音乐在世界上有着比他身前更为广泛的神奇传播而感到高兴,透过那厚重繁杂的乐队音响,我好象感到他隐隐露出了一丝会心的微笑。
四、网络时代的音乐传播 我坐在堆满了磁盘和光盘的电脑面前,随着调制解调器那吱吱呀呀的“欢快”的歌唱,我欣喜地知道世界已经与我所在的北京东部的小屋相连。我的手指轻快地在键盘上键入“Music”,键入“MP3”,轻松地遨游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世界”。 听着那不知道从那里来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演唱演奏的歌曲和乐曲,我浮想连翩—— 当音乐的传播进入网络的时代,这又是一场多么伟大的革命! 实现音乐的传播,核心问题是音乐的复制。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音乐信息的复制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三个飞跃: 1.人工复制:讲述,抄写,模仿、演出…… 2.机械复制:出版,复印,录音,录象…… 3.数码复制:无损、无限、无距离的复制。 当数码复制与全球“因特”网结合在一起,音乐信息的复制和音乐的传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 网络时代的音乐传播的特点是: 1.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实现时空分离,又可以实现时空同步; 2.充分利用音乐资源——由于数码复制无损、无限、无距离的特性,优秀的音乐资源才可能为所有需要它的接收者所共享; 3.生动的音乐环境——声音、图象、文字共同进入传播,演奏演唱的现场扩展到任意空间; 4.主动的信息交流——接收者真正拥有内容、时间、地点的选择权,音乐传播由单向发展为交互。 最后这个特点将对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五、结束的话 音乐的传播和传播音乐的载体,是音乐的历史的产物,又反过来推动着音乐的历史的发展。 世界在二十世纪之初进入电子时代,又在世纪之末进入网络时代。 二十一世界的发展只会是更加迅速、更加令人眩目。 怎样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严肃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