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廖家骅音乐教育论文选 >> 文章正文 |
|
||||||
指导新理念实践的可贵成果── 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 ||||||
作者:廖家骅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 ||||||
指导新理念实践的可贵成果 ── 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廖家骅 自教育部颁布《音乐课程标准》以来,广大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这部划时代的教学文件,同时实验区学校还通过配套的教材开始了音乐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但由于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力度和难度最大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因此,认识和实践上的困惑无情的干扰着许多音乐教师。就在这关键性的时刻,一部以指导《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为内容的教材《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问世了,这无疑是音乐教育园地里的一大喜讯。 由金亚文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教学法》)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以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为参照,全面系统的论述、介绍了初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领域、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和音乐教师素质诸多方面的内容。较全面的覆盖了当代中学音乐施教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内容很少重复以往的教学论方面的成果,无论是在理念的表述上,还是在方法的介绍上,都洋溢着一股清新的理论气息。它不仅是一本有创意的新教材,同时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作为一本音乐教学论领域的教材,其教育观的确立是极其重要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决定着全书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在这方面,《新课程教学法》坚定地站在课程改革时代的前沿,把凝聚着最新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纲领性文件——《音乐课程标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转型期价值观,通过音乐教育的特有形式体现了出来。从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完美人格出发,全面的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这些来自《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经过作者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以新教材为中介,延伸到教学领域展开了教学方法论的研讨。所以,它无疑会在新世纪的音乐教学改革中,产生巨大的“导航”作用。 当然,作为一本教学法方面的教材,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在纳入方法论的领域后,进行教学操作性的思考与安排。在这方面《新课程教学法》也是独具匠心的。作者把视野聚焦于初中阶段的新课程教材,然后再根据这一定位进行目标、内容和各个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有关方法运用上的论述。在各个领域理论阐述清楚,方法交代明白之后,还列举了课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和实践。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在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等部分,也都注意把新的教育理念有机的消化融汇到教材的实践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并都有实例验证,不是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实实在在的应用交代。既有确切的针对性,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书在不脱离课程标准理念的整体构架内,仍有一些精彩的内容创新,大大的提升了教材的时代感与新鲜感。例如长期困扰教师的音乐课堂突发事件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以往很少能正视它,更没有在著述中提出来加以讨论。这次作者以应有的学术勇气,把“处理音乐教学事件”作为独立存在的一节提出,并从概述、分类、应变策略及其处理等方面,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却是音乐教学必须面对,并要妥善解决的难题。尽管这些意见不一定确切、完整,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并值得重视 的课题。再如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自20世纪后期以来,就已经在国外的音乐教学中普遍应用了,而我们今天有条件把电脑、多媒体搬进音乐教室,无疑也应该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学会课件制作、课堂操作等本领。这一问题在《新课程教学法》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回应与安排。从而使这本教材更贴近现实,更加实用。 和许多教材的编写一样,《新课程教学法》也是采取了多人集体合作的完成方式,但是通读之后使人感到全书体例和文风比较统一,并没有拼凑、堆砌之感。主编金亚文先生是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直接参与起草、制定《音乐课程标准》工作,无疑对本书的理论框架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准确性、深刻性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广泛地吸收了高校音乐教育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音乐教育科研人员和工作在中学音乐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等各个层面的力量参与编写。由于这些成员都是长期从事音乐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学者,既有丰厚的实践经验,又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从而保证了本书的质量。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才将近两年多的时间,几种版本的实验教材出版的时间也就更短了。在这短暂的岁月里,及时的推出这么一本专题性的教学法,对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及时雨、雪中炭,其功不可没。但从“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来要求,则感到本书还有“更上一层楼”的空间。诸如:从总体构架和内容上来看,本书偏重于“教”的方方面面(这是必要的),但对“学”的方面虽也常常提及,但缺乏必要的专门性章节安排。中学生的音乐生理和音乐心理(特别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对音乐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参与作用,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似应吸收与安排这方面的内容,以便于教师更全面的认识受教育对象的情况,并根据其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再如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出现了人音版、人教版、湖南版等实验教材,这是音乐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象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实验教材毕竟不是定型的“样板教材”,它必定还要通过试用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因此,对于它的评介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不要给人以“尽善尽美”的感觉。此外,也可能由于时间仓促,书中有多篇课例没有注明出处,这如果不是作者本人编写而是引用他人课例的话,还是应该注明出处为好。以上一些瑕疵都是局部性的疑点,如果本文言之成理的话,再版时是不难改正的。 课程改革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提高广大音乐教师实践新课程的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培养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按照新课程教材进行教学的任务也刻不容缓。因此,《新课程教学法》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研究成果,它的问世必将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加快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 廖家骅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通讯处:安徽省芜湖市凤凰山小区17幢2单元301室(邮编:241000)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