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
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的新年第一場音樂會將由著名鋼琴家陳宏寬擔任,時間已定於元月二十八日星期六晚上八時正在紐英崙音樂學院的喬頓廳 (Jordan Hall)舉行。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附校鋼琴部主任的陳宏寬,曾在波士頓大學教授鋼琴近二十年,本地的觀眾對他的琴藝相當推崇。
陳宏寬1958年出生於台灣,十餘歲時隻身赴德國學習鋼琴,後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音樂系及紐英崙音樂學院完成學業,獲得藝術家文憑。陳宏寬曾獲得多項國際性大獎,包括魯賓斯坦及普松尼兩項重要比賽的金牌,也在蕭邦、Geza Anda、Montreal、凡克萊本、伊麗莎白女皇等大賽中獲得大獎,並得到1991年Avery Fisher音樂成就獎。
正當陳宏寬事業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之際,他的右手意外重傷,醫藥均束手無策,並且告之恢復無望。但陳宏寬以無比的毅力及恆心勤練氣功,終於使得傷勢痊癒。1998年3月,在他首次復出的獨奏會後,波士頓環球報 (Boston Globe) 的樂評主筆Richard Dyer以罕見的口吻盛讚陳宏寬。他說:「…在1980年代,陳宏寬的鋼琴表現中Apollo和Dionysus、Florestan和Eusebuis雙方在衝突爭鬥。他可以表現內心的詩文優雅,也可以突然間爆發出令人驚駭的駕馭力。而如今這份恬適寧靜與其過人的精力卻可相輔相成、融化協調、和睦共存。」在1999年1月的音樂會後,Richard Dyer又說:「陳宏寬對音樂有非比尋常的見解,對他的樂器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想像力…」
台灣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師賴其萬在他所寫的「鋼琴家陳宏寬自療成功的經驗」中提到:「… 陳先生在 1991 年右手不慎受傷,而由於演奏生涯的忙碌,未能好好調養,漸漸無法彈琴,而被診斷為「局部肌張力不全(focal dystonia)」,因而退出樂壇將近七年。他在美國遍訪名醫不得要領,失望之餘決定用自己的方法治療。去年聽了陳先生回國彈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氣勢磅礡,無懈可擊,證實了他的確成功地治療了他的問題。我非常好奇,很想知道他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克服了這個我們神經科最棘手的難症。
「肌張力不全(dystonia)是一種肌肉張力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一般人在做某一個動作時,某些肌肉需要用力收縮(「作用肌」),而與它作用相反的肌 肉(「拮抗肌」)就會自動放鬆。但患有「局部肌張力不全」的病人在執行某種動作時,他的「作用肌」與「拮抗肌」共同收縮,因而影響到他所要執行的動作。他受傷後, 最初覺得彈琴時必須特別集中精神,做很多補償動作才能彈奏過去輕而易舉就可彈出的曲子,而漸漸地,他便發現當他右邊的一根手指頭觸碰鋼琴鍵盤時,其他手指 就會蜷縮靠在一起,而無法彈奏。他在美國看了好幾位專精職業音樂家的神經疾患的名教授,都認為是「局部肌張力不全」,而建議各種不同的內外科治療方法。
「陳先生覺得他自己的疑問並未得到滿意答覆,就決定自行研究。他發現,當用很小的力道做某一個程度的手指動作時,不會有手指肌張力不全的情況。於是設法找到了一個可以用不同的力道慢慢按下開關的舊式電視遙控器,開始從右手食指練習,終於找到了不會引起其他指頭捲縮在一起的力道,而後再一隻一隻地練習其他手指。他也唸了不少有關手部解剖的書,再加上利用修煉氣功的原理,使自己能夠假想在這種細微的手指動作中,可以看到自己手掌的小肌肉「蚓狀肌(lumbricalis)」因為收縮而 顏色變紅,這些作法與西方醫學以及行為心理學所使用的「感覺秘訣(sensory trick)」、「活體回饋(bio-feedback)」不謀而合。他利用這種假想肌肉張力的心像,有恆心地苦練,而後在鋼琴高音鍵盤最輕的黑鍵,開始單指按琴慢慢調整力道,幾個月下來他終於發現他可以在鋼琴鍵盤上揮動他的手指,而沒有過去其他手指的干擾,再慢慢地增加力道,又過了幾個月,恢復到正常的力道彈奏時,這些肌張力不全的症狀不再發生。
「聆聽這位醫學的門外漢憑著自己細心的揣摩,加上耐心、信心與毅力,居然完全克服了我們神經內科學的難症,真令我由衷地佩服。陳先生在無法彈琴的那段日子裡,心情十分低落,相信有些醫生也會建議他接受心理治療,但陳先生的沮喪是因為不能彈琴,而不能彈琴則是因為「局部肌張力不全」的症狀引起的。後來陳先生用自己的意志力解決不能彈琴的麻煩,沮喪也自然消失了。」
陳宏寬本次演出的曲譜龐大,挑戰性極高,將是一場不可錯過的音樂會。包括:莫札特 A小調迴旋曲 K.511,貝多芬 降B大調奏鳴曲op.106,李斯特 B小調奏鳴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