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同舟 推荐
2006年杭州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建德市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观摩了来自全市各地音乐教师为我们带来的14节音乐课中的7节,纵观整个活动,参赛教师均表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充分体现了对新课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给我带来了全面学习的机会和认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我区李峰老师执教了六年级音乐欣赏课《单簧管波尔卡》,其平和的教学姿态,睿智的教学生成,清晰的教学思路,给全体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一节课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下面我想就这一节课中出现的一些亮点,谈谈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或者注意的一些地方。 “我见到你最亲切了”——自然的教态,幽默的语言,迅速融入学生的有效手段 “我见到你最亲切了”。只见李峰老师满脸笑容地走到一个小胖墩的面前,邀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因为李峰老师的体态微胖,幽了这样一默,引起了全班学生会心的一笑,师生之间的隔阂随即就荡然无存,为老师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展开作了良好的铺垫。现在的课堂教学展示大多采用借班上课,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如何消除学生紧张感和陌生感,以真实的心态参与学习,是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李峰老师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课伊始,除了设计了一个互动的节奏练习外,李峰老师用其所特有的随和的教态,使学生感觉到非常的亲切,特别是刚才的一幕,更让学生的紧张心情得到了松弛,使整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李峰老师这种执教风格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比如教师在演示乐器时,看到同学们只顾着好奇地看老师手中的乐器时,就说了这样一句:“同学们怎么不来点掌声,不然我可没信心演奏了。”当即就得来了学生的掌声,并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了去关注乐器演奏的声音上来。这样,师生之间的配合就显得比较默契,课堂氛围显得比较轻松。 “有几个木偶娃娃在参加演出,谁是主角”——好的教学环节,应当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当初次聆听感受乐曲《单簧管波尔卡》,教师就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在幕后表演木偶娃娃随着音乐主题的变换跳舞,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马上就被调动了,不仅完成了教师的问题,说出了木偶的个数(实际就是音乐的主题个数)和主角(实际就是主题1的出现次数),而且无形中感受到了音乐活泼欢快的特点。这样的例子在这堂课中比比皆是:教师在讲授回旋曲的知识时,不是很枯燥的讲授它的理论,而是层层递进,运用多样手段让学生听辨主题的出现次数,利用自行设计的展板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理解,最后顺理成章得出ABACA的回旋曲曲式结构。再比如教师在课的开始阶段看似不经意出现的三条互动的节奏X X ︴XX X ‖ X X ︳X X ‖ X— ︳X—‖,最后巧妙地结合到《单簧管波尔卡》的三个乐段里,真可谓是天衣无缝,独具匠心。 “为什么同学们唱不好呢?”——精确预设学生的学习状况 当李峰老师在处理乐曲的第一主题时,也采用了让学生唱一唱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但他与其他老师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我们一般可能会采用让学生放慢速度哼唱,或者会指导学生稍微唱得通顺一些,教学的思路可能会围绕着学生能否唱好这一主题而打转。李峰老师则采用逆向思维,精确预设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肯定有困难,于是他将计就计,第一遍让学生跟着录音唱,然后抛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唱不好呢?”,学生们马上就说乐曲的速度太快了,于是老师就把速度放慢让学生们在钢琴上模唱,学生依旧唱不好,李峰老师还是抛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唱不好呢?”,学生们又纷纷表示音太多了,有的说音高高低低的,太难唱了。就利用学生不能唱好,非常有效率的把第一主题速度快,节奏紧密,旋律线条起伏大的音乐特点给总结分析出来了。 “有比较才有认识”——机智的教学生成,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 任何一节课由于所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必然会出现教师无法全部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课堂教学的生成尤显重要,它能反映出一个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使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流畅。李峰老师在这节课中就非常精彩的展示了他机智的课堂生成能力。当学生在听辨竖笛、单簧管和萨克司三种管乐器的音色时,可能是由于学生平时对乐器的声音听得少,也可能是李峰老师在演奏单簧管的声音时只吹了它的低音区,学生竟把单簧管的声音听成了萨克司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教师都发出了轻轻的叹息声,只见李峰老师不慌不忙,“有比较才有认识,来,让我们听一听下一种乐器的声音再来作判断。”于是吹起了萨克司,学生马上就比较出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改正了原先的错误。可能别的老师并不知情,而我却明白李峰老师在试教中,在教案里可都没有预设到这种情况,在这样的一个两三百教师听课的大场面下,李峰老师临危不惧,从容以对,反映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敏捷的教学思维。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实际教学中生成能力我们每个教师都有,关键是如何把它生成到课堂的教学目标上来,生成到教师所预定的轨道上来,而不是随意地生成开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能力,这依赖于平时的积累和不断的反思。 最后,我想引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和大家一起分享,“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督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