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学叙事专区 >> 文章正文
[图文]两堂音乐课给我的反思          【字体:
两堂音乐课给我的反思
作者:细雨丝丝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6

 

两堂音乐课给我的反思

细雨丝丝

案例一:
今天是我本星期来最“黑色”的一天,从上午第三节课开始就安排地满满的,共有五节课,而且还是初一初二初三来回的“跑”。所以下午第七节初二的音乐欣赏课,我就在疲于奔跑间抱着“老脚本”匆忙上阵。
上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录像,请学生观看由卡拉扬指挥的西洋管弦乐曲《新世界》片段。
提问:“这些乐器中你能说出几件名称?”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到今天的新课——西洋管弦乐队。我先简单介绍了管弦乐队的编制,然后再简介弦乐器及其中各个成员的特点,介绍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的曲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最后打开音响,请学生欣赏这首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这时,只感觉到整个教室的气氛是闷闷地、沉沉地,学生像是提不起一点兴致去听、去感受。到《思乡曲》放完,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交头接耳有之,打瞌睡的亦有之……我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罚他们坐了小半节课,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下课铃声响后再继续后面的欣赏,算是对他们上课态度不端正的惩罚。
……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无疑这是一节极失败的音乐欣赏课。而责任并不在学生,在我自己:首先,那天在已经上了四节课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自己思想上有了偷懒、松懈的想法,从情感上来讲,显然对学生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法感染学生,又怎能上好音乐课?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问题也很大。一开始,就把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说教式地强加给学生,学生当然不能接受。这种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仍然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参与性极差,十分被动。再说他们当天也是在上了六节课的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来到音乐教室,如果课堂上不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愉悦性,教学效果很难理想。痛定思痛,我决心重新备课,好好研究教材教法,争取能让另外两个班的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欣赏,体验感受弦乐特有的艺术魅力。

案例二:
上课一开始,我在多媒体上出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意境。
然后设问:“假如现在请你配乐诗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
“抒情柔美的旋律比较适合”
“略带忧伤的旋律”
“思乡之情嘛,应该选择速度较为缓慢一些的乐曲”
“思乡一般都是游子单独在外,感觉孤单的时候产生的感情,所以我认为音乐应该选择安静些的,最好是独奏曲,而不是合奏。” 
我赞许的说:“恩,很有道理!那么你们认为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更合适呢?”
“钢琴”
“小提琴”
“二胡!”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于是我让他们欣赏几个预先准备好的音乐片段,一段是较为抒情的钢琴独奏曲,一段是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猜一猜你现在听到的是什么乐器?你认为哪一段更适合为这首《乡愁》配乐?”
学生静静地聆听,轻轻地朗读。在自主体验、分析比较后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
“两首都可以!”
“小提琴更合适!”
“为什么呢?”我马上不失时机地问道。
一位同学说:“小提琴拉奏时弦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缠绵、哀怨,与人心底的思乡之情最为吻合”
“你说的太好了!……”
在欣赏体验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掌握了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及表现性能。
而在猜乐器的时候,也有同学把小提琴说成了二胡。因此我在肯定他能听辨出弦乐器的同时,因势利导把西洋管弦乐器与民族乐器作一比较,自然而然导入了本学期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既清楚又轻松。
导入欣赏时,我说:“乡愁是绵延于游子心中永远的痛,更是诗人笔下历久不衰的主题。同样,音乐家马思聪借助小提琴特有的柔美、缠绵的音色特点,用小提琴独奏这一形式,来表现他的思乡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了马思聪生平和书上的小故事。这时教室里寂静无声,我和学生一起被马思聪的爱国精神所深深的感染了。
   
紧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这首《思乡曲》:“全曲可以分几个部分?欣赏时,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你的脑海中会展现怎样的画面?请选择其中最能打动你的画面,把它描述出来。”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全曲好象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基本相同,都比较抒情,而第二部分显得略为激动。”
“最能打动我的是第二部分,她使我联想起台湾同胞站在大海边遥望祖国,心绪如海水般汹涌澎湃!”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部分,旋律虽然与第一部分相似,但速度更慢,显得更为缠绵。就象是在回忆童年时光,追忆往昔的岁月和欲说还休的乡愁”
……
学生的想象力原来是那么的丰富,他们投入地欣赏、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连我都被感动了。在这一课里,我借助直观的文学作品,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吻合的氛围,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如何根据乐曲的节奏、速度、情绪等变化来分析曲式结构。通过欣赏,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思乡之情,也体验到小提琴缠绵、哀怨地诉说能把乡愁表现地绵延悠长,淋漓尽致的丰富表现力。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画音乐--教学随笔(叙事日记)

  • 下一篇文章: 让孩子轻声歌唱的课堂故事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