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实践和探索
浙江杭州萧山区瓜沥镇第三小学 姚吉红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任之一。本文从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入手,通过“营造新型课堂氛围,启动创造性想象力”、“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创造性想象力”、“结合音乐情境教学,升华创造性想象力”等策略的实施,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 创造性想象力 启动-引发-升华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摘自《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1世纪,知识量与日俱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希望与挑战并存的新世纪开端之际,江总书记的话启示我们:教育为新世纪培养的应是具有高素质的,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的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的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的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富有创意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音乐课堂,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终止线”,而应是不断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创造问题的一个“反复记号”。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视野中,想象作为创造力的本质属性,可把它视为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同时也是创造原始本质的再现。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想象是奇特,也是极其纯洁和美丽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初中班的黑板上用粉笔点了一个点儿,问大家:“这是什么?”学生答:“是白粉笔点儿嘛!”又到了幼儿园去,同样的黑板上点了个点儿,一经发问,孩子们兴趣高涨,纷纷回答:“这是星星。”“这是小白兔的眼睛。”“是水珠”、“是沙子”……一下子说出了几十种相像的物品。孩子们想象思维的敏捷性和广泛度令人欣喜,甚至是眼睛一亮。如此丰厚的底子,只要正确地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翱翔,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加以引发、激励,使之升华成为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各种奇妙魂丽、新颖诱人的问题和答案将会奇迹般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而这些,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创造性想象呢?创造性想象力是人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创造再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力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以贮存在头脑中的形象资料为源泉的,通过对贮存表象的再现或根据贮存表象进行再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和探索,与大家商榷。
一、 营造新型课堂氛围 启动创造性想象力
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的过程互动的,它是影响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创造性想象的有力因素。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积极取向还是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心理趋向。
1、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笔者认为音乐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想象力就难以迸发出来的。有的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坐姿要求特别严格,手要怎么放,脚该怎么摆等等。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会挨批评时,怎么会对音乐产生共鸣呢?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提倡课堂讨论,可以提倡“七嘴八舌”。
为此,我对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1)班上课时,我在音乐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及玻璃瓶、盛水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等,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名字及其特点。接着我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位小朋友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用一根绳子系牢,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位小朋友说:“刚才我把七只碗装了不同的水听到了七个小矮人名字(do、re、 mi、fa 、sol、 la、 si),(注:我在教学音名时,用七个小矮人非常喜欢音乐,而每人都有一个音乐名字的故事引入的)这样,我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而在(2)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如何演奏。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演奏,但当我说你们能自己创造出一种打击乐器时,不但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是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其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
2、给学生一种安全的氛围
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示自己见解。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激励。因为激励对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具有最大的刺激。著名教育家弟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
有一位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口琴练习时,发现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动脑筋找准音吹好练习曲,而是在其中装模作样,而且屡次都是这样,所以就讲了《滥竽充数》的故事。教师叫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学生普遍认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最后不能单独演奏而逃走是不光彩的事,但有个学生却有不同的意见,他回答道:“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南郭先生的走,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表明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精神。”对学生这样的思路,教师马上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你具有独特的见解,希望以后能经常听到。但我还是希望南郭先生能提早体现这种自知之明的精神,提早进行亡羊补牢。”教师的循循善诱,并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使部分同学感到自身的不中,这种教学方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同时,要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既要承认学生具有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又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我们在巩固新歌时常用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形式,但我对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多多鼓励学生:“你愿意到台前来表演的不必举手,直接上来,要相信自己。”这种方法比许多同学看一、二个学生表演效果要好得多,尤其对一般的学生。当然,这时也极可能出现一两个顽皮的同学借机捣乱。教师这时要进行恰当的批评,赞扬肯定大部分,并进行层层对比,这样便可激发学生争取更好地表现和做出更新的创造性想象的行为。
3、还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
首先,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副师道
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退缩,哪敢去创,去想呢?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会把老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让我们一起来吧!”“请”、“你的想象比教师还丰富”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松解这个思想“金箍咒”。
同时,不光让他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也让他们明白生生之间更应是平等的。在“差生”的心里总认为,音乐课是“优等生”展现自己、炫耀自己,鄙视他们的舞台。在音乐课中,他们只有安安静静坐四十分钟的份儿。久而久之,他们慢慢地就会逃避音乐课,会认为音乐课只是语数课中间让他们脑子放松、调节的空隙。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用行动改变他们错误的观念,使他们明白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具有享有这个舞台的权利,展现自己设想的资格。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这样学生应多投射一些信任的目光,多伸出右手向这些同学做个“请”势。就如一头奶牛,你不去挤它,到时一点牛奶都会没有的,如果你天天挤,你将天天能品尝到新鲜、美味的牛奶。
二、 尝试创新教学方法 引发创造性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做,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
学生唱练。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使一个个灿烂的火球变得不能发出光束。要想让学生给你惊奇,首先教师必须丢弃传统,勇于尝试创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想象力,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
1、比中求异 异而引思
什么是比较呢?比较,就是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以上的对象(现象、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小学儿童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在其细致差别的基础上,引发思考,撞击他想象的兴奋点,发挥他的潜能想象。要么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或者举一反三再创新型事物。”即所谓的比中求同,同中求异,异而引思。可见“比较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在一次教学中,我对二年级学生在进行“×”与“×”的节奏比较时,
讲明“×”就好像一个正方形 ,而“××”就好像把一个正方形 分成二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 ,所以这两个 “××”组合刚好是一个 “×”。接着,我用“哒”对“×”和“××”的节奏进行了比较。这时一位小朋友举手要求发言,他说:“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吃的大红苹果 ,而××就好像两颗连着柄的樱桃。”这时又有另一个小朋友举手要求说话,她说:“×就像鸭妈妈的叫声××|××|,而××就像可爱的小鸡的叫声:×× ×0|×× ×0|”
呷 呷 呷 呷! 叽叽 叽 叽叽 叽
对于这两位小朋友的发言,我感到格外地激动,并对他们进行了热烈地表扬。
还有一次,在给三年级学唱课外歌曲《大树桩你几岁》时,其中既有顿音又有附点的节奏是这首曲子教学的难点,我用比较法让学生听出他们的不同:
① 3/4 5 3 1 | 2 3 4 | 1. 3 1 6 | 1 - -‖
② 3/4 5 3 1 | 2 3 4 | 1. 3 1 6 | 1 - -‖
很多小朋友听出了不同处,并也能正确地按要求唱出第②句。可其中有一位小朋友说道:“第②句前面部分是跳起来的,而第①句前面部分不跳;第②句这个“大”(附点1. 处)特别长,而且我觉得是第②句好听。第②句前面部分每个音都跳起来,就好像一个星期天,天气特别的晴朗几个小朋友怀着高兴、欢快的心情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而这“大”特别长,就唱出这个大树桩特别地大。”这样通过比较,创造性地回答了问题,也明白了该用怎样的心情演唱这首歌,加速了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设“疑”点 激发共鸣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层层的设疑提问,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一把金钥匙。孔子学:“疑,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一个“疑”字,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如在欣赏《数鸭蛋》这首歌时学生听一遍后,由于录音是用江苏高邮的土话唱的,所以我向他们讲解了歌词的内容。可说到“呱!呱!‖∶衣责责 来∶‖ 呱!呱!”时,我提问:这时候好像在干什么?学生高高举起手,要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好像是养鸭人脸带笑容在数着大鸭蛋。”有的说:“在喂鸭子。”有的说:“在赶鸭子下水。”还有一位小朋友说:“ 这时候好像两家在争吵着说自己家鸭蛋最大。” 我对学生们的想法都表示赞同。随后,我叫他们在“呱!呱!‖∶衣责责 来∶‖ 呱!呱!”的地方,跟录音机唱起来,并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动作表现出来。这时的教室,简直成了一个忙碌的养鸭场,他们的动作是那么逼真,真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啊!
3.借助通感 化虚为实
通感是“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人们常说:“声音似乎有颜色,气味似乎有锋芒。”声音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如高音易产生白色联想,声音愈高,白色感觉愈强,且有向上穿刺一般的感觉;中音常给我们灰色网状的形象;低音带给我们是一种凝重浑厚的近似黑色的块状形象等。
有一次在一年级音乐课上,我向学生介绍抒情优美和活泼跳跃两种不同情绪的歌曲该如何区分时。有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抒情优美的歌曲就像这样(用动作演示: )的一条波浪线,而活泼跳跃的歌曲就像这样(用动作演示: )的一条弯线。”同样在三年级音乐课欣赏《喜洋洋》时。我让学生用笔简单地描绘出你所听到的。结果我欣喜地发现:有的同学在听到 5556 5532 | 5556 5532 | 5652 5652 | 3. 2 12 3 | 时,画出了“ ”交缠式的波浪线;当听到 5. 6 i | 5. 6 | i 2 i 6 4 | 5 -|时,画出了“ ”较平缓的波浪线。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与通感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想象也不断地升华。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创造性想象。有位教师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教师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发言说:“此时好象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几十个船夫拼命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黄河大合唱》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无所畏惧、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而且还表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是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体现。学生通过通感,领悟了音乐所容纳的深远意蕴,拓展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 结合音乐情境教学,升华创造性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兴趣的产生和想象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生内心的体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和探索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与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科学、合适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起了一个推动的作用。
例如:在一个充满欢乐的意境中,会想象到一群快乐的小朋友,在金色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跳舞歌唱;在一个哀伤的意境中会想象一位很可怜的小姑娘,穿着破衣薄衫,赤着脚,跪在雪地上,双臂抱胸哭泣着。可以说,情境是一滴墨水,有了这滴墨水滴在了毛边纸上,才会有了向四周渗开的美丽画面,所以说:“情境”是想象向四周扩散的依据,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1、创设语境 激情引思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情境,使学生的感受进入情境之中,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歌曲的情境中穿梭、寻找,入境激情,由情引思,引发想象。
在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一课时,我描绘了一段诗一般的语言意境: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马儿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在这如诗如画的草原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是那么爱好舞蹈,在牛羊群中欢快地摆弄着豪放的舞姿。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我叫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管弦乐合奏曲《森吉德玛》,并展开联想。听完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急着要告诉别人他所想到的。有位说:“听第一段时,我好像悠闲地坐在马背上,眺望着四周,风儿轻拂着我的脸,空气是那么地清新,心情是那么地舒畅。我还看到了《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他们穿着内蒙人民的衣服,也这样闲逛着。”有一个说:“听到第二段,好像是在晚上,中间一个大火堆,周围由很多人围成了一个大圆圈在跳着舞,中间领舞者是草原上的舞后――森吉德玛,她还邀请我跟她一起到中间跳舞呢!我跳得非常开心!”
在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老师在悲伤低沉的旋律烘托下,带上哀伤的语调,慢慢讲述了一个从小失去亲娘的小姑娘受尽后娘虐待的悲惨故事,以此导入欣赏。全班同学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有的同学眼含泪花,眉头紧锁在追忆着什么。这时我叫他们谈谈听后感受,他们连举手的动作也是那么地迟缓。有的说:“我想到了爸爸妈妈都到外面去工作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有时我半夜醒来好害怕,就再也睡不着了,最好快点天亮。”有的说:“我想到了有一天,小白菜的弟弟打破了一只碗,她后娘听到了碗破声,二话没说,就用鞭子狠狠地抽在小白菜的身上。”……
2、巧借画面 触境生情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因此,可以借助于一些图画、动画,来简单地演示歌曲意境,从而触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来了解明白歌曲情绪、角色心情及意志表态,完美他们的表演。
如在教唱《秋虫音乐会》一课时,笔者在整块黑板上画了一幅秋日树林画面:一棵大枫树叶子变黄随着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果树上挂满鲜艳成熟的果子,像一盏盏大红灯笼;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的水面上,漂流着一只开心的、乘着黄枫叶的小蚂蚁。同学们个个头戴自制的蟋蟀、螳螂、七星瓢虫等秋虫头饰。我便按下了录音按钮,兴奋地说:“秋虫音乐会开始了!”这时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看着画面好似感觉凉风阵阵,自己都成了一只只参加音乐会的秋虫。戴着“螳螂”头饰的小亮正闭着眼睛,手拉小提琴,正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几只“小虫”好似展开漂亮、美丽的翅膀,在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还有一个戴着“蟋蟀”头饰的小朋友,忽然走到讲台前,两手互握放在胸前,扮演着独唱演员……能出现这样一幅热闹的音乐会场景,都是小朋友看着这秋景图,听着音乐,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演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童趣。
还有一次在教《小白兔乖乖》一课时,我教完歌曲后,就用自已制作好的多媒体简短动画片来演示这音乐故事的意境: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只可爱的小兔和温柔可亲的兔妈妈。有一天,兔妈妈要出去找食物,把三只小兔留在家里,这时来了一只已三天三夜没吃东西的可怜而又可恶的大灰狼,它想以这三只小兔来补偿它三天没进食的肚子,结果……小朋友满怀兴致地看着这个动画片,想象已不由自主地在翱翔。在学唱时,老师只让他们掌握旋律,而没告诉他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唱。而看完动画片后,我叫小朋友上台表演这个音乐故事。有的小朋友用甜甜的、亲切的歌声,表现了兔妈妈的温柔可亲;有的用粗厚、可怕的而且有点急促的声音来表现大灰狼,同时一个手还捂着肚子,装出了一幅饥饿的惨样。”
所以,教师创设合适、合理的音乐情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教学中,能辅助教师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指明想象的方向,使他们的想象更加丰富多彩,合情合理。
正如黑格尔所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见,在一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社会,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因为它是一切创造的前提、根基。以上是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简单尝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创造之河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正因为我们激活了他们想象之源头!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 2000.1-2001.10
2、《福建教育》杂志 2000年全期
3、《学习策略论》 熊川武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