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现代化音乐教学区 >> 文章正文 |
|
|||||||||||||||||||||||||||||||||||||||
变技巧训练为悟性培养-——以Intel未来教育模式在合唱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 | |||||||||||||||||||||||||||||||||||||||
作者:张开奕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1 | |||||||||||||||||||||||||||||||||||||||
变技巧训练为悟性培养 ——以Intel未来教育模式在合唱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 上海浦东进才北校 张开奕 在竞争激烈、商业繁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思维行为很容易功利化,很多原本极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知识、技能、艺术修养等,都被用作是抬高人自己身价的装饰物而变了味道。前几年上海各大报纸都曾报道上海有“琴童”十万,仿佛不让孩子去学钢琴的便是忽视孩子前途,缺乏远见的家长。在我们的一些学校里,钢琴考级获十级、九级证书的学生不乏人在。同时,为了创建学校的艺术特色,各中小学的管乐队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学校花费了时间财力请来专家为孩子们上“小课”。粗看仿佛各方面都得了好处,可仔细想想,纯技巧性的训练方式,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束缚了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缺乏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甚至有些孩子的心灵深处仍然是麻木的,极少有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良好的艺术教育应该能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能够有效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当前“异军突起”的Intel未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正是发挥艺术教育作用值得一试的新途径。 合唱指挥一直是我比较喜爱的一项专业业务,传统的合唱训练其实是一种倾向于纯技巧性的训练,至多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声部间协调意识,这些也都是在技巧训练的同时被不经意地顺带着进行的,指导者并不特意地有计划地列出。而实际上,对歌曲音乐的理解感悟,同伴间的合作协调能力等等的意义都超出演唱本身,完善人格才是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本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音乐悟性和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结合未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本学期的探究型课程“合唱艺术中的和谐”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系列做法: 一、 采用intel未来教育计划模板精心打造课程实施计划。 合唱训练是一种教育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简单化、形式化、技巧化是它的大敌,而传统的合唱训练几乎是缺乏一个整体计划的,或者不过是练声、演唱等技巧训练的计划,基本没有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悟性方面的具体设想。我们首先使用Intel未来教育单元计划模板,制订出一套十分详细的“单元计划”。按Intel模式,设定“基本问题”为“合唱艺术中的和谐”,“单元问题”为“合唱与齐唱的区别”、“合唱的历史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合唱名曲介绍”、“指挥与合唱的关系”四个。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们强调学生探究小组通过计划分工,自行挑选单元问题为研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对比研究,感悟诗歌美术与合唱艺术中蕴涵的和谐之美,并且通过实践考察、指挥演唱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演唱能力,艺术感悟鉴赏能力。 我们把学习成果细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合唱表演、指挥、信息技术、写作。各自又有相应的要求和目标,同时对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下是我们指定的评价标准: 摘自评价标准:
作为探究课程,我们拟订其标准为“重在综合性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力和艺术感悟力;体现兴趣培养;适应合作学习的需要,重视过程参与和过程表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里能在一种宽松、民主、自在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潜能并有所收获和感悟,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突出感性认知而不过分强调技巧技能。 我们认为,一个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思想明确,立意高而又具有操作性的详细计划是实施探究课程的基本保障。
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发展悟性的过程 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极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几乎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第一次课上,教师即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学生们介绍了整学期的教学计划,公布各项评价标准,同时向学生演示教师网站范例。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少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教学计划,但其实这样做非常必要。学生有必要也有权利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去做,就象拼图前只有先看到完整的画面,然后才能比较迅速地拼出图案。 成立探究小组前,学生各自作了自我介绍,包括了特长及性格特点。然后学生自行组成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取所需,互补互长,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础。学生小组经过小组讨论后写出探究计划,并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其余学生则仔细聆听,而后他们将针对计划中的优点不足分别提出评价、修改意见。比如倪倚天四人小组介绍了他们的“合唱名曲简介”一计划后,学生们立即对计划中清晰的分工,研究主题的细分,目标的明确表示赞赏和肯定。 摘自倪倚天小组计划
又如严时初小组的计划汇报后,大家纷纷为其出谋划策,指出他们的不足,如研究内容与主题无关等。教师也从旁帮助学生设计课题,规范了计划的模式,要把“课题名称、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时间表,小组分工”等内容明确。同时要注意到步骤是否可行,分工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预想等等。及时的交流互动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也是探究课的实施在学生小组这个层面上更具可操作性。 教师应该是一个在学习中大家共同分担责任的专业集体中的一员,而不是只是置身于课堂中的一个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协调、促动、引导、学习、体验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体验并提高着。在学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研究的同时,我们的课堂也是知识含量教育含量都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制作了融合诗歌、绘画、音乐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诵,为世界著名合唱团演唱的合唱曲配画,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谈感想,交流体验日记。同时我们紧密结合合唱技巧训练,比如我们把学生的演唱先录制成音带,然后在课上分别播放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和我们自己的音带,请学生对比两者间的音色、情感、总体效果上的差别,并要求从教师提供的几幅色彩意境各异的绘画作品中分别挑选出与两者相配的画,说明理由。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小组讨论,纷纷得出结论,学生的辨别力和感悟力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摘自学生小组讨论记录:
在练声及练气息等技巧训练中,我们往往请各声部的学生自己来评价、体验。比如在进行三声部练声的过程中,我们请各声部出一名同学站在指挥边上听,然后指出自己声部的不足,其他学生则由此改进。以往教师经常一个人担当此责,一会强调“高声部要注意下沉气息!”,一会指出“低声部走音,被中声部带走啦!”学生不免要反感厌烦,觉得合唱真是枯燥无味啊。由学生参与评价后,一学生自己有了切身感受,知道的确唱得不对了,二其他学生也情感上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他们的发声技巧的不断提高。 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又强调体验感悟的方法学生很接纳,在学生的体验日记中,他们由衷地评价到:
这些活动使学生们非常投入教学中,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他们乐于探究、乐于发现。 三、 通过分层教学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和体验 我们的合唱探究课有66名学生,70%的学生有器乐声乐上的特长,另外30%的学生是出于好奇或者其它个人原因参加进来的,甚至有个别能力很差的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学生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宽容地接受了各层次的同学组合成合作小组。我们在制订计划前就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因此计划中体现了对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平时的课上,教师运用诗歌绘画来辅助教学也是考虑到能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以更轻松地理解感悟歌曲音乐的内涵。 在秋日实践等活动中,我们对小组计划逐一审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同时要求学生的活动总结体验中要反映出小组每个同伴的表现。在课堂交流中,我们十分注意保护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身作则,以尊重及温柔来营造气氛。而对于那些能力强,反应快的学生,则强调其与人合作意识,引导其学会尊重别人,发掘别人的优点。当一个学生在探究日记中写道:“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在做,他们一点不肯帮忙,约好了星期天一起上网查资料的,到了时间大家都不来,问问都有理由的,真是该怎么办呢?”,教师立即找该学生谈话,告诉他作为一个组长的职责以及该怎样以耐心和表率来触动同伴,使小组合作顺利开展,大家都有收获。 摘自学生体验日记:
四、 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 Intel未来教育是极为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的。掌握应用技术的目的、方法和时机是成败的关键。参加我们这个探究课程的学生40%家中有电脑,在课外他们要根据各小组计划分工,查找与子课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处理制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或者主题网站。学生把自己的探究历程写成体验日记,记录探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欣喜和失望、成功与失败,他们要把体验和收获和因此而得的观点(甚至是幼稚的、不成熟的观点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演示文稿和网站中,让每一个浏览他们作品的人都能知道完整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网站阶段性地公布学生体验及作品也使学生不断地被激励从而产生继续努力的欲望。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的技术整合,丰富生动的表现方式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融入教学中而得到感悟。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独奏者”变为“伴奏者”或者“协奏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轻松了,没事了,正相反,要顺利、理想地完成上述活动,真正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必须摒弃一切粗糙简单的做法,要十分重视教学细节的刻划,直面非预设性情况和不确定因素,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协调各种因素。教师在每次活动前要准备大量资料,在活动中要以敏感的眼光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教学方法和内容做调整。教师将和学生一样进行学习并提升潜能自己,在学生的音乐悟性等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悟性也会得到提升以此实现师生“共赢”。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