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在不断反思与探究中提高高中音乐课教学            【字体:
在不断反思与探究中提高高中音乐课教学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2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风的影子推荐到我站高中音乐教师备课

希望本文作者联系我站管理员,以标注您的姓名和单位

高中音乐课改至今已历时四年之久,其教学实验也经过了一个完整的轮回。广东省作为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先行省份,在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高中音乐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还会逐步凸现出来。因此,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更新音乐教学观念,改善音乐教学行为,进而提升音乐教学行为。经过广泛调研及征求一线教师意见,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音乐教师职责的反思
(一)音乐教育的含义所赋予音乐教师的教学职责
1 、问题的提出
面对日渐深化的新课程改革,音乐教师的教学职责是什么?这是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或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首先反思的一个问题。
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明白:音乐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它究竟包含了哪些内涵?
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中对音乐教育这一概念的表述是:音乐教育包括“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两个方面的含义。 这一表述实际上非常明晰地回答了作为音乐教师或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教学职责。
目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往往容易出现两种倾向:要么过多地偏重于“音乐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功效;要么过多地重视了“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效用而忽略了“音乐方面的教育”。
2 、怎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音乐方面的教育”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音乐教师的首要职责,同时也是通往和达到“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途径和桥梁;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则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普遍目标和最终目标。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在“音乐方面的教育”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切不能盲目地倾心于音乐学科以外的教育,甚至是以花里胡哨的形式替代或掩饰了“音乐方面的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也不能只专注“音乐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辐射效用。因为,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功效是音乐艺术的独特功效,是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3 、实例反思
有位老师上《长江之歌》一课时说: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于是,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长江的风光片、流经的地域与地方文化。在总结的时候,一位男同学评价说: “老师这堂音乐上得真好,比我们得地理老师上得还好! ”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音乐教师看了中国的音乐课后,给我们音 乐老师的忠告: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不要越权! ” (引自中国音乐教育)
如果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或历史课,那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职责是什么?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千万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否则,我们就背离了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4 、专家观点(音乐课标研制组副组长吴斌):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是专业,教师是职业,音乐应该是立身之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向学生提供的是学习音乐的机会,足够的音乐知识和正确的音乐学习的方法。 ……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只有以此为内容,学生获得的才是正确的感受美的因素,感受美的要素,才使得我们的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和整体,而不是被束之高阁的一种理论和概念。
5 、反思归结
“音乐方面的教育”是音乐教师的学科职责;“通过音乐进行教育”是音乐教师的教育职责。立足并做好“音乐方面的教育”,发掘并拓展“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广阔渠道,是我们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职责。
 (二)音乐教材的效用所赋予音乐教师的职责
1 、问题的提出
勿容置疑,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载体和保证,是音乐课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因此,吃透教材和熟练地驾驭教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能。但是,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背景下,如何既教好“教材中的音乐”又“通过教材教好音乐”,如何使课本音乐知识与技能与课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并相互递进,这是音乐教师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教学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了教材本身的音乐上,而忽略了通过教材中的音乐去拓展音乐学习的辅助作用及扩展功效。而学生除了教材中的音乐以外,遇到相同体裁、风格的音乐或相同知识和技能的作品时还是枉然所知。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与课外音乐实践相脱节。
2 、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不可否认,教材中的音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熟悉和理解教材中的音乐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但是,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其音乐教学的视野是开阔的,音乐知识点的渗透面是宽泛的,能够通过教材中的音乐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则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教学能力。因此,让学生学会音乐和会学音乐是我们音乐教师不能忽略的教学职责。我们认为:教好“教材中的音乐”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而能“通过教材教好音乐”则是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
3 、如何有效发掘教材内容
首先, 教材不再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现代的学生更乐意通过电视和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也就是说,老师再不能站在教室前告诉学生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了。用知识填充大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令学习 “成功的机遇 ”不是 “知道什么 ”,而是 “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和如何快速、创新、合作地使用信息 ”。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理解教材中的音乐,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学习教材以外的音乐。
其次, 通过教材内容开掘知识通道。今天的学生被各种数据充斥着,但他们渴求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可能列举不出周期表上的10个元素或某个洲的几个国家,甚至说不出如何把加仑转换为公升,但他们知道到哪里去快速获取这些信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音乐知识的信息,如何获取理解音乐的渠道,以及如何掌握音乐技能的方法。
第三, 教材作业的页数不是使学生变聪明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学习的新内容。能否分析新知识?能否质疑新知识?能否运用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新的问题,不仅要立足教材,还要超越教材面向更广泛的音乐知识,所提问题越有挑战性,越值得怀疑,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四, 要敢于削减教材中不必要的知识容量,以便加入一些有助于培养更优秀的思考者的因素。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学习太多的微不足道的东西,而过后,学生永远都记不起那些东西,也无法在实践中运用。千万不要因为某些知识 易教授、易测试或者能够取悦领导和家长就去学那些知识。
4 、反思归结
教材中的音乐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本点,但通过这些去获得广泛的音乐信息和音乐知识,引发学生知识学习的联动性和想象力,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让学生获取音乐学习的广阔空间。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在实施中的反思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是: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这一目标具体体现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三个维度中。这样的表述 不仅明晰了目标的施用层次,同时也具化了目标的操作指向。 尽管本次课程目标以三个维度予以呈现,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过于强调了音乐以外的相关文化,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地理课,相关文化相当丰富,惟独缺少音乐的东西;二是过于强调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花架子及虚形式大于并掩盖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三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在教案里挂在口头上,束之高阁。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音乐教学首要的和终极的目标 ,决不能虚化;
1 、问题的提出
本次课改为什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于课程目标的首位?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穿这一课程目标?在过去以“双基”为教学目标的惯势思维影响下, 很多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有的教师甚至把其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立;有的教师 则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在教案里挂在口头上,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首要性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可从一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
( 1)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强调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 2)突出了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了以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为目的;
( 3)重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把学生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 4)强调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使学生在体验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知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学校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此可见,其课程的实质就是进行情感的审美教育,其教育的方式也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尤其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课来说,其教学的主要效应不仅体现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体现于音乐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感染、净化和震撼等情感层面上。因此,音乐课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的音响形式中的美,藉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悟音乐中所颂扬的平等与博爱,发现音乐中所表现的音响美、形象美和艺术美,从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3 、专家观点(吴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音乐学科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一个终极目标。它的实质内涵应该是: 1、有敏锐的听觉意识、对听觉现象和音乐作品能做出积极的反映; 2、能自觉、自信地运用各种现象和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生存化; 3、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味,同时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4 、反思归结
由于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学科的三维目标中被列为首要目标,是体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实施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方式,以及实现人生美好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尤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过程与方法 ”是音乐教学核心的和关键的目标 ,决不能泛化
1 、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以知识为线索”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以知识为主”的误解和倾向,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而忽视了“过程”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音乐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与此相反的是,有些教师则 过于强调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花里胡哨的架子和虚而不实的形式掩盖了实际的教学内容。 因此,这一目标是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形成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内容应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绝不能泛化。
2 、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性
就音乐教学来说,音乐体验和感悟的过程,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甚至比音乐教学的结果更重要。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在音乐展示和表露的过程中渗透了大量的音乐本真的内质特征及情感信息。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里又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指向,即:体验、比较、探究、合作。
( 1)体验是音乐教学的特殊过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要表达的形式和内容都蕴含于其鸣响着的声音里,因此,听觉体验、身心体验及情感体验非常重要。当然体验并不是一味地时间积累或盲目地放任自流,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去引导。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
( 2)比较是音乐教学的特殊方法。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以及音乐在展示过程中的不可停留性,都决定了音乐学习中的声音比较、音响形式比较、演绎方式比较、作品体裁题材比较、音乐情绪比较等的重要性。比如:
不同时期同一体裁的比较或同一时期不同体裁的比较;
不同作品同一题材的比较或同一作品不同题材的比较;
不同表现首犯同一风格的比较或同一表现手法不同风格的比较;
不同情绪同一作品类型的比较或同一情绪不同作品类型的比较。等等。
( 3)探究是音乐教学的特殊路径。 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特征,决定音乐学习及探究的空间十分广阔。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挥自主的能动性,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与探索问题并获得自我感受和结论的过程,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特殊路径。
( 4)合作是音乐教学的特殊形式。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群体的参与性,小组或团队合作式的活动形式,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十分有利于师生的互动及参与者之间的互助。尤其是以团队表现或成效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达成和实现共同学习或教学的目标。
3 、专家观点(音乐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金亚文)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获得的知识形式上的捷径。这种排斥个性思考、否定智慧参与、只关注知识掌握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人的发展。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是由于音乐教育多体现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在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蕴涵在教学过程中,过程即目的。
4 、反思归结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重视过程,强调方法不仅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人音乐不如教人会学音乐。同时,此目标的设立也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法,是学生个人生存、生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程与方法 ”目标应注意:
( 1)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 2)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
(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留给学生更多的表现信心。
( 4)引导学生发现与判断,留给学生多维的探究路径。 
(三)“知识与技能”是音乐学习基础的和必要的目标 ,决不能淡化。
1 、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知识与技能”放在课程目标的第三位就片面认为: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不重要了;对“淡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观点也片面理解为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作要求”或者“低要求”;也有些教师生怕摆脱不了过去“双基”教学的传统框架,因而在教学中尽量地淡化了 “ 知识与技能 ”方面的内容,过分降低了教学要求的难度,影响了学生音乐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音乐是一门学科,具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高中音乐教学来说,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十分必要,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提高音乐文化素质,扩展音乐视野就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参与表演、创作和音乐的各类实践活动,就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与其相关的表演和创作能力。
2 、“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缺乏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 “那种与艺术仅仅是一面之交的水平,不可能维持我们的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参与。 ”
因此,音乐教学不能以任何理由而忽略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和传授。 “关注音乐 ”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应该时刻牢记的首要职责。非音乐艺术化的教学不是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
但是,以往单纯地以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误识,则过分地强化了理性色彩和技能的技术作用,从而导致了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的片面化倾向,导致了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造成这种现象,应该说是教师的责任。
3 、专家观点(吴斌)
对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应该是所有学习者都应该在知识、技能和欣赏方面得到发展,以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升华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前提下,音乐的知识与技能,表现与鉴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 、怎样理解和实施“知识与技能”目标
( 1)按新课标的要求,基础教育中的音乐知识不仅仅体现为乐理知识,它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知识,还包括音乐创作和音乐历史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而音乐技能也不仅仅体现为视唱练耳、识谱读谱或歌唱和演奏的技术层面等,而是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某项歌唱或演奏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渗透于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将其视为音乐表现活动的一个环节或组成部分。
( 2)要改变在教学中单纯传授音乐知识、以讲授代替体验的理性方式;要改变机械训练音乐技能、以枯燥练习代替探索、研究的倾向。应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入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态度、兴趣和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方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5 、反思归结
音乐教师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职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始终不要忽略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讲授,音乐实践活动始终不要脱离音乐的本体,音乐的综合教学始终要以音乐为主线。否则,我们就失去了音乐教师的专业职责。
三、音乐教学理念的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理念是指不同的 教育主体在一定的 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既体现社会的需要,又体现教育主体的 价值追求。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学理念将产生不同的 教学导向和教学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否则,课改将很难深化。在现实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不愿从理论的层面去深究,不愿从音乐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去探研,而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模仿,其结果,必然是教学导向的短浅或教学方法的照搬,难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对此予以反思。
2 、现代音乐教学理念的特点
( 1)基础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那些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丧失音乐学习信心、具有较高难度的知识与内容不应成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 2)民主性。课堂教学民主化是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正确认识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关键。教学民主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维护学生学习音乐的权利。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在有限的音乐学习时间里,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第二,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的音乐教学,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
第三,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的人际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而有序地接受音乐。
第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基本目标符合的前提下,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音乐学习方式和表现方式,鼓励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才能,维护音乐潜能低下的学生的自尊心。
( 3)开放性。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接受课本上所规定的内容,而音乐课时少,知识量大,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打破教与学的时空界限。
—— 开辟课内外、校内外、多渠道学习音乐、获取信息的途径,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学会学习。
—— 开放课本知识与拓展研究知识的互补互促的学习方式,发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释放学生探究的潜在能量。
( 4)科学性。美国学者本耐特 ?雷默在《 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一书中谈到: “我们现在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明,音乐是一个认知领域,涉及智力、思维、认识、注意力 ——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 ”因此,应当明确和肯定,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领域。音乐课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
第一、科学的思维方式。音乐课不只是教教唱歌弹琴而已 ,是一门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技术工作。
第二、科学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优化教学层次结构,符合教学对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第三、科学的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声像兼容,图文并茂,创设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 5)实践性。基础音乐教育的音乐课是活动性和实践最强的课程之一,要防止片面的理性化和学术化倾向。要强调音乐的生活化、游戏化和趣味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在趣味中学习。使学生在开心、用心、赏心、信心中学习,在考察、体验、感悟和探究中提高。
3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理念
( 1)以人为本 ——从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转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人本主义泛指以人为中心的学说,它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学说相区别。对人本主义的理解一般来说是以人为核心来论述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的理论。就音乐教育而言,人本主义追求的是音乐的人性表述,包括情、欲、意和真、善、美。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 “为了人的发展 ”,这是国外许多著名音乐教育家身体力行并终生实践的目标,也是我国当前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 2)以生为本 ——从关注少数有音乐天赋的人转向面向全体学生。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 ”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尤其是音乐教育,由于目前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因此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动力。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建立起来,那只能说明我们音乐教学的失败。
——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要尊重学生的生存、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要承认、维护和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个性差异;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要努力实现让音乐学习给每个学生带去亲身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合法利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意向和选择,教师应给予积极地保护和支持,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愿望,更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止学生履行自己的学习义务。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态度。但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要正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时还要珍惜和开发学生的差异。因为,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 3)以音乐为本 ——从过分强调其德育价值转向关注音乐本体的审美价值。
只关注音乐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了音乐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 ——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视了审美体验(联想、想象、创造、情感);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 4)以审美教育为本 ——从过于专业化教学倾向转向音乐大众化的普及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要在发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强化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突出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等方面下足工夫。
4 、专家观点(吴斌)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我曾用四句话概括了我的理解:“育人为目的,审美是核心,实践是基础,双基是手段。”
5 、反思归结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中,始终要坚持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始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始终要重视音乐实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的创造性潜能;始终要坚持弘扬民族音乐,充分拓宽并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及多元音乐文化视野。
六、各模块教学要点的反思
(一)《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本次高中音乐课改,《音乐鉴赏》取代了以前的音乐欣赏课,共有 36学时 2个学分,成为高中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而开设的重要教学模块。尽管在课程名称上仅有一字之差,但内容和意义却完全不同,教学的目的也大有区别。但一些教师依然摆脱不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难以在“鉴”字上开拓新的教学思路。
2 、如何把握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的教学转变
( 1)始终以听觉体验为先导 。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听 ”的习惯,提高 “听 ”的效果应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
怎样听?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听的主见和选择,听的积累和基础,听的接受和自我的理解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针对教学对象设计听的方案。要避免以 “说 ”干扰 “听 ”、支离破碎的 “听 ”、匆忙应付的 “听 ”、稀里糊涂的 “听 ”等做法。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其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接近音乐、走进音乐,进而感受和理解音乐。
( 2)始终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审美过程。离开了审美这一核心内容,音乐教育就失去了目标,因而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总是渗透着 “真、善、美 ”的内质与外构,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 “美 ”的东西展现给学生。 音乐中的美 体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声音美。自然界里的声音对于人的听觉来说,只是某种事态的信号,而不具有情感性,没有感染力。但音乐中的声音则不同,它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的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 “基因 ”,它注入人们的听觉以 “天籁 ”之音的全新感受,进而,使听众在声音美的享受中得到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也只有在音乐的声音中得到实现。
其次是形式美 。 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形式了,而是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 追逐和遇合 ,飞跃和消失, —— 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 音乐的形式反映在音乐的各种曲式结构中。黑格尔把结构的美分为四个等级:即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在音乐的各种曲式结构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的结构美,其中体现最多的就是,对立中求统一、同一中求差别、变化中求平衡、和谐中求发展。
第三是意韵美 。 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旋律自然和谐、优美动听;节奏平稳抒缓、富有韵律;和声简练协和、富有动力;音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现手法准确贴切、协调统一;音乐情绪真挚感人、富有感染力等,它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感受,一种源于情感的共鸣,一种意境的再造,一种理念的深化。尽管它发聩于耳,由听觉来接受,但它却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
( 3)始终以情感体验为主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音响形式,付诸于人们的听觉,但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听觉思维,并逐步转换为听觉表象和视觉意象,进而激起内在的情绪体验。音乐教育只有通过音乐情感的导入及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达到 “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三种情绪一定要注意:一是教师自身对音乐、对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热情和真情的流露;二是教师对内含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深情与激情的发掘和演示;三是教师对学生音乐兴趣与爱好的动情与愉悦的激发和调动。这三种情绪的融合与渗透,必将产生相互间的情感共鸣,必然引发整体音乐氛围与教学氛围的互动。
( 4)始终以鉴赏感悟为目的。 “ 听音乐 ”、 “欣赏音乐 ”与 “鉴赏音乐 ”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是三个递进的层次,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三个进化的阶段。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一定要在 “鉴 ”字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从感受音乐的层面向理解音乐的层面深入,要培养学生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音乐认知能力,这是高中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 在此过程中要 重点把握四点:
第一、学习和掌握音乐本体中各种要素的表现形态及作用(音乐语言、结构、形式、情感信息、表现手法等);
第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人文背景(民族、地域、文化、历史、时代以及音乐家个人因素等);
第三、启发学生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思考和探讨(引导、体验、感悟、联想、升华);
第四、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和手段挖掘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创新手法)。
( 5)始终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根本。 “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由精英主义教育转向 “大众教育 ”是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趋向。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时刻牢记的格言。 在实际教学中要着力 处理好一下两个关系: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与面向个别音乐特长生专业教学的关系。在集体课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进度。要避免教师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有一定音乐基础、敢于参与提问和讨论的少数学生身上,而要把教学的视野扩散到全体学生。
二是知识与技能的共性教育与专长爱好的个性发展的关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和兴趣是不同的,对音乐理解的程度和角度是有差异的,因此,如何在同一首音乐作品上寻找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契合点十分重要。对音乐教学的程度和进度 “吃不饱 ”与 “吃不了 ”的关系。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知识和技能点的渗透都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就会遇到 “程度深浅、进度快慢 ”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十分重要。
( 6)始终以实践活动为过程。 活动性和实践性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特点。趣味化、生活化和快乐性与愉悦性是贯穿音乐教学始终的关键问题。枯燥化的理性说教和学术般的灌输讲授只能将音乐教学引向 “纸上谈兵 ”的误区。音乐是感性的和实践的艺术,试图去说教音乐或讲解音乐的做法,只能降低音乐的艺术魅力而适得其反。音乐的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音乐的自身规律,将其融入在参与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学习过程中。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说不如做,看不如动。因此,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嘴唱,调动全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 “动 ”的环节和方式与方法很多,关键是怎样动?在什么时间动?用什么方式动?以及动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科书内容,精心设计,认真把握。
3 、怎样的课是一堂好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专家的观点:
( 1)学生通过音乐的深刻体验和他人与教师分享音乐的经验与快乐;
( 2)应在学习中使学生遇到知识、技能和相关文化的挑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 3)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发现所学 知识与技能的个人意义,共同建构立体的知识结构。
( 4)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我们的看法:
( 1 )能引起学生的听觉好奇和对音响较持久的耐心;
( 2)能引导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和对音乐要素及音乐技能的探研;
( 3)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取欢愉、享受快乐并得到身心的满足;
( 4)能激发学生通过音乐的途径唤起思维的活跃及思想的上进。
(二)《歌唱》模块的教学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歌唱》是高中音乐较重要的选修模块之一,也是技能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共 18学时 1个学分。歌唱是人类最本能、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高中音乐课《歌唱》模块的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最本能、最喜好、最容易表现的音乐学习需求。相对于其它模块来说,歌唱更具有普及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必然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音乐首选课之一。但是,高中《歌唱》课既不同于高校的声乐课,又有别于过去的唱歌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本能地“唱歌”喜好转向较科学而规范的“歌唱”训练中,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该模块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要么按照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要求,要么沿袭唱歌课的教学模式,与课标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予以反思。
2 、如何把握从唱歌课转为歌唱课的教学定位
歌唱模块的设置是模仿、体验、提升音乐表现能力的有效举措;是音乐学科最具本质性的教学内容的具体显现。在教学中要重点把握一下几点:
( 1)把握课程的定位。 高中《歌唱》课既不是专业教育中的声乐课,也不是普及教育中的唱歌课,而是 “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激发和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愿望;其次要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声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和体验声音美、享受和创造声音美;最终通过歌唱实践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 2)把握艺术表现与歌唱技能的相互关系。 歌曲艺术表现的完美程度依赖于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正确的呼吸方法、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宽厚的音域等都取决于专业歌唱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支撑。学习歌唱方法是为了富有表情的、有感染力的和自信的歌唱,是为了最终的艺术表现,没有歌唱方法是达不到这一目的,但过于强调歌唱方法和技能,又会使学生走向极端,陷入歌唱的误区。
( 3)把握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的教学尺度。 针对男女性别不同所带来的嗓音变声期先后时间的不同;歌唱音域的宽窄、歌唱时间的长短、所掌握歌唱技能的高低,以及对歌唱曲目的喜好程度都有不同的差别等,尤其是那些有一定歌唱基础,并立志要报考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的学习要求得到满足,如何解决既能 “吃得饱 ”又能 “吃得了 ”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考虑周到。
( 4)把握歌唱形式与体裁的合理分布。 要在 18学时中完成 “欣赏优秀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 ”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排练实践的时间,合理选择演唱的体裁和曲目,要在一定歌唱 “量 ”和一定曲目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和能力。
( 5)把握个人歌唱能力与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个歌唱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独唱的水平,还必须具备能与他人和谐、默契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因此,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重唱、合唱能力的培养,要避免好的学生只会独唱而不能与他人合作,差的学生只能参加合唱而不会独唱的现象。
3 、《歌唱》模块教学提示
( 1)在教学内容(曲目)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喜好程度进行选择。教材中的曲目大致分为几类:一是拓展视野的欣赏曲目(课内外相结合);二是体验感悟的浏览曲目(课内外相结合);三是常规训练曲目(课堂训练内容);四是重点学习和训练曲目(必须掌握的曲目)。
2 、歌唱模块的教学应以合唱教学为主要形式,要排练合唱曲 3~5首。这是基本的 “量 ”的要求,好的学校或班级还可在此基础上提高 “量 ”的要求。独唱、重唱和齐唱的训练应包含在合唱训练中。达到学生能开口、敢表现、有自信心即可。
3 、对一些具有一定歌唱水平或立志报考专业院校的学生,应在教学中予以重点关照。比如让其担任独唱、领唱、声部长等,发挥并锻炼他们的歌唱能力。但绝不能为了个别学生的个别辅导而影响全班的教学进度。
4 、曲目是获得歌唱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教师在选择中要注意不同曲目的风格、体裁、演唱形式及专业知识的涵盖量。教材中所选曲目均具有一定的经典性、代表性及技术涵盖量。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歌唱中的曲目选择及审美情趣。
5 、注意歌唱技能的培养。一是歌唱姿态、形态、表情和手势等;二是歌唱的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共鸣等。歌唱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与歌唱艺术的表现和实践结合起来贯穿始终,避免脱离歌唱艺术表现而单纯训练技能的做法。
6 、加强乐谱的运用。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习歌唱 ”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歌唱能力的体现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反映。包括:简单乐曲能看谱视唱;较难乐曲能借助乐器视唱;
通过训练能直接视谱唱词。使用何种乐谱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最好简、线谱都能看。
7 、定期组织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歌唱训练与教学的交流、观摩及音乐会,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展示歌唱技能与表演才能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尽其所能地参与到歌唱的表演实践中。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提高学生歌唱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演奏》模块的教学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演奏》是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之一,属技能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共 18学时 1个学分。但器乐教学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致使一些有器乐喜好和特长的学生渐被埋没,其兴趣也逐步失去。此次课改在高中开设《演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有利于发掘学生的表演潜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可充分享受演奏艺术中音乐表现的乐趣,进而提高运用乐器表达情感、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既能满足一些学生的器乐兴趣和爱好,促使其音乐个性的发展,又能给将来有志于从事专业音乐工作或报考音乐院校的学生开辟道路。但也应该看到,《演奏》模块在教学中还面临很多不利因素:首先,面对的乐器种类多且专业技术性较强;其次,技能辅导与合奏训练的实践性较强;第三,技能展示与艺术表现的一致性较强;第四,演奏水平与乐曲要求的协调性较强。因此,高中演奏课既不同于高校的器乐技能课,又有别于过去第二课堂的乐队排练课,既不是传统的技术化教学模式,又不是过去的“器乐进课堂”式的教学套路,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它更强调实践、创造和体验的过程,更讲求培养学生的器乐兴趣和视野。
2 、如何把握从课外乐队训练转为演奏的教学
( 1)因势利导,有效发掘并合理搭配学生现有的乐器特长。 由于各校原有开展器乐教学的形式和基础不同,学生已掌握的器乐类别不一,学校所处地区以及学生家庭的文化氛围和经济条件有别,因此,面对现实,教师首先要发现和发掘学生器乐资源, 并予以有效整合。
( 2) 因材施教,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乐器选择和学习。 针对学生器乐基础不等、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如何尊重学生的乐器选择,维护其兴趣爱好是演奏课面临的又一困难。尊重学生的选择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尤其对那些有兴趣但无基础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针对其条件和基础予以说服和引导。
( 3)因人选曲,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适度减繁避难、循序渐进。 教科书里的演奏曲目是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但对于一些少数学校来说,可能有些难度。此时,教师就要根据现实情况,及时简化乐谱或另选乐曲,千万不要死搬硬套,以免挫伤学生的兴趣。要切记,学生参与演奏实践,体验其演奏过程是最重要的。过分地追求 “高、难、大 ”,势必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 4)因地制宜,多让学生参与各类演出实践活动。 对于技能课教学,最大的激励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表现欲、自信心和被认可感与成功感,而这些心理因素的产生,都是在一定的演出场合和一定的听众面前获得的。因此,积极组织各种小组、班级、校级以及面对家长的演出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多 “亮相 ”、多 “展示 ”,满足其表演欲、提高其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很有必要。
3 、《演奏》模块教学提示
《演奏》课属于技能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是对乐器认知、对乐队熟识、能运用一门乐器参与乐队合奏的实践课。在此过程中, 18个学时是十分有限的,学生的乐器基础是参差不齐的,乐器种类也是五花八门的,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达到课标的要求,确实不易。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 1)通过对吹、拉、弹、打等各类乐器的介绍及相关乐曲的欣赏,促动学生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的兴趣和参与合奏的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已有的乐器基础,善于发掘学生学习乐器的潜在条件和优势,善于诱导学生对乐器学习的选择,善于激发学生对乐器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 2)演奏课的重点是合奏,应及早为组建乐队做准备,尽快开展各种重奏或合奏训练。
乐队的形式可有:民乐队、弦乐队、管乐队、管弦乐队、电声乐队、打击乐队、混合乐队等。
如果乐器品种较杂,可先按乐器种类分别进行一些齐奏、重奏(二重、三重)训练,然后再进行组合。此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演奏水平、进行初步合练的机会。
( 3)乐队训练曲目的选择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可先易后难,总量是 2~4首。教师组织排练的案头工作包括:根据现有乐器考虑乐队形式和编制;对现有乐器进行分类、编组、分声部;根据实际水平选曲并进行谱面调整;指定声部负责人,组织抄写分谱;根据乐曲难易程度考虑训练步骤、计划。
( 4)声部是乐队最基本的组成因素,良好的声部才能组合成良好的乐队。因此,抓好分声部训练是合奏的重要前提。分声部训练时应重点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音色 、弓法、句法、表情、特殊乐句等方面加强要求和训练。
( 5)在整体合奏训练的基础上推动个体乐器学习的进度。采取教师辅导、学生间互学、课后交流与自习,以及在乐队训练中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促进演奏技能的提高。对于个别乐器的学习和演奏技能的提高应是课后的事情,教师要予以鼓励、督促和检查。切记不能占用《演奏》课的学时进行某项技能的个别辅导。
( 6)从演奏技术只是达到音乐目的的手段,从一开始就要保持 “技术训练、作品理解及音乐表现 ”的优化平衡。 “表演指导中重大的、最严重的也是最弱化的错误是:( 1)把技能和它们的音乐运用相脱离;
( 2)过于强调技能,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导致它们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3)将一门学习的课概念化为按部就班的技能训练。 ”(雷默)
( 7)根据教学进度定期组织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的观摩活动。可以重奏组、乐队声部、同类乐器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演奏技能的展示与观摩,营造互学、互比、互动、互评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器乐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条件成熟时还可面向全校或社会进行展示。
(四)《创作》模块的教学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音乐课开设《创作》选修内容。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让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学会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过程和手段。但是,音乐创作毕竟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艺术实践,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2 、如何把握从无到有的创作课教学
(1) 不能混同于专业理论作曲课
音乐创作的确是一项层次较高的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学音乐的人都会感到高不可攀,甚至望而却步。教师必须要首先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立足于可行性、启迪性、趣味性及游戏性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创作的初始,就是一种音符组合、节奏变换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任意组合变换,先跨出创作的第一步。
(2) 以歌曲创作为教学重点
联系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情感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实际,以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为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句、两句,一段体、二段体,从小结构、短篇幅开始,慢慢就找到了创作的感觉。实际上,歌曲创作就是要在 “想写、敢写、多写、勤写 ”的过程中逐步锻炼提高的。
—— 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电脑兴趣和技术。
高中生的电脑兴趣、爱好及技术基础是《创作》课教学的有利资源,音乐作曲软件的便捷性、智能性及趣味性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游戏感和探究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 “玩电脑 ”中学知识、在 “做游戏 ”中学创作。
——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的习作
要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多种机会,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试唱、试奏及互评,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从怕 “显丑 ”到想 “露脸 ”、从怕别人笑话到想听别人点评这样一个心理承受能力的转变过程中,增强创作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 3)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电脑兴趣和技术
高中生的电脑兴趣、爱好及技术基础是《创作》课教学的有利资源,音乐作曲软件的便捷性、智能性及趣味性的技术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游戏感和探究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 “玩电脑 ”中学知识、在 “做游戏 ”中学创作。
( 4)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的习作
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多种机会,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试唱、试奏及互评,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从怕 “显丑 ”到想 “露脸 ”、从怕别人笑话到想听别人点评这样一个心理承受能力的转变过程中,增强创作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3 、《创作》模块教学提示
( 1)以经典作品为范例,多听、多赏、多分析,积累感性知识,借鉴典范技法。在创作教学中,聆听典范的音乐作品是学习的前提,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把典范作品与所学创作理论相结合,把借鉴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从中获得创作灵感、汲取创作技法。
( 2)加强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包括:音乐的表现要素:旋律、音阶、节奏、节拍、和声、调式等;旋律写作方法:主题的创作、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的形成,包括重复、变化重复、变奏、模进、对比、终止式等; 歌曲创作基本知识:词曲关系、结构、音区、人声音域、乐曲高潮的形成与处理、前奏尾奏等;简易伴奏的配置知识:和声、织体、常见伴奏形式、伴奏乐器的选择等。
( 3)加强歌曲创作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把握好创作步骤。
情绪酝酿:朗读歌词,体会情绪,构思旋律。可采用情绪提示,节奏模仿、填空,旋律接龙、填空补缺等;
实际创作:根据对歌词的理解,运用模唱或模奏记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乐谱),创作出主题旋律;
演示作品:展示、交流;
相互评价:提高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 4)以主题旋律创作为起点,以歌曲创作为基础,从短小片段入手,从简单结构开始,强调内心情感的真实感受和流露,注重节奏、韵律的规范化及流畅性。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再逐步深化学习领域。
( 5)掌握运用作曲软件创作的技术。
“ 运用数字音序和数字音频软件进行简单地音乐编辑和创作 ”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习音乐创作的必要路径。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灵便性和智能性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作的主动性。
(五)《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把舞蹈从第二课堂的舞蹈训练转入第一课堂的音乐与舞蹈教学,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历史性变革,也是艺术教育日趋完善的标志之一。尤其是音乐与舞蹈的联姻,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综合,将会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完美地体味乐舞交融的艺术魅力。但是,音乐与舞蹈毕竟是不同的艺术门类,怎样将两者有机而有效地结合,值得思考。
2 、如何把握从舞蹈训练转为音乐与舞蹈的教学
( 1)把握好教学对象的兴奋点
在舞蹈教学中可能会面对两类学生:一是有舞蹈基础的,渴望在舞蹈艺术方面有所发展。教师可让其接触更多的舞蹈成品、参与更多的舞蹈实践,以提高和锻炼他们的专业特长,培养其音乐与舞蹈的理解和演绎能力;二是没有舞蹈基础,但十分钟爱舞蹈艺术。对这些学生,应多以舞蹈鉴赏为主,了解和观察舞蹈艺术的美,鼓励其参与一些舞蹈实践,从中体验和培养良好的舞蹈感觉和形体气质。
( 2)把握好多品种、多功能、多文化的相互糅合
舞蹈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集教育、认知、审美、娱乐和健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艺术舞蹈(剧场舞)和生活舞蹈(公众舞)两大类别中派生出了许多民族的、古典的、现代的和一些社交的、健身的舞蹈形式,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接触的,而不应厚此薄彼。高中舞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舞蹈中认知舞蹈艺术、在舞蹈中享受愉悦快乐、在舞蹈中强身健体、在舞蹈中表现内心情感。
( 3)把握好音乐与舞蹈的关联
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音乐的音响内涵而成为一种纯肢体的外在表现艺术,学生学到的只是舞蹈动作,并没有深入到音乐中去发掘音乐与舞蹈的契合点。音乐中的节奏律动、旋律线条、强弱声势以及其内在结构形式都与舞蹈的表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只有将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丰富舞蹈的艺术魅力。
( 4)把握好训练、编排和实践的互动作用
舞蹈课是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外在的表露性和直观性直接反映着舞蹈的艺术含量,直接反映着舞者的技能水平,一切都在过程中演绎,一切都在动态中展露。喜好表露情态,善于表现自我是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性的表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表现、去发挥、去创造。
3 、《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提示
( 1)明确该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即:
—— 舞蹈鉴赏和舞蹈基本常识。鉴赏包括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基本常识包括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体裁与舞种、表演形式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等。
—— 舞蹈表演。学习舞蹈基本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表现方法,根据指定音乐进行即兴表演、舞台表演及舞剧片段的表演;
—— 舞蹈创编。根据节奏和情绪选音乐,根据音乐设计舞蹈动作及队形;
( 2)注意舞蹈鉴赏、表演、创编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要在舞蹈鉴赏的基础上了解舞蹈常识,进行舞蹈基本训练和表演;在舞蹈表演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同时融入舞蹈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
避免单纯的舞蹈欣赏所导致的兴趣低落;
避免单一的舞蹈训练所引起的望而却步;
避免缺乏舞蹈知识与技能积累的空洞创编。
(3) 根据学生舞蹈基础和审美兴趣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可采用 “以音乐为主线 ”的教学,围绕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进行舞蹈技能的训练;或 “以音乐为切入点 ”的教学,综合舞蹈、表演、美术、服饰、制作等艺术形式, 扩展学生对舞蹈表演的视野。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中,注意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 4)舞蹈表演教学,应遵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进行。尤其是基本动作的练习,要根据高中生的身体特点适度要求、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求专业化的动作,提升技能技巧的难度。应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 5)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以及本地域的民族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面面俱到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实际的。可分为:了解的舞种及特点;掌握的舞蹈知识及技能;训练的舞蹈组合及片段;突出展示的舞种及本校优势。
(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设置是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一大创新,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极具挑战性。作为独立性较强的戏剧艺术,它与音乐之间有相当的差异,很难把两者联系起来。但是,戏剧、歌剧、音乐剧和影视剧的表演都离不开音乐,而且音乐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通过音乐的路径,走进戏剧表演将会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音乐与戏剧的密切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将为喜好表演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由于目前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并无开设戏剧表演课,现有的高中音乐教师对戏剧表演艺术十分陌生,故怎样落实该模块的教学面临很多困难。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需正视的问题。
2 、把握从音乐引入并融合综合表演艺术的教学转变
( 1)从戏剧音乐的欣赏入手,了解音乐与戏剧的内在联系,走近戏剧艺术。 戏剧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从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入手,让学生逐步走近戏剧表演的艺术中。
( 2) 从戏剧表演艺术的鉴赏入手,体验戏剧艺术的综合魅力,熟悉戏剧艺术。戏剧是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其喜、怒、哀、乐的文学吸引性,唱、念、做、打的表演神韵性,生、旦、净、丑的造型鲜明性,手、眼、身、步的举止传情性,以及视、听、动、静、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综合渲染性,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 3)从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入手,领略戏剧艺术的形式美,走进戏剧艺术。戏剧艺术中的面部、身段、形体、手势,念白、独白、对白、旁白都十分讲究,诗、乐、舞的相互糅合,说、唱、做的兼容交织,都显现出独特的外在美。尤其是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歌剧艺术的严肃性和古典性、音乐剧的个性化和通俗性、影视艺术的多元化和时空性等,都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展示出各具特色和风格的形式美,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这些都是吸引学生领略戏剧艺术美、走进戏剧艺术殿堂的优势条件。
( 4)从模仿和表演入手,激发自我表演的兴趣,演绎戏剧艺术。戏剧是再现生活的艺术,戏剧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最贴近,最能引发共鸣。同时戏剧艺术的外在显现最直观,最容易模仿。而模仿恰是人类的本能,人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发泄总是习惯于通过语言、肢体和动作表露出来
3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教学提示
( 1)把握该模块的教学特征与内容。戏剧艺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由演员装扮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我国,戏剧艺术包括戏曲、话剧、歌剧、歌舞剧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除综合性外,还有故事性和表演性。从这些基本特征出发,在我国文化生活中受到群众喜爱的电影、电视剧和舞台戏剧小品,也属于戏剧门类中的不同表演形式或艺术样式。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戏剧鉴赏和戏剧常识、戏剧表演、戏剧创编。
( 2)强调在欣赏基础上的模仿和参与表演。欣赏、观摩和理解戏剧艺术是基础,在有效激发学生表演愿望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表演实践,积累表演体验,发展其表演和创造才能。
( 3)从配乐朗诵和参与音乐戏剧小品表演入手。这不仅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常见形式,同时也是进入戏剧表演的初期阶段,比较容易掌握,便于入门,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剧和其他戏剧表演形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 4)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从音乐中体会和捕捉表演的灵感,不必过于拘泥于表演的细节和动作的标准化、程式化,表演中的语言要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景,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可引入反思和评价机制,师生互动互评,多肯定多鼓励,增强学生朗诵和表演的自信心。
( 5)加强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创编实践。作为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的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由于其创编和排演环节较为单纯,无需复杂的舞台装置和布景,形式轻便,易于同观众沟通交流,也便于非专业人员的参与,因此受到广大观众和在校学生的喜爱。在创编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选择适合创编与表演的内容,要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和人物角色性,要贴近学生生活,引起情感共鸣;
其次要尽可能提供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模仿表演的条件和机会;
再此要发挥学生主动创作剧本、设计人物角色、实施舞台调度、准备服装道具、灯光布景及排练演出日程的积极性。

思考与探究:
• 怎样理解音乐教育的功能及音乐教师的职责?
• 怎样理解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 新课标实施中,如何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 怎样理解高中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
• 怎样把握高中音乐各模块的教学要点?
• 你是怎样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有何体会?
• 你是如何进行选修模块教学组织的?有何经验?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浅谈音乐教学中视唱与练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