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温岭市松门中学 叶晓红
摘要:高中音乐鉴赏课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而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价值判断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人生规划意识等提供有益的参照;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学校加强、改进、提高音乐教学工作,促进课程改革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课程定位 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尤其是高中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是高中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推进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项举措。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研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完善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现存的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问题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部分城市的高中开设了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而多数地区不开高中音乐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国家统一在高中开设了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学科),从而结束了高中没有音乐教育的局面,随后,颁布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使高中音乐课的开课率逐步上升,改变了高中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高中音乐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教材建设、器材配备、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许多成果。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整个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高中音乐课程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高中音乐课程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定位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目前高中开设的并非是音乐课程。现行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课”,包括音乐、美术两个学科。课程内容仅为“欣赏”,同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相距甚远。高中与初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不能正常衔接,使基础音乐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 学时及开课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高中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以为高考不考,音乐课在高中就无存在必要,担心占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中音乐课不仅学时偏少(1996年为36学时,2000年调整为48学时),而且许多学校以各种理由不开课或少开课。从全国来看,开课率不足50%。 3、 应试化倾向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的高中艺术欣赏课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成了高考的预备班。教学内容被随意改动,欣赏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高考音乐加试内容所取代。这种状况不仅与国家开设艺术欣赏课的初衷相悖,偏离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4、 传承式教学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另外,如高中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念等问题均不同地影响着对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 二、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进步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和音乐教育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纵览近百年的世界音乐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突出的基本特点:一是反映在音乐教育理念方面,是对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和确立,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二是表现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则普遍扩展了音乐教学领域,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倡导和关注学习者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体验,强调学习者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对音乐的学习应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音乐教学领域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又一趋势。例如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中有两个重点引起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关注:一是该文件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增列为美国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大大提升了音乐教育的学校地位;二是该计划提出了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宏伟目标,即要把美国教育办成“世界级”的一流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研制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从这个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学领域又有了新的扩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1、创造和表演①歌唱② 器乐演奏③ 即兴和作曲④ 识谱 2、感知和分析①听赏②分析③判断④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和学科的联系 3、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①理解西方音乐② 理解世界音乐 又如德国,各州都在为一个总的教育目标而致力研制新的课程标准。新的音乐课程结构,进一步体现了教学领域的丰富变化,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 1、音乐的一般见解①音乐材料②音乐形式③音乐功能④时代与文化背景 2、音乐实践领域① 音乐要素②创作与表演中的方法③ 音乐表达④ 音乐功能及情感效果⑤社会音乐 3、各种类型的音乐①创作性音乐②摇滚音乐、通俗音乐和爵士音乐③ 实用性音乐④民间或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音乐 再如日本,其高中音乐课程设置为音乐Ⅰ、音乐Ⅱ、音乐Ⅲ,三者为程度与水平的递进关系。其教学领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表现”,一个是“鉴赏”。在早期的日本学校音乐教育中,“表现”领域中的“唱歌”一直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结合歌曲进行识读乐谱的学习。7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音乐课内容有了新的拓展,以竖笛、簧乐器和打击乐为主要形式的器乐教学,以即兴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音乐创造活动为特色的创作教学进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大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也给音乐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下面是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 1、表现①感觉音乐并认识音符② 感觉音乐要素,学习音乐表达方式③ 掌握演唱、演奏技巧④创造音乐并表现之⑤理解并运用音符、休止符、常用记号和其他音乐教材 2、鉴赏①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想像音乐② 运用音乐材料 在以往的中学音乐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都是老师偏心眼,不公正。 为了克服上述这些弊端,我通过调查,广泛听取学生的建议,探索总结了一些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方法,我认为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选择,不能固定不变。一首歌、一张卷子就能评定一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吗?不能!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它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与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三、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内容 1、认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如,兴趣爱好方面的表现,音乐艺术实践中的情感表现,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对人生的思考与规范,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等); 2、能力: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方面的表现(如对工具、材料、乐器等音乐媒体具有一定的掌握、控制能力,在音乐表现和音乐创作活动中努力使眼、耳、脑、手互相协调,充分发展。同时,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还逐步培养出与音乐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能力,如观察、模仿、比较、综合、记忆、应用、联想、想象、思维、创造等); 3、想象: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而投入情感交融。充分发挥自己地想象力,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真正交流。 4、情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如,能主动、愉快地贴近、捕捉、感受社会、自然及各种音乐活动中美好事物,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对不同的音乐现象和音乐表现、创造活动,能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倾向,并能准确地表达个人的感受,不断地丰富自己艺术语言;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态度、程度与合作能力,感受、体验、理解、表现、创编、探究、评价音乐的能力,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程度,音乐审美情趣方面的表现等等)。 四、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实践过程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在这个教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是形成性评价的物质条件。因此,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教师形成客观评价学生的结论来说十分必要。由于高中音乐教学的课时有限,学生的人数又多,从而给形成性评价带来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如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表演、习作展示等方式进行。尽量广泛地观察学生,记录学生的各种表现,记载学生的进步与变化,及时地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进步。通常,平时的鼓励是经常的,而形成性评价多在一个阶段或耐心细致的、贯穿始终的琐碎工作,所以老师很容易忽略。但是,随着老师对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认识上的提高,老师肯定会在这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并加强工作的。应该说这是对旧评价方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音乐课程改革的一种贡献。 阶段性评价(如单元测验、模块结业测验)是对学生知识技能、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水平测验。这种测验通常都用音乐艺术表演、音乐创作、音乐学习总结、音乐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应该说,对这种形式的评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都很重视,过去也都是这样做的。因此对老师来说是驾轻就熟。 重要的是,这次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绝不是以终结性评价一个侧面来代替对学生的全面评价的。因此,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是这次课程改革在评价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高中学生音乐终结性评价方案 项目 学段 内容 要求 备注 感受与鉴赏 第一学期 听教材中的音乐 能够感受音乐的情绪、力度、速度、节奏、节拍、风格、并能用简单的形体动作表现。 内容自选 第二学期 能够感受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具体要求见第二学段课标要求。 唱歌 第一学期 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歌曲 能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反应,独唱或参与齐唱时应有表情,演唱姿势正确、声音自然。 学生说出能够背唱的曲目,教师任选其一 第二学期 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单调富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器乐 第一学期 打击乐器 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 内容自选 第二学期 课堂乐器 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每学期能演奏1-2 首乐曲。 内容自选 识读乐谱 第一学期 简单的乐谱 1、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2、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内容自选 第二学期 能够识读简单乐谱,具体要求见第二学段课标要求。 创造 第一学期 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 寻找、利用各种音源,采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内容自选 第二学期 提供主题,学生即兴创作 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知名或旋律,或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学期 音乐活动表现 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日常观察、谈话 第二学期 聆听教材中的音乐(歌曲) 知道音乐(歌曲)产生的历史暑期,及其所属地域和国家。 内容自选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所谓定性评价,是指老师对学生在教学教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评价;所谓定量评价,是指老师对学生音乐能力、音乐学习水平的水平测量。这种测量,多数情况下都采用音乐艺术表演的水平测量、音乐知识技能的水平测量,甚至采用试卷测评的方式。这种测评,肯定会有一定的分值,也会划分出水平的等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以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自评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其评价方式主要是用总结的方法或语方描述的方法,对自己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成绩、存在问题以及努力方向进行纵向比较;评是学生在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他评是指老师、家长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基本上与自评相同。 采用自评、互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谐融洽、民主平等评价氛围,以便取得互相教育、互相激励的积极作用,防止形成于形成。 而在众多的音乐课程评价方式中,“班级音乐会”是一种很好的音乐课程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音乐表演,大家充分发表评价意见、个个展示音乐才能(表演、创作、组织、评论等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友善氛围。特别是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展示、评价、总结“班级音乐会”,不仅可以充分表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各种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音乐之外的各种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从而避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因主观判断的局限所造成的片面性。类似的活动还有“班级音乐墙报”、“音乐作品赏析交流会”、“学生音乐作品演唱会”、“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展览”、“民间音乐风采集锦”等。 高中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案 类别 内容 细目 评价主体 备注 自评 他评 师评 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 学习兴趣 一般 浓厚 课堂参与 一般 积极 与人合作 不愿意 愉快 擅长 感觉与鉴赏 认真聆听 联想丰富 演唱 害羞 自信大方 歌声美 演奏 常用学具 喜欢吹奏 吹奏动听 创造 有创造、探索意识 创造、探索意识强 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 班级音乐会
促进发展、有效易行的“学生音乐成绩评价方案”的制定,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认识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价方案也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运用,才能发现问题,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目前,对学生评价方案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我们以本文来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参与交流,提供好的经验和做法。
参考文献:《中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二期 新课程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