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育才中学 程晓田 【内容提要】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是一种终身追求完善的活动。这场改革 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本方法。它呼唤着教师角色的 转变和精神的振奋,那么做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尽快地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 者呢?本文从“让出课堂、让出权利、让出一份爱”三方面,阐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在音 乐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师行为转变的探索。 【关键词】 教师 行为 转变 “三让” 目前,我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专家说:“课程改革是 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新文化运动。”大势所趋,身为教师的我们,人人都面临着“如果你 不改变,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摸索出即符合新课改理念,又适应课堂实际的新型教学行为就 成为一线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 课改之前,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们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除教 材中落时而“冗长难懂”的乐曲和“枯燥乏味”的乐理外,“先打节奏,再唱音符,然后读歌 词,最后填歌词”、“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背作者简介,分析作者,分析乐理”、 “考试时,学生唱唱歌,老师打打分”的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恐怕是扼杀学生对音乐课学习 兴趣的最终杀手。 2002年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现 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全 新的内涵,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 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 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的 依据和支撑。 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 最直接受益者呢?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着先从以下的“三让”做起: 一、让出课堂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讲到底”的封闭教学形式、“一单元唱歌+乐理,一单元欣 赏+音乐知识”的单一教学内容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系统论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 学工作中,要千方百计地促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系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活动成 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1、让出时间 现在各学校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40分钟或45分钟,有科学证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 集中15分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15分钟,对课堂内容的引入、结尾总结 、中间重点和难点做“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演唱、演奏 、创作、交流、教授和赏析等等。此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活进行 指导,但不能越俎代疱,以免变成活动的操纵者。 2001级的学生,是我市首届接受音乐课程改革教育的学生。从他们的第一节音乐课,我就尝 试着把课堂向他们开放。每节课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请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教 授活动就是由学生自选内容(比如某位音乐家,某件乐器,某个音乐知识等等),在课下像老 师一样备课(查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像老师一样把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补充 或者反驳都可以交流。表演活动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才艺表演的方式向新同学介绍自 己,我也通过表演活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有了深入了解。刚开始几节课,还有个别学生觉得不 好意思或者其他原因放不开,随着参与学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展 示自己了,而且他们发现在教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着,这样,我的课堂开放时间逐渐 增加到15~20分钟。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使用版书和教具; 从个人表演到集体合作;从扭捏不自信到大方自如,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2、让出讲台 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早就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后面。细细想 来,是非常有道理的。 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以一对众,与学生距离遥远,怎能亲近沟通呢?新课改要求教 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 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其乐融 融。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话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愿意向你问。在学 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的时候,我会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和他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 课,观赏“小演员”的节目,有异议,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中,自身也受益匪浅。 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 现出来了。学生能走上讲台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种方式。 当然,我所说的“让出课堂”不能浅显地认为是将课堂扔给学生,彻底撒手不管。教师是课 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思维启动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思维断裂 时,教师要帮助衔接;学生思维堵塞时,教师要进行疏通;学生思维模糊时,教师要适当点拨 ;学生思维紊乱时,教师要帮助梳理。教师要以自己的敏锐的觉察力,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 层次,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新课程的目 标,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 二、让出权利 让出(一部分)权利。过去教师的权力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质 疑。我认为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禁锢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部分权利 下放给学生? 1、让出表现权 长期来,音乐学科因为是小三门、旧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教 师苦恼的问题。有些教师说,一堂课40分钟,有20分钟用来维持纪律了。还有的教师干脆要求 学生“正襟危坐”,只为求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纪律。试想这样一堂音乐课,不仅是一种低效 率的教育资源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仅有的一点兴趣。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 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 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 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 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很可能会禁不 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 责引起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2、让出考试权 多年来音乐的考试,形式单一,要么“一歌定分数”,要么“一卷定分数”。虽然不记入学 生的总成绩,却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更有甚者,到考试那天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 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音乐常识样样精通,绝大多 数学生可能专其中一项,唱得很好,未必识谱;吹得很好,未必能唱全五个音。所以就出现这 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上学期得到了满分,下学期却勉强及格;有的学生平日回答问题相当踊跃 ,音乐知识与教师不相上下,考试的成绩却差强人意。 我想不妨针对这种情况,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表演、笔答,根据自己的特 点来选择。”更有利由于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让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 的教室,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 教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 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 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 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再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 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 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不妨加入平日成绩的记录,加入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的评价,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组评。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 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三、让出一份爱 苏霍姆斯基说过: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才配得上“教师”这 一神圣的称号。 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才可获取 爱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俗话说:良 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 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师生间必须营造彼此 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 就如马卡边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 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 下不给学生打低分,在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家长告状。 教师的爱,像三月的风,可以吹开枯萎的花朵;教师的情,是温馨的雨,可以滋润一片干渴 的心……只有在爱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心灵才能是纯洁的,其灵魂是美好的,其长大成 人后才能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总结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除了观念上的改变,能力的 提高外,在知识结构等多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新型的教师一是要学会选择,在新课程 标准下,教学方法、形式、手段有了许多改进和拓展,要判断它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教 师本人的教学个性、风格、知识结构,符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要学会加工,新的教 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不能全盘照搬的,必须要经过教师的个性化、本土化的加工,才会适合于 地区、学校、教师、学生,这实际是课程二度开发的能力。可以想见,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 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没有一番对比、思索和研究,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 “三让”仅仅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的几个方面和一点心得体会,希望我的这片“瓦”能引出 “金玉良言”。让我们教师共同携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与新课程改革同行,不断探索 前进! 参考文献: 《新教育:为学习服务》 陈建翔 王松涛 《二十一世纪我的教育观》 宁波教委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苏成奎 《成功素质教育全集》 孙绵涛主编 http://www.wxjy.com.cn/xxjj/dlxx/ 李强 《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柳菊兴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