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师评议现行音乐教材专栏 >> 文章正文
个性风采—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字体:
个性风采—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作者:付宝环    文章来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网-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8

专题讲座
            个性风采—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  挖掘作品的灵魂   构筑音乐的桥梁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怎样认识理解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教学中又应注意到哪些问题?今天就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学习与交流。

一、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
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他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新课标建构的不是学科体系,课程目标不是解决音乐知识技能的构成问题,而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意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目的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孩子都能受到正常的音乐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新的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标准”引导音乐走出“学科本位”的误区,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教育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到音乐课堂的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

诗人常说“功夫在诗外”。艺术表演家也有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教学也是一样,好的音乐教学设计在于音乐教学的设计者平时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厚积薄发,做好充分准备。
音乐教师平时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每天都要做的,也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基本功。

●首先还是理念问题。曹理老师在她的《音乐教学设计》一书中谈到:现代的教育观念体现在教学观念上要实现六个“转变”:

1.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2.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3.从教育和社会脱节向联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转变。

4.从强化竞争的教育向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转变。

5.从以教书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6.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

李如密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中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归纳:

1)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把握注意之门——学习兴趣。

3)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艺术卓有成效的重要条件。

4)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5)教学艺术植根于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和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

●仔细分析教材,挖掘作品的灵魂

找到这个音乐作品中最精华、最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地方。以此来确定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那些具有地方风格的、特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举例略写)例如《放马山歌》中的“呦!”是山歌的典型体现; 《我是草原小骑手》中的下滑音,最能体现小骑手的自豪与彪悍; 《牧歌》中的“盖”、“白银”是对美丽的大草原无比辽阔的经典比喻。“爱煞人”则是草原人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的表现;

例如《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地域风格以及方言的特点很鲜明。行腔委婉,有棱有角。如果唱成了流行歌曲,就会完全丢掉了这首歌的本真。作为音乐教师,不免有误人子弟之嫌。

例如:《山谷静悄悄》一课的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就像一张魔鬼的床, 拿到一个音乐作品,要进行教学的话,首先要做的不是制做课件,也不是上网查找资料,而是,反复聆听原唱,反复自己吟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歌曲的风格,体会歌曲的情感,分析歌曲的结构,挖掘歌曲的灵魂,寻求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道路——既找到歌曲的重点、难点、并设计教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音乐作品与学生中间架设一道桥梁。

1、清楚本课的主要目的

经常有同行提出疑问:现在的音乐课到底该怎样上?不知该用点什么花样才 好。在教学观摩中也确实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多媒体课件美轮美奂;课上又有表演,又有朗诵,还有情节、有伴奏、并且都是学生当堂创作的;而教师的钢琴伴奏几乎不见了,教师的范唱也少之又少,只看到热热闹闹的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是怎样学会的过程。本人以为,这起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想让别人看什么,而是教师想让学生学会什么。新课程的理念与前之不同,主要是爱护学生对音乐的爱。所以先弄清楚教学的对象,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上好课的前提。 如果学唱歌是主要目的,就要把歌唱好;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学唱歌上;如果歌曲表现,艺术加工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歌曲内涵的分析,表现技巧的训练上下功夫;如果欣赏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欣赏音乐,体验情感,段落分析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所有的手段、方法、都为完成这一目的服务。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第一是有效,第二是直接。手段和方法很多,一定要选择最直接、最简捷的在课堂上实施,决不是越花饰越热闹越好。能用板书解决的就不贴纸条,能用现场出现的方法作的,就不事先作入课件中。能用教师自己当场表演的就不用其他手段代替。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手段越精练越好。音乐教育的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准确地体现新课程理念,锻炼过硬的音乐技能,还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

真正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师生互动的(但绝不是事先排练好的互动),是有教案而不“走”教案,有设计而随时又有即兴表演的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出精彩。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一年级音乐第一册全册教材分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