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音乐实践带动高师声乐教学           ★★★ 【字体:
音乐实践带动高师声乐教学
作者:佟军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5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追风 推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及研究生声乐演唱邀请赛,于日前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

  此次邀请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高师声乐演唱比赛,它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声乐教学改革成果,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展现风采的平台。它对促进声乐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声乐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及教学研究水平,推动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长久以来,全国高校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平一直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仅靠几次理论研讨会不足以体现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全貌。如此全国范围内的比赛有助于对中国高校音乐教师业务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评。

  可以说,此次比赛带动了“实践音乐”教学的潮流。实践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此次高校教师音乐技能的大比拼,一改“理论天下”的状况,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考核。音乐教师对艺术的体验和实践,将带动音乐教学从注重理论向实践教学倾斜。

  此外,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这次音乐教师声乐水平的较量,派出了本校有较强竞争力的选手参加。而选手的比赛名次,无疑会对各高校内部音乐教育专业实力的总体排名产生影响,也将给全国高校教师的音乐实力对比提供可比较的参数,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化与系统化提供新的思路。

  一批具有海外音乐学习背景教师的参赛,成为这次赛事的一大亮点。获奖选手中,如华东师大的男高音李威,南京师大的女高音路奇等等都有过海外学习音乐的经历。他们的热情参与,提高了此次赛事的整体档次。

  改革开放后,音乐特别是西洋音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音乐人从单纯的演唱技巧的模仿到对西方文化的体验认同并延伸到对西洋音乐的生命体悟上来,使音乐艺术在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逐渐契合为东西合璧之美,并通过中外文化的交融滋生了新的音乐艺术体验。

  从沈心工(1903年回国)、李叔同(1910年回国)到黄自、萧友梅、赵元任;从西洋教会唱诗班到周淑安、应尚能;以及后来我们更熟悉的喻宜喧、周小燕等几代声乐教育家,无一不是留洋归国的学者、艺术家、教育家。几代人的辛勤接力,把欧美国家科学、系统的音乐技法引入我国。

  在双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这些有着海外音乐学习背景的音乐人,回国从事高师的音乐教育,他们不同的教育背景,使之对音乐的把握、在音乐的技巧上更加趋于熟练,在音韵的把持上更加趋于和谐,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拿捏更加准确,对音乐艺术的感悟更加深刻。正是这种实践交流,西洋音乐介入中华民族文化内化后升腾出的含蓄而又刚劲之乐音,让听众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一次乐宴。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新动向在今年颇为抢眼,仅在此邀请赛前一个月,由中国文化报社《艺术教育》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院长高峰论坛”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都不约而同地邀请了外籍专家进行讲座,分别介绍欧美国家的教师教育情况和改革发展趋势。“技术引进”“生产线引进”,学习、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已经成为各国交流经验的重要方式。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经验的同时,本民族的艺术特色仍不可抛弃。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聆听生活的质感—谈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