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
|
||||||
电脑音乐技术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应用 | ||||||
作者:吴跃华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网友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8 | ||||||
电脑音乐技术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应用 吴跃华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本文就当前高师和声教学的弊端及成因加以探讨,进而提出电脑音乐技术在高师和声教学各环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关键词]电脑音乐技术;高师和声教学;教育技术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电脑音乐技术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音乐的各个领域。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4号文件中已明确指出“要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那么,高师和声教学如果发挥电脑音乐技术优势来提升教学水平呢?本文试以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 一、高师和声教学的弊端及成因 和声学,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解释,它是“研究和声的产生与构成原理,和弦的连接与相互关系,它们的应用与写作方法的理论”。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从事作曲、理论、指挥、演奏、演唱等各项活动的音乐家都需要了解的一种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1]。在我国高师音乐系科的专业教学中,和声学也历来被列为基础理论科目中的主干课程,应该说其重要性不可谓不突出。因此,它也是教学改革常探讨的话题。诚然,改革的目的无非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改掉或改进影响和声教学效率的因素。那么,影响和声教学效率的因素或和声教学的弊端有哪些呢?凡是在高师系统担任和声课教学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无不或多或少深切地体验到该课程教学中的种种困难、艰辛与无奈。从表面看,这种种不愉快的体验也许来源于对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缺乏足够的理解接受能力,作业中总是屡屡出现明显的犯规与错误等现象的不满意。若就该课程结业后学生对和声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和作为一种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进行调查,和声教学的后期效果则更加堪忧[2]。这种种现象的发生,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与高师系统长期来不切实际地沿袭音乐院校理论作曲专业传统模式的和声教学不无干系。但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1、音乐的非语义性。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作媒介来表达的,但表达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语言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语义,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作为艺术交流而存在,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但有其自身的约定性,即使用人为约定的某种音乐体系进行[3]。所以,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学习这种逻辑体系才能掌握音乐,而音乐自身的逻辑体系法则之一——和声学由于是人为设定的音乐体系,所以学习起来非常困难。2、音乐的非造型性。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本身不具有空间造型性,不能直接描摹表现对象形体[4]。所以音乐显然是很抽象的。而和声是抽象性的音乐艺术的理性法则,更具抽象性,所以也就很难学。3、音乐的非自然性——创造性。音乐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使音乐中有使用直接描摹自然界的声音也是经过作曲家的再创造后才使用的。况且,这种使用方法还是很少的。音乐中的声音必须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性的想象才能获得。因此,音乐被誉为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而和声就是研究音乐创造规律的,因此,被人们认为必须具有天才才能学习音乐的一门艺术,其创作规律更难把握,和声也就更难教[5]。 二、电脑音乐技术在和声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音乐(和声)由于本身具有非语义性、抽象性、创造性等特征而不容易学且也不容易教。这也决定了我们进行和声教学改革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那么,和声教学究竟如何改革呢?下面,笔者就电脑音乐技术在和声教学各环节中的具体运用作详细论述。 1、 备课。现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已深入到各学科,但和声教学的课件制作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学科只要关注到声、画、字的协调综合运用就很好了。和声教学仅仅做到声、画、字的综合逻辑运用是远远不够的。就声音来说,要求的标准极高,一般的多媒体设备不能满足和声教学的课件制作。所谓电脑音乐技术就是强调以音乐专业软硬件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有了这一技术,我们就能充分把握备课环节,为上好这一课做好充分课前准备。较为专业的软件有:《TONICA》(四部和声教学软件)、《ENCORE》(钢琴体写作软件)、《CAKEWALK》(和声分析、配器、作曲软件)。此外还运用《POWERPOINT》和《WORD》等多媒体课件和文字处理软件。通过以上软件就可以做成以乐谱为中心的视觉因素和以具体自由可变的准确音响为核心的声音媒介,再统以文字逻辑处理即可形成一个符合音乐规律的优秀课件。这必和黑板加粉笔、钢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所不同,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6]。 参考文献: [1][2]王青. 高师和声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03期.P11-12 [3][4]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5]吴跃华.对当前高师和声教学改革中三种倾向的探析[J].《音乐探索》.2005年第三期 [6][7][8]王小龙.利用MIDI技术优势,全方位改进和声教学[J].首届STN全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12月 [6][7][8]黄志鹏.电脑音乐技术在师范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首届STN全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12月 作者简介:吴跃华(1970—),男,江苏涟水人,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讲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和声等教学和研究。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29号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吴跃华 邮政编码:221116;E-mail:wyuehua2004@163.com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吴跃华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