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
|
||||||
手机“扰课”怎么办? | ||||||
作者:李君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5 | ||||||
手机“扰课”怎么办? 广西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李君 2004年4月底,西安,“新课程研讨会暨中小学音乐教研员培训班”安排的音乐会上,两位老师的手机突然“争鸣”,指挥立刻“收住”音乐,台下响起一片掌声,是对指挥的支持、对音乐的尊重、对手机主人的“打击”?…… 音乐会上杜绝手机与乐队“竞奏”,音乐课上也不能让手机“抢占耳朵”。 手机不合时宜地响起,本来悦耳的手机音乐将变成“外音”,本以为动听的手机声将成为别人闹心的噪音。许多老师都有被手机“扰课”的经历和烦恼,尽管有校规或课前的提醒,但总有“小小手机关不住,扰课铃声出堂来”。那么,如何在手机突然响起后延续课堂教学,如何即给机主一点“颜色”,又将这可称为“教学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局面化解,甚至让这不受欢迎、不可预测的“来客”成为“教学资源”?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敬请老师们参考和丰富,共同“医治机民”,还一个没有手机“奏鸣”的音乐课堂。 一、充分展示法。目前,手机声有古典音乐、中国民乐、通俗歌曲、轻音乐等各种声响,可谓“琳琅满耳”,任供选择。音乐课上,一位同学的手机突然“奏响”,“多么动听的音乐!”老师赞美道,“请你说说选择这首曲子的理由,介绍它的作者及作品的背景。”机主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在同学的“关注”下,“不得不”介绍作品的作者、国籍、乐曲的时代背景——课堂突然插进一个“音乐欣赏的片段”。接受过“特别邀请”的同学,留下深刻印象,也许以后就防止被“邀请”的机会了。在学生都有手机的班级,如果某次几位同学的手机不幸同时或先后“扰课”,可顺势让大家进行互相交流,来一次生动活泼的手机铃声展示会,谈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的哪些作品被作为手机音乐,谈谈国歌作为手机音乐是否合适……把手机“扰课”变为音乐课的“课中课”。 二、幽他一默法。一次,在学生列举与课题有关的曲目时,一同学手机音乐《梁祝》响起,老师插话:“有没有《梁祝》?”学生发出一片笑声。在做作曲接龙游戏时,一位同学的手机突然响了,老师马上说道,“这个曲子接得对不对?”学生笑答:“不对!”机主有些难堪。有成人班的同学手机响后居然敢在老师讲课时通电话!教师思路被打断,学生(学员)有的怒视、有的叹气。当一学生将手机放近耳朵时,老师改变课的内容,抢先一句:“喂,小莉呀!”(著名电话广告语)同学们的笑声胜过老师的批评。再有就是“生意好忙啊!”、“又有饭局约会啦!”,或学着有些手机嗲声嗲气的语音提示“有电话了,你又有电话了。”要不唱一句“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使学生在轻松、宽宏的气氛中“自惭形秽”,往后这种现象会减少或消失。 以上两法是对“手机事件”的“冷处理”。 三、游戏教育法。与同学讲,如果我们在上课时不关手机,几部或几十部机子同时响起,那将是多么“壮听”的“手机合奏”!不信,我们试试。当十来部手机的不同音乐、声响几乎一同“奏响”时,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是哄堂大笑。老师接着说,希望同学们在上课时不要“独奏”,也不要参与“合奏”,上课时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投入课堂,其他的事不要在45分钟里打扰我们。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是一种对“手机事件”“温处理”的办法。 四、突然停顿法。对于一再强调上课要关机还多次响机的同学或班级,我们可以采取文章开头音乐指挥的做法,将课堂突然“收住”,让同学们在此时无声的“休止符”里对机主投以“羡慕的眼光”(因为机主很“忙”)或行“注目礼”,机主会在大家灼热的目光下“无地自容”,从此不再想这样引起大家的关注。对于有些特别无礼、无修养的同学,教师也要适当地“热处理”,给予正面教育和严厉批评。 不过,在使用具体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年龄阶层的班级、不同类型的课堂,恰当地选择展示、幽默、游戏、停顿等不同的办法。对于手机还没有“普及”的班级,不能用“合奏”的游戏让“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伤害其他同学。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在信息社会不可逆转的影响下,让课堂避免干扰,让学生健康成长,成长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一个有集体主义观念的人,一个在现代社会继承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人。 李君
本文发表于2004.12.3《音乐周报》第6版 作者电子邮件:lijun1761@sina.com 邮编、地址:(541004)广西桂林市建干路10号音乐教研室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