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字体: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作者:赵峻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5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西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赵峻

内容提要  肖斯塔克维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那独特风格的旋律、律动鲜明的节奏极具艺术感染力,牢牢地捕获了听众的心灵。本文将从绪论、作品背景、作品分析、美学思想和结语五部分着手,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剖析,以求对这部作品深刻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  肖斯塔克维奇  《第五交响曲》  音乐思想

绪论

在交响乐发展的两个半世纪历程中,如果说海顿是一块坚实的奠基石,那么莫扎特就是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而贝多芬无疑是永恒的纪念碑。贝多芬站在古典交响乐辉煌的大厅门口,开启了浪漫派的大门,由此走出西方音乐史上一个个杰出的“音乐诗人”。20世纪初,彼得格勒音乐学院一个19岁的毕业生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首不拘成法、清新脱俗的新作立即得到众多西方指挥大师的青睐,而这个名叫肖斯塔科维奇的年轻人的名字也不胫而走。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名不经传的年轻人为20世纪的交响音乐行了一个奠基礼。

肖斯塔克维奇主要以交响乐作曲家闻名,他具有天生交响乐作曲家的雄姿,掌握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纯管乐的,有标题音乐的,也有声乐器乐的。他和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代表了二十世纪俄罗斯音乐的巅峰,并且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在苏维埃美学范畴内创造自己全部作品的优秀作曲家。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真正使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音乐具有优秀品品格的是他在30-55岁中年创作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使他的优秀作品明显地带有悲剧性和纪念碑性,这些品格的形成自然与众所周知的19361948年的两次批判密切相关。《第五交响曲》就是作曲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肉体与精神的生死考验,从茫然无措和忧郁失望中镇定下来后的产物。他假托纪念俄国文学巨匠普希金之际,创作了一部男低音与室内乐作品《四首浪漫曲》。这部作品从风格到内容上的巨大转变都预告了第五交响曲的诞生。作曲家把普希金诗歌中的激情化作在野蛮的压抑之下生存下来的艺术家的宣言,并把《四首浪漫曲》中的内涵以及一些动机和片断巧妙地使用到第五交响曲的“纯”音乐形式的下面。第五交响曲充满了神经质的搏动,一种狂热地寻找走出精神围困的悸动与信念。那感人的第三乐章沉重压抑,仿佛觉得几代俄罗斯人背负着苦难从西伯利亚的荒原中走来。

作品背景

自从获得很大成功的《第一交响曲》问世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十二个春秋,肖斯塔克维奇才写出了一部能与其匹比的作品——《第五交响曲》。要了解肖斯塔克维奇创作《第五交响曲》的心历路程,就不得不提到1936年由《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引起的政治风波。在作曲家人生路上,这是第一次感情和声誉的重挫,也让他初次领略了强权政治的专横和残酷。

这部歌剧的演出经历极有戏剧性。他创作于19301932年,起初赢得了一片赞叹之声,以后的四年间,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在美国、英国、捷克、瑞典和南斯拉夫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公演。但是,谁也没有料想到,从走红到挨批只有咫尺之遥。19361月中旬的一天,斯大林观看此剧后愤怒的佛袖而去,128日,一篇题为《混乱代替了音乐》的社论出现在代表官方意志的《真理报》上,猛烈的抨击了这部歌剧。虽然没有被捕,但熬过了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之后,肖斯塔克维奇再也不涉足大型歌剧和舞剧的创作。

艺术创作招致的政治灾难令他心灰意冷,亲人和朋友的被捕、遇害和失踪更使他感到恐怖和凄凉。1934年,苏联领导人基洛夫神秘遇害导致了30年代后期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在如此血腥、残酷的环境里,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与恐惧,精神上受到的折磨与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作于浩劫年代的《第五交响曲》(1937)不能不使人联想起《见证》里的话:“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国人民死在和葬在不知何处的人太多了……只有音乐能为他们做这件事。我愿意为每一个受害者写一首乐曲,但是这不可能,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第五交响曲》写于1937年4月18日至7月29日,同年11月21日由姆拉文斯基指挥在列宁格勒首演。这是肖斯塔克维奇受到官方粗暴批评和不公正指责之后,经过深思熟虑而创作的一部无标题交响曲。作曲家把已经在排练的《第四交响曲》收藏起来,用新创作的这部第五交响曲作为对他的批评的回答。作品上演后引起了巨大反响。1937年12月28日肖斯塔克维奇自己表示:“我的新作品可以成为抒情英雄性交响曲。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和全面肯定乐观主义。我想要在交响曲中展示的是通过一系列内在心灵斗争的悲剧性冲突来肯定作为世界观的乐观主义。

但是,当时有些西方音乐评论家倾向于贬低这部作品,他们认为这是“对政治压力所作出的让步”。还有人认为作品的主题平庸乏味,只是依赖配器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超的技巧,才得以吸引观众。但不管怎样,有一点看来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作品浅析

《第五交响曲》规模雄伟,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用中板速度,采用奏鸣曲式。音乐富有戏剧性,其中包括悲剧性因素和复杂的思想情感,通过两个基本主题来表现。主部主题内部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刚毅严峻的音程大跳和附点节奏音型,再陷越高低两个声部用模仿性织体陈述,预示一场斗争的来临;另一个是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象征一种痛苦的求索。抒情的副部主题速度略为加快,第一小提琴的宽广的旋律,在竖琴和其他弦乐和弦音型伴奏下,显得明朗、纯洁和崇高。在展开部中这两个对比主题在性格上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乐章的高潮处在压缩的再现部,副部主题进入时才恢复了宁静的气氛。乐章的结尾,音乐暗淡并渐渐消失,流露出一种惋惜告别的情绪。

第二乐章是一首狂放的诙谐曲,采用小块板速度,结构为复三部曲式。这是一首典雅、轻快、明朗的谐序曲,舞蹈特征突出,富有幽默情趣。音乐开始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出,像是古老笨拙的舞蹈。乐曲中部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担任,音乐类似街头歌曲。这段音乐似乎暂时偏离了交响曲的主题思想,它并没有阐述什模深刻的思想内容,而是以嘲讽和幽默的笔触讥讽了突然想回到过去的那种创作。

第三乐章也许可以说是整部交响曲中最美的、也是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采用的是广板,结构类似无展开部奏鸣曲式。音乐深沉内在,充满悲哀的情绪。作曲家在这里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感情体验。缓缓流动的富于诗意的音乐,在听众的心中引起共鸣。

末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音乐充满自豪的气概,有一股一往无前的动力。仿佛主人翁消除了一切疑虑,对前面乐章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明确而坚定的回答。经过顽强拼搏,冲出困境,跨入了新的境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是这个乐章的主题思想的发展线索。音乐的结局是庄严辉煌,气势磅礴,俄罗斯进行曲风格的主题越来越有力、雄伟,最终把这部交响曲带到了一个胜利狂欢的解决,象征前程一片光芒。

 

音乐思想

《第五交响曲》是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一部以表现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为特征的悲剧交响曲,他的主题思想——克服孤独、痛苦,走向乐观、欢乐,与贝多芬交响曲的“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的主题思想还是比较接近的,因此也有人把肖斯塔克维奇的这部作品成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比较严肃,采用传统形式,无标题,作曲家自称为 “一个苏维埃作曲家对批评的答复”,描写“人类思想在新理想影响下接受再教育”。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有着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咄咄逼人的冲击音型,极富张力的悲剧氛围,怪诞机智的幽默反讽,忧郁感伤的哀歌慢板。这些特征随着他不同的创作时期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前期突出滑稽幽默,中后期则明显多了反讽和嘲弄。中期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第五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可以说是作曲家平生所写的最好的慢板。圣歌式的主题平缓而有力地延伸着,展现了从宁静平和到紧张沉重,乃至悲恸至极的全部情感历程。

说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是20世纪的优秀作品,首先在于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大众性与平民性。与为艺术、为行家的唯美主义创作相比,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当然是为人生和为大众的现实主义作品。“假若一件作品不是为人民而创作,又是为谁呢?”。与贝多芬优秀作品的英雄性格不同,肖斯塔科维奇所关注的是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英雄还是恶棍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普通人。而时代的基本冲突就发生在这些灰色的普通人中间。“我试图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写这些人,写他们非常普通、平凡的理想和希望。”

创作《第五交响曲》时,肖斯塔科维奇自觉地把音乐创作看作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与道德活动,在创作独具个性旋律的同时肩负起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责任中有记录,有揭露,有捍卫,有拯救。这部以自然主义的真实手法直面血淋淋的历史的杰作,无疑给愈来愈“贫血”的俄罗斯“音画”注入了充满生命力的血液。这种艺术家的胆识和作品高度艺术化地完美结合,恐怕在整个20世纪也无人能够超越。

说到这部20世纪音乐优秀作品的美学特征有两点。一是崇高与媚俗的并存,或者说是一种带有媚俗的崇高。经常在很庄严的作品中,可以听到突如奇来的喧闹的法国号,嘶哑的长号,跳跃的钢片琴,附点音型的定音鼓,以及小提琴在高音区的独奏等等。这些音乐处理的隐喻,就是把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那个“轻”拿出来调侃一下,讥讽一下。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这种特征更多是由他与社会的矛盾所形成,是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与现行观念冲突(有时是妥协)的产物。当然,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也许这是作曲家与领袖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默契。

  第二个美学特征是悲剧色彩浓重。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应该让人想起生活,想起悲剧,想起受难者与受害者。我们很难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大作中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技巧,找到为优美而优美的旋律。他的焦虑、恐惧、蔑视、挑战、希望、信念等无一不渗透在效果强烈、粗犷有力的进击节奏中。而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内心深处对自己民族的深切而诚挚的爱。 

结语

20世纪西方各个音乐流派中,肖斯塔克维奇很难归类。他并不坚持任何特定的流派,却仍然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音乐语言的根基是传统的,有调性的,但也使用不协和音响与偶然的无调性,只要吻合表现的需要。

当多元构成的20世纪音乐舞台转入21世纪的音乐舞台时,当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抽象派音乐、环境音乐、概念音乐纷纷实验操练完毕,我们发现,群星闪耀过后,真正灿烂的并没有几颗。反而是20世纪初露出“大师相”的那几位真正成了各具风采的大师。被批评为天性守旧、风格保守、最少实验性的肖斯塔科维奇最终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不可替代的纪念碑,并被世人公认为是20世纪苏联、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和他的《第五交响曲》及其他优秀作品被载入人类光辉的历史史册,他的音乐思想将提醒后来者,音乐要永远与大众在一起。

 

参考资料

1、所罗门.伏尔科夫著  叶琼芳译:《见证——肖斯塔克维奇回忆录》  花城出版社   1998    210

2、黄晓和:《苏联音乐史》(上卷)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8

158160

3、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德俄部分)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850854

4、刘悦:《中央音乐学报》之《论肖斯塔克维奇音乐中的犹太因素》

   2001年第三期    64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论“微格教学”在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的运用

  • 下一篇文章: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