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爱乐朋友畅想专区 >> 音乐教师的爱乐情怀 >> 文章正文 |
|
||||||
含泪的微笑-从欧阳修到莫扎特 | ||||||
作者:何文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31 | ||||||
作者:何文韬 配图:赵洪啸
每个作家的人生遭遇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就单个作家而言,无论他写下何种诗篇,创作何种音乐,他的心灵本质都是相同的。这种本质就是这个作家挥之不去的,磨灭不掉的特性。就是在我们面对人生最苦难,最艰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人生的命运与机遇不是我们能够主宰的了的,我们能够主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于苦难的反映。“5.12”大地震,为什么那么多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四川人民仍旧能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寸步不离,为什么整个天空依旧回响起“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的口号。为什么那么多的有关系的无关联的人们都投入到这场生死营救之中。这就是四川人对于人生苦难的一种反映,这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一个真正有涵养的民族。他的操守,他的品格,他的情感就只能在这深沉的苦难之中才能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文人讲求“学而优则仕”。因此,但凡读书之人,总希望能够求取功名,施展平生所学,一展雄志。但是,常常又事与愿违。这就是矛盾之所在,这就是人生的苦难。欧阳修也是这样,他早年丧父,“以荻画地学书”,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母亲郑氏“画荻教子”的故事。他考取了进士,做了个“馆阁校勘”。后来范仲淹因言新法被罢官,当朝的一些大臣都极力的挽救,只有一个叫高若讷的谏官说他罪有应得,应该被罢官。这时候,官位不高的欧阳修站出来说话了,他写书信痛骂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若讷一气,向皇上大打小报告,致使欧阳修被贬官到夷陵。这是欧阳修第一次被贬。后来在与范仲淹辞别的时候,欧阳修笑着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第二次被贬是在万历年间的“朋党”之争中。当杜衍等相继被诬为朋党罢去时,他又站出来,发了些“不合时宜”的话。他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自古小人谗害忠贤,其说不远。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必须诬以颛权,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则未为小人之利;欲尽去之,则善人少过,难为一一求瑕,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则难以他事动摇,唯有颛权是上之所恶,必须此说,方可倾之。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於内,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此言一出,当然恨的那些奸邪之徒牙痒痒。随意找了个理由来诬蔑他。找了个什么事呢?因为欧阳修的一个孤甥张氏获罪,所以他跟着连带,就被贬到了滁州(今安徽滁县)。在这里他创作了非常有名的散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你看,他遭受了那么大的屈辱,竟然还有那么好的心情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他的眼睛中那山,那水,那亭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有趣。自己也是那么的自由,那样的自在,那样的逍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三次罢官是因为濮议的争论。皇帝想要追崇濮王,就命令有关人等议论议论,大家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改封大国。而欧阳修又提出“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的不同主张。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奸恶之徒都是以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对欧阳修加以诬陷,最终使得欧阳修“力求退”,又一次被贬谪。我们来看他晚年退居颖州所作的一首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这里的西湖不是杭州西湖,而是颖州西湖,在现在的安徽省一带。他曾经到这里做过官,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致。这首词就是他晚年在颖州定居时所做。大家都知道,花开的时候是最美丽,但是花的生命也是及其短暂的。李后主说什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对春花的凋零是一种伤痛,一种无可奈何。但是,你看看欧阳修写些什么?“群芳过后西湖好”当我们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砺。当这些大悲大痛都化做微笑的时候。我们才完成了自我,才是我们个人最美丽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赞扬花的美丽和娇艳,厌恶花谢后的飘飞和破碎。“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把白海棠的美写到了极致,把白海棠的高洁也写到了极致,似乎不着人间烟火之气。但是,欧阳修却发现,满园春色固然美,可是还有一种“狼籍残红”的美,是经历大磨难后的美。这次大地震把四川许多景致夷为了平地,曾经的风光如今不再拥有。但当你走到那或深或浅的堰塞湖,看到了都江堰满目的创伤,走进了地震棚搭建的学校,听到了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你难道不为这样的景致所震撼?“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一句中有大哲理。春天是美好的,鲜花簇锦,游人笙歌。但是这种繁华,这种娇艳都是霎那生灭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当我们人生得意之时,莫要忘记“盛筵必散”。“双燕归来细雨中”这句很难说清楚。世间万物本自有它的规律,它生也好,死也罢。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老子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是道,最高的法门。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的规律,自然而然就是那个样子的,本来也就是那样。我们连起来看这首词,欧公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这些酸甜苦辣,这些荣华也好,贫困也罢都如花开花落,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不要因为失意而悲伤,也不要因为得意而忘形。 我们看,欧阳修的一生是几起几落。每一次被贬官,都是用那些最无中生有的污秽的私人生活来攻击他。这是莫大的屈辱和不公。但是,你看他是怎么对待这一切的。他是笑谈,他是用大自然这些美好的事物去排遣心中的忧愁,排遣他的那份哀怨。他是含着眼泪,在风中独赏那一枝芳香四溢的踏雪之梅。 莫扎特,1956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有非常的音乐才能,四岁的时候就创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了演出。在维也纳期间,年仅6岁的莫扎特得到了皇帝弗朗西斯一世的赞赏。在莫扎特八至十三岁这六年间,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对儿子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训练。用莫扎特自己的话说“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莫扎特的童年生活较其他孩子而言还是比较幸福的。但是,从他十六岁那年开始,悲惨的命运如挥之不去的阴霾。 1772年,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他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首席乐师的小职位他不喜欢四处活动的莫扎特父子,对他来说,他们不过是两个自视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无端地讨厌如莫扎特般的小个子的人。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1777年莫扎特与母亲启程前往了慕尼黑,但在慕尼黑他的音乐才能也不能得到重视,又不得离开那里。他在曼海姆疯狂地与一个年仅十五岁美丽动人歌手阿劳西亚.韦伯恋爱。不久这位姑娘就成名了,她再也看不上这位尚在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可怜作曲家了。而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莫扎特的母亲因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等各种原因,开始发病,于 1781年因为大主教的辱骂,莫扎特毅然和柯罗瑞多大主教决裂,宣布辞去在萨尔茨堡的职务。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一天,一个男人给莫扎特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钱,要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把这首乐曲看成了自己生命的终结曲,甚至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乐谱,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几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诉他的门生苏斯迈(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当天,他的身体状况愈来愈虚弱。 在莫扎特短短的一生之中,他都过着非常窘困的生活。他的音乐才华没有被人们广泛的认可,他受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的一生是阴云密布的,但他带给人们的音乐却是海滩边柔软细腻的一缕阳光。他用微笑着面对着世间的种种丑陋和不平,面对着所有的苦难和辛酸。他的音乐就像水晶一样的晶莹剔透,它高贵的似乎不沾染一丝人间的烟土。你看,他的人生经历了那么多的悲哀,但他却常常感慨 “人生多美啊!” 欧阳修与莫扎特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可由于他们人生相似的遭遇,更因为他们对于人生苦难的态度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他们把眼泪化作了微笑,然后告诉世人我们的世界其实还是很美的,我们的人生还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可是,又有谁能知道这微笑后面的泪珠呢?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