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案交流参考 >> 小学音乐教案参考 >> 文章正文 |
|
|||||||||||
《小蜻蜓》教学设计及点评 | |||||||||||
作者:张晓佳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5 | |||||||||||
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媚眼如丝
本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张晓佳 教学目标: 1. 用柔和、优美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小蜻蜓》,懂得爱护益虫的道理。 2.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用动作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3. 在听辨中认识并知道如何使用碰钟。 4. 通过倾听、体验,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感受到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感受三拍子的特点。
教师简介: 张晓佳,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音乐教师,2004年毕业于哈尔滨学院音乐系音乐教育专业,教龄4年。多次获得南岗区音乐教学比赛一等奖,曾做 “南岗区教学百花奖”研讨课;省规划办“十一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法的尝试》等多篇论文和《小蜻蜓》等教学设计获得区、市、省及国家一等奖。 =================================================== 教学点评
《小蜻蜓》是一首三拍子的优美、抒情歌曲。取材于人音版第一册第七课。张晓佳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到了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依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贯穿始终,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 此课教学目标,教师是按着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一,用柔和、优美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小蜻蜓》,懂得爱护益虫的道理—体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二和其三,用动作感受三拍子、认识并知道如何使用碰钟—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其四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由于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恰当、合理,并通过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下面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逐一分析。
情境中学习,愉悦中求知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常为具体而鲜明的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特点,将“情境创设”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引导在学生模拟的花草、树丛中体验小蜻蜓飞翔,来感受音乐的要素,为学生创造并提供出一种积极想象空间,充分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力,诱发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的学习。 听觉中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以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作用与人的情感世界。本节课教师打破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欣赏教学中以听和感知为主线,通过聆听、看图、游戏、感受强拍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教学环境;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觉体验并运用图谱、拍手、点重音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动作感受三拍子优美、舒缓的韵律,加强了学生对三拍子音乐的体验、感知和理解。
肢体中感受,动觉中记忆 音乐是有生命的,因此,音乐教师的肢体语言有着特别的意义。教师以哈佛-迦纳博士提出的 ‘肢体—动觉’智能原理为依据,在教学中设计了‘我做你猜’游戏,以肢体语言为媒介,运用肢体语言有节奏的巧妙的表现歌曲内容,使学生在教师肢体语言中记忆歌词,在动觉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记忆能力。
想象中模仿,拓展中延伸 小学生学习欣赏音乐常常从想象、模仿入手,因此,想象与模仿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在欣赏《野蜂飞舞》的教学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聆听音乐表现的音乐形象,从速度、力度方面入手,让学生用动作模仿音乐所表现的野蜂飞舞感觉,并鼓励学生自编与众不同的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模仿力;在观赏《野蜂飞舞》视频环节中,教师通过指挥家对本首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 评课人:陈戈(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评课人:陈戈(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